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卷二⊙北印度三国(1)

作者:玄奘








     
  本卷对印度的宗教、风俗、礼制等情况作了细致的描述,玄奘第一次对这个南亚大国的称呼作了说明,认为译作“印度”最适宜,这种译法一直沿用至今。
  本卷还记述了进入北印度的三个国家,重点是健驮逻国的佛教遗迹。
  印度总述
  国名由来 仔细探究“天竺”的名称,各种称呼甚多,过去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按照正确发音,应称做“印度”。印度的百姓,以居地称呼其国,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都以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这个名称即为“印度”。“印度”从我大唐的语义看,意为“月亮”。月亮有多种称呼,这是其中之一。意指众生生死轮回,无休无止,昏暗长夜没有天亮的时候,犹如太阳已经落山,夜晚随之而至,虽有星月微照,岂比得明月之光。因为这个缘故,将印度譬喻成月亮。实是由于该国圣贤继承前辈的业绩,教导凡夫俗子,统御万物,如同夜晚月亮照耀一样,所以命以“月亮”之名。
  印度的种族制度是将居民分成若干类别,而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以婆罗门为美称,相沿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不相同,但都总称为婆罗门国。
  疆域 关于印度的疆域,在此可以言及。五印度的范围,方圆九万余里,三面临海,北靠雪山。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国土的形状,犹如半个月亮。境内共有七十多个国家,气候十分炎热,土地大多潮湿,北部为丘陵盐碱的多山之地;东部为肥沃湿润的平原之区;南方草木茂盛;西方土地贫瘠。这是大概情况,可简单述及。
  度量衡和历律 关于数量的称呼,则名为逾缮那(旧称由旬,或称逾阇那,或称由延,均误),所谓逾缮那,是古圣王军队一天的行程数,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的惯例为三十里;佛典记载为十六里。将数分小的规矩是:将一逾缮那分为八拘卢舍。拘卢舍是指牛叫声所达及的极远距离。一拘卢舍分为五百弓,一弓分为四肘,一肘分为二十四指节,一指节分为七宿麦,以下有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依次按七等份划分,直到细尘,细尘又一分为七,为极细尘。对极细尘不再细分,再细分即归于空,所以极细尘又称“极微”。
  至于阴阳历算,日月运行,称谓虽各不同,时令却无分别,是按照星宿的位置,标示月份的名号。极短的时间,称为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时,夜三时),世俗之人将一日一夜分为八时(昼四时,夜四时,每时又一分为四),月亮自盈至满称为白分,月亮自亏至晦称为黑分,黑分有时为十四天,有时为十五天,有大有小的缘故。黑分在前,白分在后,二者合在一起为一月。六个月合为一行。从冬至到夏至称为北行,从夏至到冬至称为南行,北行、南行相加,合为一年。又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为渐热季节;三月十六到五月十五为盛热季节;五月十六至七月十六为雨时季节;七月十六到九月十五为茂时季节;九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为渐寒季节;十一月十六到正月十五为盛寒季节。佛教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正月十六到五月十五为热时季节;五月十六到九月十五为雨时季节;九月十六到正月十五为寒时季节。也有的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三个月的名称为:制呾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相当于我们这里从正月十六到四月十五。夏天三个月的名称为:頞沙荼月,室罗伐拿月,婆达罗钵陀月,相当于我们这里从正月十六到七月十五。秋天三个月名称为:頞湿缚阇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罗月,相当于我们这里从七月十六至十月十五。冬天三个月名称为: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拿月,相当于我们这里从十月十六至正月十五。因此,印度的僧人依佛陀的教导在雨季坐安居,有的在前三月,有的在后三月。前三月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五月十六到八月十五,后三月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六月十六到九月十五。前代翻译佛经的人,有的称为坐夏,有的称为坐腊,这是因为边远之地的居民,不懂中印度标准语言,或是对方言不熟而造成的翻译之误。又有推算如来入胎、出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的,说法各不相同,将在后文记述。
