大唐西域记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序言

作者:玄奘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辑而成。全书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7年间之见闻录。
  玄奘(602—664年),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他13岁出家,28岁时已在国内遍访名师,广泛学习了佛教各派著作,但同时疑问也越来越多,无法消除。玄奘认为,信奉不同经典的大师说法各异,就是宗奉同一经典的也各有所见,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这些疑问不能通过钻研经论得到解决,因为经论是译本不是原本,由于翻译的不当,它本身就有错误;要解决疑问,只有前往印度学习原本,于是他决心西行求法。
  贞观三年(627年),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在印度,玄奘遍访名僧,广泛参加各种辩论,赢得了印度僧俗大众的崇高敬意。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的神”,与他辩论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折服他高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尊他为“解脱的神”,他用过的物品被当时的印度人当做“佛迹”一样的圣物来崇拜。
  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玄奘西行取经,往返17年,旅行五万里,以他的双足走出了一条沟通了东亚、中亚、南亚文明的通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罕见壮举。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的实录。该书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内容全面系统,翔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古代印度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古印度人在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不十分重视历史的次序,也不十分注意历史的准确性。这就给后来印度古代史的研究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陷,同时也给近代考古工作带来了缺乏文字考证的困难。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极为精确、详尽地记述了自己游历一百三十八国的见闻。内容涉及各国的疆域范围、城市大小、名胜古迹、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等。甚至一座塔的高度,一所寺院的人数,他都准确无误地忠实记录。一千三百多年后的考古发掘证明,玄奘的记载是可靠的。
  印度历史学家Ali说:“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辛哈说;“玄奘——有资格成为印度的波舍尼阿斯(希腊著名风土学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密斯也高度评价道:“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