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 蒋季成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代,在流传至今的2300多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中,有不少传诵不衰、感人至深的诗都涉及楼兰。
  “诗圣”杜甫有诗说:“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诗仙”李白有诗云:“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支剑,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楼兰。”
  王昌龄也有诗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为什么楼兰会如此动人情怀,引人关注?为什么诗人们总爱用楼兰为题材来抒发忧国之思,强国之志,爱国之情?]
  这还得从下面的事情谈起。西汉武帝在位后期至昭帝即位初期,丝绸之路所经西域地区由于匈奴势力不减,西域一些小国对汉王朝若即若离,反复无常。为对抗匈奴,掌控西域,稳定丝路,傅介子奉汉昭帝之命,远行万里,直指楼兰,执行一项惊天动地的特殊任务。
  楼兰地当古丝路
  公元前2世纪后期,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上书时,着重汇报了楼兰王国的地理环境和该国的政治、军事情况。据他报告说,地处天山以南罗布泊地区,有1570户,14100人,兵2912人的楼兰王国;天山以北今吐鲁番、乌鲁木齐、吉木萨尔一带有700户,6050人,兵1865人的姑师王国(后更名为车师)。这两个西域小国人口虽不多,兵力虽不强,但由于地控汉朝通向西部世界的交通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张骞出使返还长安后,由于汉武帝执行了西向开拓的策略,丝绸古道上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的交往使团。这些汉使负命西行时,都必须经过楼兰再转往西域各地。但由于惧怕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忧虑于与中原距离太远,西域的楼兰、姑师等小国皆亲附于匈奴,对汉朝过往的使臣如王恢等曾多行抢掠、多加留难。他们在掌握汉使行进路线的信息后,又常常“为匈奴当耳目”向匈奴告密,以致“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掠取使团携带的礼品、资财,造成远道西行的汉使饱受“楼兰、姑师当道苦之”难以完成任务。
  西汉王朝为解决梗阻在丝绸古道上的心腹之患匈奴,势必牵连为虎添翼的楼兰、姑师。
  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命从骠侯赵破奴率属国骑兵及边境各郡部队数万,欲与匈奴决战,而匈奴却避其锋芒,不正面迎战。于是赵破奴挥师向西,对经常阻碍汉使通西域的姑师、楼兰发动进攻。此时,曾一再遭楼兰人劫掠的汉使王恢已担任赵破奴的副手,他率领一支700人的精锐骑兵,兼程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俘虏了楼兰国王。小国姑师自然也不是汉朝远征军的对手,很快归顺了汉朝。
