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3.9传奇名冢香妃墓

作者:王蓬


    
  一
  南疆喀什是维吾尔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民族风情非常浓郁。喀什又是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边缘行进的两条丝路交会的商贸重镇,有中亚最大的交易市场,且又临近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新疆”。近年喀什成为旅游热点城市。除有火车、汽车相通之外,每天乘坐200人的大型客机便有三个航班。尤其暑假,满街都是中外旅行团队。旅游喀什,除了市区艾提尕尔清真寺、东门外大巴扎(中亚集市)之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中外闻名的香妃墓了。
  香妃墓距喀什市区仅5公里。我携妻女去时,正值7月中旬酷暑。岂料喀什接连一个星期都阴云四合,凉风时起,连喀什人都讲反常,出门得穿长袖衣衫。去香妃墓有维族群众吆赶的一种叫“哈迪克”的四轮马车,行进在胡杨夹道的维乡,马蹄哒哒,凉风习习,十分惬意。因日前已在前沙俄驻喀什领事馆(现色满宾馆)路前领略过,故乘出租马车前往,3人仅10元,维族车夫亦很热情。一出市区,便能看见浓郁的维乡风光。从天山流出来的吐曼河绕城而过,高大的胡杨无处不在,沿着道路,沿着水渠,沿着军阵般成排成行的田畴,肥大的绿叶哗哗作响,显出粗犷的塞外风光。
  香妃墓坐落在浩罕乡,这是个很大的村落,清一色地居住着维族群众。房舍格局与内地北方乡村相似,家家都是黄土筑就的院落,黄土筑就的房舍,连近年新盖的砖房也一律土黄色,有种塞外乡村的质朴。维乡院落都很宽大,栽种向日葵、搭着葡萄架,拴着毛驴和羊。穿着彩色衣裙的妇女爱带着孩子聚堆拉话,男人们则赶着毛驴车忙碌。香妃墓便坐落于这乡情浓郁的村落之中,整整40亩地大的一片建筑群落,碧波荡漾的莲池、古老高大的胡杨,一座座包括陵墓、门楼、经堂、大礼拜寺、清真寺等体现着伊斯兰风格的高大建筑错落其间。高耸的塔楼,醒目的新月,蓝绿两色树叶纹状的墙壁,既肃穆庄重,又新颖别致。主建筑是一座宏大的陵墓,同于汉代皇陵平地起冢,不同于唐代皇陵因山为陵,直接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顶部呈圆拱形,外面用绿色的琉璃砖贴面。奇特之处在于整座建筑高达26米,近10层楼高,穹隆形的半圆顶,直径达17米,整个大厅宽达40米,却无一根梁柱,全靠四周墙壁砌拱支撑。四角各有一座半嵌在墙壁内的砖砌圆柱,柱顶建有精雕细刻的圆筒形楼,楼顶则高擎着一弯新月。这是整个新疆建筑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始建于1640年,距今已三百余年,虽多次维修,但均保持了最初的风貌,充分显示了维吾尔族工匠的高超技艺,因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香妃墓的正式名称是阿巴克霍加麻扎。埋葬着喀什地区宗教领袖霍加家族5代72人,麻扎即维语陵墓。至于为什么此墓又叫香妃墓,是因为纠缠着一桩至今也难以下定论的历史遗案。
  大多数学者依据典籍认为香妃系容妃之讹误。清代皇帝乾隆确实在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后,从有功勋的和卓家族选娶了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容妃入宫时初为贵人,她首次出现在《清实录》中是乾隆二十六年六月(1761)。当时,福建送进宫中荔枝,宫中后妃接受皇帝分赏的荔枝时,为贵人,时年27岁,乾隆已五十多岁。两年后,贵人晋册为嫔,称为“容嫔”。册文载“尔和卓氏,秉心克慎,奉职唯勤,壶范端庄,礼容愉惋,深严拓馆,曾参三缫之仪,肃穆兰宫,允称九嫔之列,兹仰承皇太后兹谕,册尔为容嫔”。
