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4.4成吉思汗广拓丝路

作者:王蓬





  黄金绳索
  在漫长的岁月中,辽阔的蒙古草原不仅造就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还诞生过一位彪炳青史的草原英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统一蒙古高原,破金灭辽,征服西夏,铁蹄席卷万里,创建蒙古帝国,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很自然地成为万世敬仰的英雄。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成吉思汗还为丝绸之路的延伸与开拓作出过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尽管成吉思汗并不知道,他开拓延伸的繁荣商道被19世纪的学者称为“丝绸之路”。当时,蒙古人把这条能给他们带来中原的茶叶、丝绸、棉毛织品,又能从西方带来贵重的珍珠、宝石、玻璃、香料的商路称为“黄金绳索”,意为用绳索拴住的是骏马,而绳索一般的商道带给蒙古草原的则是黄金一般宝贵的“商品”。成吉思汗对“黄金绳索”的关注与他统一蒙古高原,继而征服世界的伟业紧密相随,密不可分。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其影响和势力已经扩展到阿尔泰山西部和天山中部。国力极大增强,各种战利品和各部落的贡品越来越多。随着财富的积累,成吉思汗王室和蒙古贵族对各类商品,尤其是中原和西方的奢侈品需求量不断增大,成吉思汗的心思和眼光也从战场移位到了“黄金绳索”上。
  在成吉思汗关注商品与“黄金绳索”的过程中,一批中亚商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唐丝路的畅通,在丝路沿线经过的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尤其是唐时生活在阿姆河流域的中亚地区被称为“昭武九姓胡人”,尝到了商贸流通的甜头,锻炼培养了一批通晓各地商情,也通晓各地胡语、突厥语、蒙古语的经商高手。他们有丰富的商业经验,有吃苦耐劳的冒险精神,他们从成吉思汗如日中天的事业中看出了天大的商机,他们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把西方各种好玩、好看、好用,并能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奢侈品,用动辄千头的驼队送往蒙古贵族的帐篷。从他们惊喜、贪婪的眼光中,再判断何种商品最受欢迎。不长时间,新兴的蒙古汗国就已经离不开中亚商人。成吉思汗索性组建了以中亚“回回”商人为主的多达450名商人和数千头骆驼和骏马组成的庞大商队,专门为蒙古帝国服务。随着延绵几十里庞大的驼队在茫茫草原逶迤穿行,成吉思汗和各个贵族的储备物资的帐篷中堆满了从南宋、西夏、金国获得的丝绸、茶叶、布匹、药材、毛皮、麝香、大黄、谷物和生活用品,这些物品除自己享用之外,又让回回商队运往欧亚,高价售给那里的商队和城市,再廉价购回欧亚的香料、珍珠、化妆品甚至大量的金币。
  “黄金绳索”的开辟,在某种意义上说,进一步导致了成吉思汗大规模的西征。当时花剌子模国(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占据着中亚许多古老的城市和大片的农村,又为丝路要冲,商贸发达,经济活跃,本来是很好的贸易伙伴。成吉思汗最初也很想与其通商交好,这其中又由于隔膜猜疑,发生了不幸。花剌子模国一位贪婪的将军在国王的默许下,袭击了成吉思汗满载货物的千驼商队,并杀害其449名经商高手,只有一名商人侥幸逃回。这件惨案激怒了成吉思汗,直接导致了成吉思汗大规模的西征。1218年,成吉思汗率大军亲征中亚,有许多中亚商人随行。他们凭借通晓中亚语言、国情、民情,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少人被任命为征服地方的行政官员。由于他们天生通晓商务,日后对这些地方的商贸流通、经济活跃都发挥了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些史书对成吉思汗在长达数年的西征中烧杀抢掠、滥杀无辜多有指责和批评,但这是古代战争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其中还有区别,只要归顺投降,缴纳赋税,并为蒙古军队提供住行方便,也会得到赦免。对于那些固守抵抗的城镇,一旦攻克,则要遭到烧杀掠抢的报复,但又有区别,有用的人才会被留下,比如医生,会被征用随军,技师、工匠、牧教、妇女和儿童优待不杀,一律送回蒙古。日后蒙古统一建立元朝后,这批中亚技师、工匠被迁居中原,在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上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成吉思汗为打通“黄金绳索”进行的西征,使元帝国的版图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超越了前朝汉唐。作为草原崛起帝国,元代驿力充裕,从中原到中亚的漫长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保护迎送往来的商队和使者,把汉唐以来凿空的丝路又一次推向兴旺和繁荣。
  墓地之谜
  但是,常年的战争和奔波,显然不利于身体健康,成吉思汗发动西征时已60岁,数年的奔波,使他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休息和恢复。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于1227年7月12日去世,终年66岁。根据蒙古族习俗,大汗或部落首领去世后,常把遗骨葬在水草丰腴的地方,挖坑深埋,然后用马践踏为平地,还要派人看守,直到来年青草漫山遍野生长起来,看不出任何痕迹为止。还要遵照其遗嘱,秘不发丧,遗体葬于辇谷。这片山谷据说是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时发现的,这里山峦起伏,溪水交汇,他十分喜爱,于是说:“这儿适合做我的墓地。”但安葬后,由于没有墓冢,周围阔逾30里,有卫兵巡逻,仅数年之后,青草漫坡,就看不出任何迹象了。所以,其墓地在元时就无法确定。成吉思汗遗骨究竟归葬何处,已成千古之谜。为纪念成吉思汗,他的后代只好在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八座白色宫帐前举行祭奠活动。于是,这八座毡帐就成为成吉思汗陵寝的象征,被称为“八白室”。