  这一场以武力向西域诸国展示军威的军事行动胜利结束,班师回朝后,赵破奴被封为浞野侯,王恢受封为浩侯。这场战事,展示了汉王朝通使西域,抗衡在西域称霸的匈奴,建设边疆,扩展势力范围,保障丝路畅通,巩固中央政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汉军俘虏楼兰王后,在对楼兰的政治、军事交锋中有气度、有谋略的王恢,并没有因此前出使西域时曾多次遭遇楼兰劫掠之私怨趁机加害他,而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攻心为上,因势利导,晓以利害,劝其归顺。楼兰王面对仿若自天而降,摧城拔寨的轻骑兵,不敢对抗,表示要改弦易辙,称臣纳贡,归降汉王朝。
  楼兰的反正,有损于匈奴的利益,随即遭到匈奴的报复,不久便发兵讨伐。身处汉与匈奴之间的楼兰王国,势小力弱,只能选择双方均不得罪,对双方都讨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送出两个王子,一个到匈奴当质子,一个到汉朝当质子,但在对汉朝讨好的同时,又不时暗中向匈奴提供一些汉朝的消息,帮助匈奴攻击汉军。这种两面讨好的态度,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贰师将军率部途经楼兰攻打大宛时,暴露得最为明显。当时匈奴获知汉军动向,想在途中阻击,又怯于强大的汉军威慑,就暗中派信使命令楼兰王在汉朝大军主力经过后截杀继后的文官及掉队士兵。所幸匈奴信使被贰师将军留驻玉门关的军正任文的部下抓获,并立即上报朝庭。
  汉武帝对楼兰王这种两面派行为十分震怒,曾在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回朝后,即令任文派兵将他捕捉,押解长安当面诘问。楼兰王却坦然申诉:“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人居汉地。”其意是一个小国处在两个大国之间,如不两头讨好又怎么能够生存?如果汉帝不能谅解,我们愿将楼兰国臣民迁到玉门关内的汉地居住,汉帝指责的问题自然就根除了。汉武帝对他直言不讳、实实在在的回答无言以对,念其言之有理,未加过分苛责,仅嘱咐他要经常提供匈奴的情报,不要阻碍丝路的通畅,赏赐了一些礼物后,又派人将他平安护送回国。从此之后,楼兰便公开实行等距外交,对汉与匈奴均不得罪。结果,匈奴对他也不那么信任了。
  此后,楼兰王继续将王子分送汉王朝和匈奴作人质,既表示忠心不二的臣服,又因在以父系为王位继承的楼兰,王子随时都有可能继位为新王,主宰国政。因此,生活在宗主国政治中心的质子,在接受了研习攻读的教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完全有可能与宗主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在归国执政后,奉行友好的政策。
  [楼兰既已送质子赴长安,能收到上述预期的结果吗?]
  公元前92年(西汉武帝征和元年),楼兰国老王病逝,楼兰立即派人赶赴长安,请求让其质子回国继承王位,以密切与汉王朝的关系。遗憾的是这位楼兰王子生活在商贸繁荣、财物富集、酒肆林立、歌舞不绝的帝都时,沉于酒色,很不安分,在一次外出打猎时,醉酒后闯入民宅,强暴两女、手刃全家。百姓抬棺涌入京师告状,对这位激起民愤的楼兰王子,因严重地触犯王法,自当定罪,判处了“宫刑”。楼兰王子被阉割了,怎么能回去接受王位呢?无奈之余,只能推说大汉天子对这位王子特别喜爱,愿长留身边,舍不得让他回去,楼兰就另立新王吧!如此,丧失了交好的机遇,自然让匈奴得势。匈奴单于欣喜万状,迅即派人护送久居那里,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质子回国继承王位,这就为楼兰与汉王朝交恶埋下了伏笔。
  背汉亲匈起祸端
  自匈奴回国继承楼兰王位的新王,虽心向匈奴,但因初登王位,立足未稳,便仍然沿袭先例,送出两位王子,一质于汉,一质于匈奴,以求苟且偷安。不想时过不久,新王又因病去逝,臣属们因受其影响,大多数倾向于匈奴,便抢先向其通风报信,匈奴占得先机,立即送质子安归赶回楼兰,继承了王位,又一次增强了匈奴在楼兰的影响。致使楼兰王国上层统治集团日益倾向匈奴,而对汉王朝日渐疏远,对汉与西域的交往极为不利。为挽回失误,扭转颓势,汉武帝出了一个奇招,诏令楼兰王安归到长安拜谒。没想到却遭楼兰王以“王位新立,形势不是十分稳定,难以离国远行,待两年后一定前去长安朝拜天子”为理由,而加以婉拒,其亲匈奴而远汉朝之势似已昭然若揭。