  宫室 至于城镇住宅,则有城墙高耸的方形城池;城中的大街小巷,曲折环绕。路口满市肆,楼店夹路旁。屠户、渔夫、倡妓、乐人、刽子手、清道夫的住处有特殊标记,只能住在城外,在城内,行走也只能走在路边。住宅和城墙的建筑状况是:地势低,空气潮湿,城墙多用砖砌,有些房屋的墙壁用竹木编成。房舍、平台、楼观用木板铺顶,糊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高大建筑物,形制与我华夏地区相同。茅草盖顶的房屋,其墙壁或为砖,或为板,但都要涂上石灰,房屋的地面,以牛粪涂抹,以为这样才算洁净,并在其上散布鲜花,这让人甚感诧异。各佛寺的建筑也很奇特,四角建起高楼,楼有三层,各建筑部件上刻有奇特图案,绘有多彩图画。平民百蚌的件宅,内部装饰豪华而外观朴素,内室中堂,尺度没有定准,楼台的形制不拘一格。门户向东而开,王座也朝向东方。坐具皆为绳床。王室、官员、儒生、百姓、豪强的坐具装饰各不相同,但形制都是一样的。君王的坐具特别高大,装饰有珠玉,称为师子床,床面铺细毛布,床下有搁脚凳。百官臣僚,随己所好,在绳床上雕刻各种事物,装饰奇珍异宝。
  衣食 衣服都不用剪裁,以白色为贵,杂色为贱,男人腰上绕一块布条上抵腋下。女人围裙下垂,遮住膝盖,上衣覆盖双肩,头顶盘有小髻,其余头发下披。有的人剃掉胡须,为又一怪异风俗。有的人头戴花环冠,身佩珠玉饰物。他们穿的衣服为憍奢耶衣和细毛布衣。憍奢耶就是野蚕丝;耶摩衣为麻衣之列;*钵罗衣,由细羊毛织成。褐剌缡衣就是野兽毛织成的衣服,兽毛细软,可以编织成衣,因此弥足珍贵,被充作织衣之用。北印度,寒冷多风,居民穿短制的紧身衣,与胡人的服装极相似。外道的服饰,没有统一样式,或以孔雀羽毛为衣,或以头骨、珠玉项链为饰,或一丝不挂,或以草、板遮身,或披发剃须,或鬓发蓬松,将头发盘成椎状,服饰无常规,红白不固定。僧人的衣服,只有三衣及僧却崎、泥嚩些那。三衣的样式,各部派不统一,或衣边有宽有窄,或褶页有大有小。僧却崎(唐语称为“掩腋”,旧名僧祇支,误)盖住左肩,遮住两腋,左开右合,长度恰好过腰。泥嚩些那(唐语称为“裙”,旧称涅槃僧,误)没有扣套,穿衣之时,将衣收拢折叠,然后束以腰带。部派不同,折叠也不同,颜色有黄有红。刹帝利和婆罗门两种姓的人朴素节俭。国王、大臣服饰差异虽然很大,但都以花环、宝冠为头饰,以镯头、珠玉为衣饰。富商大贾则只戴镯头。居民多赤脚,少有穿鞋的。牙齿染色,有的染成红色,有的染成黑色。居民的外貌特征是:头发剪齐整,耳朵穿孔洞,长长的鼻子,大大的眼睛。
  居民爱好清洁,这出于本性,决非外力所致。凡用餐,必先洗净餐具;不吃过夜的食品;餐具不相互借用;陶质、木质餐具,用了一次就甩掉;金质、银质、铜质、铁质餐具,每次都擦得锃亮。用餐后,要嚼杨树枝净口;洗漱未完,不与人接触,大小便后,都要清洗。身上涂抹檀、郁金之类的香料。君王沐浴前,必击鼓奏乐。祭祀礼拜,也要沐浴洗漱。
  文字 细究印度的文字,相传是由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的大梵天创制的。大梵天最初创制了四十七个字母,再组合这些字母来表达事物。流变演化,枝繁叶茂,运用日益广泛,又因为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缘故,在流传中,文字有些变化,但大体而言,未脱离其本原。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细正确,词汇、语调和谐文雅,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它气韵清脆洪亮,成为其他地区的典范。邻近他国,对谬误见怪不怪,相沿成俗,不遵守淳朴之风。
  印度有专门官员掌管记言书事之职,历史记载和国家文献叫尼罗蔽荼(以我大唐言词称呼,为“青藏”),善、恶、灾祸、祥瑞全部加以记载。
  教育 儿童启蒙,先教他们字母的拼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七岁以后,则慢慢向他们传授“五明”方面的知识:一是“声明”,即文字、音韵、语法方面的学问。二是“工巧明”,即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科技、艺术方面的学问;三是“医方明”,即医学方面的学问;四是“因明”,即逻辑学方面的学问;五是“内明”,即佛教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