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3.5羌笛·花儿·姑娘追

作者:王蓬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其描绘的西部苍凉、辽阔的边塞风光,不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介绍了羌族和他们使用的乐器——羌笛。
  羌是甲骨文就有记载的民族,之后历代不绝于史书,是生活于甘肃、青海、四川和陕西西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耐贫苦严寒,崇尚刚强,重视生育,种族繁盛,后发展为多种支系。其中一支党项羌曾在宋时占据宁夏、陕北、河西等广大地区,建立起西夏王朝,创造文字和典章制度,历经190年之久。在国际上留下一门几乎与敦煌学齐名的西夏学。1985年,当时四川茂汶为羌族自治县,保留着全国唯一的羌族文工团。男女青年,皆身材高挑,高鼻大眼,十分精神。我曾在该县采风,喝咂酒,看他们表演。文工团团长告诉我,羌族人耿直,诚实,很好相处。
  陕西汉中所属宁强县,原名宁羌,即羌人生活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改宁强,尽管早已汉化,人口普查也无报羌族者。但我留意,该县多有高鼻凹眼,络腮胡须,相貌英武者。一位诗友即如此,但他自己也讲不清楚。数千年间民族融合也确实难讲清楚了。人们知道羌族,多与王之涣的名句有关。
  二
  再说羌笛。汉代马融著《长笛赋》说:“近世双笛从羌起。”古代羌笛为单簧双管,其历史悠久,说不定可追溯至上古游牧时期,汉时即传入甘肃、四川等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介绍说“羌笛三孔”,唐诗中出现“羌笛”二字最多。岑参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维也有“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故史家认为羌笛可视为中国民族管乐之始祖。
  这也和羌族生活的地域有关。纯粹的草原民族如蒙古、回鹘、匈奴等使用牛角号、马头琴。笛管则需竹为原料,北方不易得到。羌人生活的四川、陕南和甘肃南部则为产竹之地,且不乏游牧草场。高山流水,鸟鸣之音皆启人心智,羌人祖先在游牧之余,折竹为管,凿孔成音,发明古老羌笛应是很自然的事情。
  辽阔的西部不仅是羌笛的故乡,也是民歌会聚的海洋。人们熟知的陕北“信天游”,山西、内蒙古的《走西口》,王洛宾在青海、新疆整理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都足以进入中国文化史。
  三
  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把民歌称为“花儿”,不仅在汉族群众中传唱,少数民族的回、东乡、保安、土、撒拉也都极为盛行。在山梁河谷劳作之时,或是放牧,或是耕作歇息,心中愉悦或是郁闷,便可随口就唱,无拘无束。若是隔山隔岭,还可应答唱和,完全是劳动者的即兴口头创作。诚如一首“花儿”所说:
  花儿本是心上花,不唱是由不得咱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花儿”还有种特殊作用,那就是被男女青年用来表达爱慕之情。“花儿”中情歌最多也最精彩,把对爱情的追求、相思的殷切、别离的悲伤、分手的无奈,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青石头根里的药水泉,担子挑,桦木勺勺儿舀干;若要我俩姻缘散,三九天,冰雪上开牡丹。”把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用一咏三叹,如怨如诉的声调唱出,听得人荡气回肠,无不动容。
  在宁夏、甘肃一些地方,还有专唱“花儿”的歌会。每年农闲时节,一般农历三月三或六月六,方圆百里的优秀歌手会聚一起。前来参加“花儿”会的歌手一般由男女十几人搭成班子,由才思敏捷、出口成歌的歌手负责现场编词,由三四个歌喉嘹亮的人负责主唱。需要重复合唱的关键词语时,所有的歌手齐声合唱,对方则需对应,有问必答,有答必应。内容涉及生活、生产、风俗、民情,十分广泛。常见的有《四季歌》《十二月花》,还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若回答流畅,精彩准确,则掌声四起;若回答不上,则为输家,就要喝倒彩。但也不必失恼,而是相约来年再赛。故这一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往往歌手来自数县,群众则为数十万计。比如甘肃康乐县境内的莲花山“花儿”会,常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呢!
  四
  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当然还是赛马。这几乎是所有游牧民族,包括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爱好。而且,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时代就有赛马的记载。元代时,赛马最为鼎盛。在会盟庆典时,常选良马,择旷野举办赛马大会。
  那常是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时节,经过水草丰腴的整个夏季放牧,马皆膘肥体壮,像是浑身的劲儿都要憋出来。骑手们也摩拳擦掌,一决高低。常是枪声一响,只见骏马奔腾,如同离弦之箭射向草原深处。围观群众则喊声不绝,所有欢欣、抑或郁闷,都会在赛马中得到宣泄。各个民族还因所处地域不同,赛马内容也有所区别。
  陆游诗中有:“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说的是骑着临洮骏马在汉中军中打马球的事情。再是骑射之风,即骑在飞快的马上,射雁、射兔、射狐等项活动,这些在古时军中常见。
  在草原上,民间比较普遍的是在赛马的同时,还举办叼羊等活动。此项活动分为单赛和分组赛。把刚割掉耳朵、放了血的小公羊抛向空中的瞬间,比赛便也开场了。羊羔若是被一人夺走,便会飞也似的跑开,后面则有几十或上百匹马紧紧追赶,你追我夺,马蹄哒哒,云烟阵阵,十分精彩激烈。若是分组,则会几人联手,把羊羔如同抛掷篮球般互相传递,以防止被对方组抢走。
  如果说,叼羊胜利的奖赏不过是一只肥羊的话,那么,在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还流行一种姑娘追,那对胜者来说可就举足轻重了。
  这几个民族,男女都常是出色的骑手。在草原聚会之时,姑娘若见有男子策马过来,会单骑驰向草原深处,男子则在后边紧紧追赶。双方若是无心交好,便会装模作样地跑上一阵而散离,然后又开始第二轮游戏;若是有意,姑娘便会耍些花招,又不失体面地让小伙子追上,说不定一生美满的姻缘便是这样“追”成的呢。
  旅·途·小·憩
  晚浴凉风
  人所共知,新疆炎热,但无论考察,无论旅游,都以夏天为好。首先衣衫不多,行囊简洁;再是瓜果成熟,正好品尝。当然,麻烦是酷热,尤其是吐鲁番,气温高达45℃,热浪滚滚。太阳白晃晃地耀眼,让人汗流浃背,但也切莫畏难止步。新疆地域辽阔,易于散热,早晚温差极大,只要太阳落山,便会骤起凉风,无休止地吹过,吹得路边树叶哗哗直响,吹得行人衣衫如鼓风帆。此时,尽管一天旅途疲惫,也切莫待在旅店,一定要走上街头,或找广场,或寻树荫,要么就去水渠边,脱掉鞋袜,搠进水中。这儿的渠水多为天山雪水融化,盛夏也凉津津的渗透肌肤,要不了一会儿,就会感到暑气尽消。且让那无休止的晚风,拂去炎热,拂去烦躁,带来清爽,带来惬意,带走旅途的疲乏,也带来对下一个景点的向往。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