  最初,“八白室”由鄂尔多斯部落守护,而每个部落每年都逐水草搬迁,所以蒙古族人祭奠成吉思汗也都随鄂尔多斯部迁移。至清代顺治年间,“八白室”被固定在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旗。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偷袭陵寝,蒙古群众把“八白室”迁至青海塔尔寺存放,因为蒙古族也信仰藏传佛教。途经陕甘宁边区时,延安军民曾组织迎送。建国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54年春把“八白室”迎回原地,于1956年建起固定的成吉思汗陵供人瞻仰。
  成吉思汗陵所在的伊金霍洛旗距呼和浩特有四百多公里,距陕西榆林市的神木县境却仅几十公里。因此,近年由榆林出发经神木去成吉思汗陵已成一条旅游热线。据说,现在全国各省的版图是在元代划定的,历代并无大的改动。各省犬牙交错,比如陕西省北部已深入内蒙古许多。历史上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族都曾在此活动,属民族交融地区。榆林的一些地名,如“红碱淖”、“大柳塔”均属蒙古语译音。至于山形地貌、饮食习惯、婚嫁风俗等,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榆林本身就是座塞外名城,长城沿线最大的城堡——镇北台便高耸于榆林城外。出榆林城,便是一派塞外风光。无边的大漠铺开,丛丛的红柳、沙打旺点缀其间,一群群牛羊散落着啃草,无定河水蜿蜒呜咽,晴日下疾风掠过川道。最为奇绝的是,在这大漠深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之处,竟有一个面积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湖泊。塞外风疾,数里外便能听到波涛喧哗。临了,只见碧波浩渺,天水一色,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拜谒成陵
  我曾两次去成陵拜谒这位草原英雄,都是从陕北榆林市出发。车开出市区,一路朝北,进入内蒙古便进入了辽阔坦荡的鄂尔多斯大草原。雄伟壮丽的成吉思汗陵便修建在这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宏伟大殿高高耸立,墙壁明黄,门窗朱红,圆圆的大顶则琉璃金黄,尽显皇家气派。大殿前的广场有成吉思汗骑马远眺的雕像,大殿中陈列着兵器、史籍,四周则是展示成吉思汗一生辉煌事迹的大型壁画,以及元代社会工、农、牧、商各方面发展的盛况。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成吉思汗西征路线。正是这条路线,成为元代最为繁盛的商道,也即被蒙古人称为“黄金绳索”的丝绸之路。
  在成吉思汗陵前徜徉,会深深地被这位英雄吸引。成吉思汗原名叫铁木真,他的父亲是部落首领,刚刚打败另一个部落,为纪念这次胜利,就用俘虏的首领铁木真的名字为儿子命名,这就注定了铁木真一生都要在征战厮杀中度过。其时,蒙古草原正处于四分五裂、互相仇恨劫掠的黑暗时期。《元朝秘史》中一首歌谣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草原情景:
  星空团团转旋,各部纷纷作乱。
  谁能在床上安睡,都去劫掠财源。
  大地滚滚腾翻,天下到处作乱。
  谁能在被窝里安睡,人们相杀相残。
  当时的蒙古草原,还没有统一的首领君主,更没有孔孟之道这样的礼仪规范,人们把抢劫、残杀、暴行看成是豪勇和值得崇敬的行为。这就把广大牧民推向了贫困、灾难和死亡的深渊。茫茫的大草原呼唤着能够统一蒙古草原、制止相互残杀和掠夺的伟大英雄出现。
  铁木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经过30余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统一了蒙古草原,成为草原各部落和各民族的共同首领——成吉思汗。
  但铁木真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在不断的失败和逆境中渐次崛起,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壮大。铁木真9岁时,父亲便被仇敌毒死,全家仅剩孤儿寡母,还被仇敌屡屡追杀,只能到处流浪躲藏。幸而铁木真的母亲是位坚强的女性,她教导铁木真兄弟:“我们除了自己的影子,没有别的朋友,除了尾巴,没有别的鞭子。你们要团结,要像一束箭杆一样粘在一起,别人才折不断!”
  铁木真牢记母亲的教导,忠诚待人,忠心事友,所以结识了大批肝胆相照的伙伴,日后均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干将。尽管铁木真遭遇过被抓捕、被囚禁、财产被劫掠,连新婚妻子也被抢走的各种灾难,但他都没有被击倒。种种的磨难、挫折和打击,反而使他愈加坚强,充满了一种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的精神。所以每次失败,他都能迅速崛起,得到更多部落的拥戴。经过30多年的奋斗,铁木真在45岁那年建立起空前强大和统一的蒙古帝国。他也获得了有海洋、最大、天子等多种崇高意义的称号:成吉思汗。
  之后,成吉思汗又率蒙古铁骑破金灭辽,收降西夏,远征欧亚,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和莫斯科城下,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自己也被誉为“一代天骄”而永垂不朽!
  在成吉思汗陵参观,人们的思绪很容易被带进800年前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成吉思汗那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让人感慨震撼,让人振奋鼓舞。伟人风范,堪为万代楷模。一种开创新时代的使命感会在心头油然而生,更会在无数拜谒缅怀者的身上增添一种力量,一种鞭策。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