  回顾自公元前109年王恢率精锐部队破击楼兰,并促其归降后,汉朝通西域和中亚的使节及商旅大增,客观上加重了楼兰人民“负水担粮”、向导等额外的负担和繁重的劳务,而且汉使吏卒强征、强索等扰民之事也时有发生,自然引起楼兰人的反感。以致在汉使、商旅行经楼兰时,不断有人向匈奴报告,于是发生了多次匈奴派遣骑兵袭击过往楼兰使团的恶性事件。安归在匈奴指使下不仅先后杀死了汉王朝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批使臣,而且杀死了古安息国和古大宛国派往汉朝的使节,盗取了他们的信物和贡品,在丝绸古道上制造血腥恐怖,对西域诸国造成恶劣影响,从而大大地激化了汉王朝与楼兰的矛盾。
  此时,汉武帝已经去世,继位的汉昭帝得悉上述情况后十分震怒,即派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
  汉昭帝元凤年间,傅介子到达楼兰后,恐其存有异心,遭遇暗算,先告诫楼兰王安归:“汉朝大军随后就要到了,这是绝密的军情,你切切不可向匈奴通报消息。”当傅介子在楼兰听说匈奴官吏已到过那里,又责问安归:“为何不向汉朝报告匈奴使臣来楼兰活动的消息?”安归见与匈奴勾结之事已经败露,只得推说:“匈奴的使臣,这次是经过这里转道要经龟兹去乌孙国。(乌孙人赶走大月氏人后,当时正活动于今伊犁河流域)傅介子到达龟兹国,龟兹国王称匈奴使臣已经离开。傅介子继续西行去大宛后返回龟兹,得知匈奴使臣已从乌孙回来正在龟兹,当机立断,即刻率领随从士兵,包围匈奴使臣住地,杀死匈奴使臣。在返回途中再经楼兰时,又特意向楼兰王安归发出严厉的警告,指其无信,责其不忠,晓以利害,明以大义。但安归依然左摇右摆,反反复复,依附匈奴之心愈强,疏远汉朝之心益烈。汉与楼兰之间爆发冲突势已在所难免。
  在此之前,由于楼兰国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楼兰王安归的弟弟尉屠耆,离开楼兰到了长安。由于他对其兄安归不满,曾向汉王朝呈述了安归亲附匈奴,疏远汉朝,不但不支持汉与西域诸国交好,而且向匈奴通风报信,配合匈奴拦截、阻挠,甚至杀害汉使等公然向汉朝挑衅的种种劣行。尉屠耆提供的这些内部情报,促使汉昭帝作出决断,将处置背汉亲匈的楼兰王安归之事提上了日程。
  提出处置方案的是已拜中郎将迁平乐监的北地义渠人(今甘肃庆阳宁县西北)傅介子。由于他作为汉使已出使过西域,对楼兰、龟兹等丝路沿途王国在匈奴之间的反复无常深有了解,所以他自荐再使西域,以赐赏西域各国为名先去龟兹国,用黄金珍宝为诱饵,伺机对龟兹国王行刺。他首选龟兹是因为龟兹有6970户,81317人,兵21076人,是西域第三大国,杀其不义之王,可对楼兰、姑师等反复无常,阻挠汉朝通西域大计,讨好匈奴的国家,起到“敲山震虎”、“杀一儆百”的作用。
  [傅介子这一充满风险的建议能得到采纳吗?]
  当时,辅佐昭帝,执掌军政大权的是大司马霍光大将军,其兄霍去病曾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之豪言壮语。故对傅介子十分大胆、十分冒险的建议表示赞许,只是考虑龟兹距汉太远,又拥兵两万,国力较强,如有闪失,势难接应。而楼兰国士兵不足三千,国既弱小又当丝路孔道,地域近汉比较易于制服,加之其王弟尉屠耆心向汉室,现居长安,一旦楼兰有变,可出面稳定局势。于是便确定以楼兰王安归为刺杀目标,派傅介子出使西域执行。
  [在历史上发生的傅介子挥剑指楼兰这场刀光剑影,虎穴制敌,惊震西域,影响深远的大事中,傅介子是如何完成此项极富冒险性、传奇性的任务?如何一手导演这出楼兰王位更迭的历史剧?如何揭开楼兰历史新篇章,改变楼兰历史地位的呢?]