  容妃在35岁时又升为妃。此前,她的哥哥图尔都因“追论攻克喀什葛尔功”而被“晋封辅国公”,可见容妃在宫中属受宠之列。乾隆几次南巡,同行嫔妃共六人,容妃则几次随行。一路经过山东曲阜、泰山等地,乾隆一路均尊重容妃生活习惯,赏赐羊肚丝、五香鸡、拌粉皮等清真食品。容妃在后宫居住的宝月楼,也是为其专修,并安排维吾尔内附的有功人家也住在附近,修有清真寺和阿拉伯建筑,可遥相观望。当然,乾隆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容妃,为了平定新疆有功的家族,从长远看,也是关乎南疆大片国土的安定。容妃在宫中生活28年,于1788年54岁时去世,葬于河北遵化县清东陵。近年有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东陵被盗地宫时,曾发现容妃棺木,有手书阿拉伯金字,以真主的名义等内容,再是服饰和发辫还明显保留着维族女子式样。至于容妃为什么会成为香妃,学者们认为在实情中增加了想象的成分。维族女子一般身材高挑,鼻梁高直,脸庞俏丽,细眉大眼,能够入选皇宫必定艳丽不俗。再是考虑容妃入宫时27岁,依据维族早婚习俗和记载的某些迹象来看,容妃进宫前已有婚史,二年后丈夫因病去世,实际进宫时已为少妇,必定风情万种,能够取悦乾隆。我曾见过一本画册上载有宫中意大利画师郎世宁为容妃所绘一幅身着旗装画像,瓜子脸庞,高鼻明眸,睫毛修长,十分俏丽。事实是乾隆皇帝对容妃十分宠爱,对其起居饮食均按维吾尔族习俗对待,配有专门厨师,还为其修了一座维族风格的阁楼。
  三
  容妃为何与“香”发生关系?据说,乾隆有一次在御花园发现容妃独自伤心,询问之下,才知容妃思念家乡,尤其是沙枣花开放时节,其香无比,眼下正是沙枣花开放时节,勾起了思乡之情,故暗自落泪。
  真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乾隆听后竟下令西域喀什地区贡奉沙枣树,移栽于皇宫。万里迢迢,关山阻隔,移栽活树,谈何容易!但想必下面拍马溜须的官员又像宋代押送花石纲一般欺压百姓,以至因押运沙枣树引发了一次乌什起义。这亦是见诸史册方志的事情。
  容妃由于与沙枣花香联系而演变为香妃。至于香妃墓则是因为容妃与阿巴克霍加同一家族,去世后有“归葬”可能。这种归葬不必是遗体,亦有可能是容妃思乡心切,去世前把一些属于自己的心爱之物送还家乡亲人。而家人会因家族中出了皇妃深感荣幸,故在颇具规模的家族墓葬中再为其增添一座皇妃的衣冠冢,以增其尊贵。这便是大多数学者所持的“说法”。
  但参观时,讲解员不仅指着一座陵墓说葬着香妃,还指着两座较小的陵墓说是伴娘,甚而还指认一辆有皇家气象的马车为香妃归葬时所用。这就引发了另外一种“说法”。
  喀什当地亦有学者认为容妃与香妃并非一人,而香妃实有其人。其依据是清光绪年间,有人以香妃后裔为由要求承继香妃墓公产而引发的长达12年之久的诉讼。双方都寻找出许多依据,从中可以看出香妃的经历:乾隆年间,阿巴克霍加家族因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其女被以祥贵妃名分入选进宫,由哥哥阿不都哈陪同进京。离开喀什时,该女14岁,路上需走一年,到京15岁,正是维族女子出嫁的年纪。祥与香谐音,此为香妃由来。祥妃进宫三年生病,十分怀念父母家乡,这对十几岁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乾隆恩准她回乡养病,但进入新疆巴楚时病逝,遗体运回家族墓地归葬。所以现存驮轿粗糙,不像北京宫中之物。
  关于香妃的说法,尽可以争鸣,但从络绎不绝的游客来看,并不影响人们的游兴。也许,人们的热情正是来自关于香妃那些优美的传说,来自她传奇的经历,以及至今难以明了的身世。
  据说,维族妇女每遇到伤心事情,便去香妃墓绕墙抚摸、哭诉,心情舒畅后又回家去忙碌。在她们心中,香妃常在!我们从香妃墓出来,只见一群国外游客正争着同两位穿着香妃衣衫的维族女子合影留念。看来,他们对香妃和她的传奇故事也饶有兴趣呢!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