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构

作者: 周伟洲

     
  大家知道,古代丝绸之路中外学者对它有很多称誉,比如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一条最伟大壮观的中西贸易通道、商道,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运河,亚非两洲的动脉,还有一些人称它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等等。事实上,丝绸之路的本质据学者研究,应该是以贸易道路为标志,因为它主要是以经济、贸易道路为标志,涵盖了中西方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甚至民俗融合等各方面的交往通道和桥梁。丝绸之路它的本质既然是一个欧亚贸易通道,这是狭义的丝绸之路,它首要的功能就是起到一个贸易桥梁的作用,它的内涵主要是商业贸易。这个桥梁作用开通以后,中国内地和中亚欧洲地区,包括南亚的贸易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丝绸,这是标志性的商品,甚至作为中西方贸易当中的一个货品来使用。
  中国的丝绸经过丝路主要到欧洲罗马,中亚的波斯地区。公元3世纪,国外的学者研究认为丝绸成为一个比政治还有影响力的重要的物品。波斯和中亚的国家也不断派使臣到中国,这些国家从汉代以来就成为中国丝绸市场的集散地。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丝绸贸易主要以波斯人为主,他们与希腊人和埃及人展开贸易,当时通过西方的道路,都被波斯人封锁,因为丝绸曾经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战争,这是丝绸商品。其次还有很多的商品在丝绸之路上通过,中国销往西方的商品除丝绸之外还有粮食、瓷器、药材,而药材也包括很多种。由西方来的商品主要有马匹,如改良过的马种,农作物像菠菜、甘蔗等等,这些大家都知道,金银器、玉器,各种毛织品、香料、玻璃器皿。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的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记载最多的方式是朝贡,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相关记载中说西域、中亚、欧洲、南亚和印度各个政权和民族都曾向中国各代政权朝贡,当然有些记载还不够完整,这其中有些是真正的政权代表,有些是他们国家的一些骑士、商人。和我们中国交易的商品主要是丝绸,而且价值很高。从朝贡的东西来看算不上什么大的东西,但这些人来的时候带的有中亚、西亚的商队。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南北朝时,当时西魏凉州刺史史书记载说,其中一个使团里面,有个小民族是当时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商从240人,商品驮了600吨,丝绢万计,说明当时朝贡的数量也是很大的。
  丝绸之路上贸易的主要方式,除了朝贡以外,大量的还是各国的商人来往在丝绸之路上所做的商品贸易。在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有很多文书都有记载,如吐鲁番的文书里面有关高昌的市场的记载就可以反映出来当时市场的繁荣,这些商人在交易市场有大批的相关记载。所以贸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谈它的贸易方式。
  古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对沿途城镇的建立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首先使沿途城镇的居民商品繁荣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相反当丝绸之路衰落的时候,沿途城镇的繁荣景象就烟消云散。比如河西路上的凉州、敦煌,还有新疆的吐鲁番、和田。以凉州为例,这是汉武帝驱除了匈奴以后建立的,在汉元帝时候户是17580户,到了唐天宝年间凉州的人口增加了27000多人,但是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凉州原来的繁华景象就不复存在了。尽管如此,沿途城镇的形成,即所谓地域经济,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没有形成地域经济区,但是在历史上仍然在经济发展上受益很多。丝绸之路的发展事实上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马匹的引进等,特别是丝绸贸易的发展。
  总之,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它在中西方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
  第二个谈谈关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中国的丝绸之路热这个名词的重现,热起来在报纸杂志上出现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以前学者中很少有丝绸之路的名词,都是中西交流史这些名词,而没有说丝绸之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才掀起了振兴丝绸之路热,这个“热”最早的动力还是来自古丝绸之路的西北五省,特别是陕西、甘肃、新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西北五省与沿海省市的差距日益增大,因此西北各省就提出了重振雄风,把希望寄托在开辟新的丝绸之路上,提出了亚欧大陆桥,即东起连云港、西到鹿特丹这个亚欧大陆桥构想,并且做了努力。但是这个所谓的亚欧大陆桥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面临着苏联刚刚解体,中亚刚刚独立,这是整个国际环境,而国内则以中国国内本身的经济发展和初期市场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原因,直到21世纪才提出了原来的亚欧大陆桥。但是到了21世纪初以后,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开始焕发出了活力,促进丝绸之路沿途经济贸易的合作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深入开发丝绸之路沿途文化,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而且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习主席提出以前,中国丝绸之路源头的中亚各国,已经在能源、金融、通信、农业、交通等各方面开始经济合作,发展了经济贸易,进行区域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在经济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2013年9月1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重要讲演中,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决策,建议为了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深入,相互合作更加深入,我们应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不仅如此,我们国家还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另外李克强总理还在印度提出了加强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提议。他所提出的这条路就是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通过云南、缅甸到印度、孟加拉国,这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还有我们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决议当中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地加强开放步伐,建立开放性,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接着全国各省都动起来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经验的教训,从宏观上来谈谈对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首先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在现在国际的大环境之下,营造改善建立适合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环境,这一个区域环境极为丰富,但主要是政治区域环境和经济区域环境。所谓政治区域环境是指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实行有关政治方面的政策,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达到一定的共识。古代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候,它的政治环境非常好。如果战争不断,丝绸之路就衰落了,如果各国之间互相打仗,又何谈融合呢?通过这个区域环境就有很多的东西要做,比如一起制定签订有关的政策法规。另外还有个经济区域环境,就是指源头各国各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执行的一系列经贸政策,通过各国的协商,求同存异,共同制定投资经营货币、能源等,每一个方面都要协调。
  第二点是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必须大力发展交通,加强道路的连通,这一点对丝绸之路有很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形成一个沿途各国共同签署的打通从太平洋到各个地方的运输大通道,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并且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边的欧洲经济带和东边的所谓东亚太平洋一带连接起来。
  第三点是要加强新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形成大大小小的产业和经济带,再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经济带形成有机的协调,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了这些才有经济交换,所以这个经济带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点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我认为应该加强新丝绸之路源头各国的文化交流,我认为这是构建和巩固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条件之一,文化是上层建筑,它要逐渐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且往往影响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发展。古丝绸之路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包括宗教文化交流,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应该说不亚于经济发展。在今天,文化交流中涵盖了科技,其成为令人日渐欣喜的文化产业,当然还有艺术团体、艺术交流等等,都是一种文化的产业,并且其不仅仅是文化,本身就是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之一。因此沿途各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各国的民心相通,习主席提出的民心相通文化十分重要,因此要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及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要有耐心的,因此加强文化交流,像西北大学各方面做得很好,加强文化教育,除了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之外,还要加强沿途各国的教育水平,如互派留学生等。习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其时,不仅对中国经济的提升,对深化改革开放,对中亚各国经济的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西部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简介:周伟洲,1940年2月生,广东开平人。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考取该校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民族学家马长寿教授。1965年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陕西省博物馆及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从事中国民族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6年由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原会长)。中国民族文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论著有《赤勒与柔然》《吐谷浑史》《汉赵国史》《南凉与西秦》《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边疆民族历史文物考论》《长安与南海诸国》《陕西通史·民族卷》《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唐代党项》《西北民族史研究》等;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文物》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著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一等奖1次,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五丝”促“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论丛/吕建中,方光华主编.-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