  介子挥剑指楼兰
  公元前77年(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奉大将军霍光之命,傅介子带领少数精悍、勇猛、胆力过人的士兵,满载金银珍宝及丝绸锦绣起程西行,一路上大肆扬言,宣称此次出使的任务是代表大汉天子赐赏西域各国。但当他们晓行夜宿,风尘仆仆,行至楼兰后,不知是楼兰王安归自恃有匈奴为靠山,深恐其行径遭汉谴责,对赐赏不敢轻信,还是对汉朝支持其弟尉屠耆心存疑虑,故意对汉使避而不见,态度十分冷淡。
  遭遇冷落的傅介子,早有思想准备,毫不惊慌,沉稳以对。他巧施欲擒故纵之计,摆出要离开楼兰,率领随从继续西行的姿态。楼兰王不明就里,只得假意敷衍,派人礼送一程以查动向,以观虚实。
  半道上,傅介子故意安排让送行的楼兰官员亲眼见到随带的十分诱人的“黄金、锦绣”,并故作姿态地对楼兰译员放话说:“大汉皇帝派我来以黄金、锦绣遍赏西域各国。既然你们的国王不愿亲自接受赏赐,那我只好到别的国家去了。”送行的楼兰官员得悉后,深恐误失大汉皇帝的赏赐,一面竭力挽留汉使,一面暗自派人火速将此消息转报楼兰王。楼兰王安归经不住“黄金、锦绣”赏赐的诱惑,随即飞马追赶,要面见汉使。
  傅介子见楼兰王安归追来,当即热情相待,一面令随员摆出丰盛的黄金宝物,请安归过目,一面命人准备酒宴款待安归。此时,谋划在身、胸有成竹的傅介子心中有意,而喜得赏赐、毫无警觉的安归胸中无心,当即大碗斟酒,大块吃肉,开怀畅饮。待酒过数巡,安归已喝得酩酊大醉,完全丧失警惕时,傅介子看准时机,俯耳对安归说:“按天子吩咐,我有事与你面商。”楼兰王安归以为还有什么机密的好事,便屏退左右,跟随傅介子进入后帐,两个早已埋伏好的壮士立即挥起匕首“从后刺杀之”,楼兰王安归当即命断刀下。
  陪同安归前来领赏赐的楼兰官员、贵族,惊见如此事变,乱了方寸,吓得四散奔逃。傅介子抓住时机,当场大声宣布:“楼兰王安归阳奉阴违背叛汉王朝,效忠匈奴,甘当鹰犬,为虎作伥,一再拦截汉朝派往西域的使团,不仅杀害了三批汉朝使臣,而且杀害了安息、大宛等国派往汉朝的使节,真是危害一方,血债累累,罪不容赦。如今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安归,也是他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与他人无关,大家不必惊恐。汉朝天子为楼兰国人民的利益考虑,决定派现在长安的安归之弟尉屠耆回来继承王位,治理国家。并已集结大军在附近待命,谁敢轻举妄动,楼兰将遭至灭国之灾!”傅介子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稳住了局势。
  傅介子不兴师动众,不伤及无辜,远赴西域,取回楼兰王首级之举,得到了汉昭帝的嘉奖,封他为义阳侯,赏赐食邑700户。刺杀楼兰王安归的两名壮士也升补为侍郎。
  傅介子逝世后,归葬于故里。今庆阳城西塬石马坳有汉义阳侯傅介子墓。明代大文豪李梦阳在其著作《华池杂记》中写道:“不宙陵,庆阳东山;傅介子墓,西山。”
  原庆阳县城北大街东有“傅介子巷”(20世纪50年代已拆毁)。
  傅介子祠在宁县良平傅家村,祠院门上有对联:“汉昭奇边患戒马生西部;义阳威名震楼兰魂胆销”。邑人李梦阳也有诗题《傅介子祠》:“男儿莫怨不封侯,可斩楼兰壮志酬,出走阳关辞故旧,请缨西域缚敌酋。傅家深巷祠堂在,不宙陵空碑座留。风卷流沙昏瀚海,难寻碧血大刀头。”
  对傅介子刺楼兰王这一过分冒险的行动,后人虽然也有一些非议,但刺其王以控其国,杀其帝以夺其位之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汉王朝对此次行动的处置来看,其后续安排还是比较稳妥、比较平和的,以致楼兰国在尉屠耆继承王位后能迅速安定下来,又揭开了全新发展的一页。

丝路沧桑/蒋季成著.-西安: 陕西地图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