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原的《天问》中,有“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等句。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曰:
《括地象》曰:有不死之国。长人,长狄。《春秋》云:防风氏也。禹合诸侯,防风氏后至,于是使守封嵎之山也。①
……
玄趾、三危,皆山名也,在西方,黑水出昆仑山也。②
……
言仙人稟命不死,其寿独何所穷止也?③
其后,宋洪兴祖(1090~1155年)《楚辞补注》、朱熹(1130~1200年)《楚辞集注》及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著作,皆于王注之上又有补充。而后世诸家的注释,多征引《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的神话传说,对不死长人诸问题的见解,莫衷一是。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巨大进步,许多重要的考古成果逐渐为现代学者所运用。作为现代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先后出土共计三万余枚竹简,内容涉及两汉时期许多方面的内容,可补传世史书之不足。在居延汉简的数十枚简中,记录了当时一部分特殊的人群,具体材料如下:
(1)*里贾陵年卅长七尺三寸黑色牛车一两 符第六百八——*(11·4)
(2)*五十二长七尺一寸黑色 乘□*(11·19)
(3)*里上造史赐年廿五长七尺二寸黑色 为兰少翁将军(14·12)
(4)□□市阳里上造王福年六十长七尺二寸黑色(14·13)
(5)葆鸾鸟息众里上造颜收年十二长六尺黑色 皆六月
丁巳出 不(15·5)
(6)魏郡繁阳高忘里大夫谢牧年*(左廿右廿)长七尺二寸黑色(15·14)
(7)永光四年正月己酉 妻大女昭武万岁里孙第卿年廿一
子小女王女年三岁
橐佗延寿*(上隊下火)长孙时符 弟小女耳年九岁 皆黑色(29·1)
妻大女昭武万岁里□□年*(左廿右廿)二
(8)永光四年正月己酉 子大男辅年十九岁
橐佗吞胡隧长张彭祖符 子小男广宗年十二岁
子小女女足年九岁
辅妻南来年十五岁 皆黑色(29·2)
(9)□史□非子长七尺黑色 十月辛亥出卩(37·3)
(10)□□□□年*(左廿右廿)七长七尺二寸黑色(37·22)
(11)觻得成汉里大夫彘建德年*(左廿右廿)二长七尺五寸黑色弓一(37·32)
(12)东郡田卒清灵□里大夫聂德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37·38)
(13)望□苑髠钳钛左右止
大奴冯宣
年廿七八岁中壮发长六七寸青黑色毋须衣皁袍白布
绔履白革舄持
剑亡(40·1)
(14)居延都尉给事佐居延始至里万常善年卅四岁长七尺五寸黑色(43·2,77·81)
(15)河南郡河南县北中里公乘史游年卅二长七尺二寸黑色
*(43·7)
(16)□部吏阳里大夫封□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 牛一车
一两五月戊戌出□□—□□(43·13)
(17)河南郡荧阳桃邮里公乘庄盱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43·16,43·18)
(18)*尺五寸黑色 轺车乘(43·20)
(19)■弟子公士博士黑色年十八(62·19)
(20)当阳里唐并年十九长七尺三寸黄黑色 八月辛酉出(62·34)
(21)*□年廿 长七尺五寸黑色十一月辛*(75·3)
(22)*□就里唐宣年廿三长七尺三寸黑色衣□*(77·53,77·56)
(23)*出入 长七尺黑*(119·27)
(24)*安国年*(左廿右廿)长七尺二寸黑色*(126·19)
(25)正月癸酉河南郡都尉忠丞下郡大守诸侯相承书从事下当
用者实字子功年五十六大状黑色长须建昭二年八月
庚辰亡过客居长安当利里者雒阳上商里范义壬午实买
所乘车马更乘骍牡马白蜀布*(左镸右桼)布併涂载布(157·24A)
(26)诏所名捕平陵长雚里男子杜光宇长孙故南阳杜衍*
多□黑色肥大头少发年可*(左廿右廿)七八□□□□五寸□□□杨伯
初亡时驾騩牡马乘阑举车黄车茵张白车蓬骑騩牡马
因坐役使流亡□户百廿三擅置田监
史不法道丞相御史□执金吾家属
所二千石奉捕(183·13)
(27)*年十一月壬申朔丁丑陶乡啬夫定佐博
*□长七尺四寸黑色(218·50)
(28)*书佐忠时年廿六长七尺三寸黑色 牛一车乘 第三百九十八 出(280·3)
(29)*里王野 年廿五岁长七尺五寸黑色(323·3)
(30)*将车觻得安世里公乘工未央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334·13)
(31)河内郡温西故里大夫苏罢军年卅五 长七尺三寸黑色
*(334·28)
(32)*年卅九长七尺二寸黑色(334·31)
(33)骊靬万岁里公乘兒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剑一 巳入 牛车一辆(334·33)
(34)将车觻得新都里郝毋伤年卅六岁长七尺二寸黑色*(334·36)
(35)*三寸黑色 弓一矢五(334·37)
(36)*公乘孙辅年十八长七尺一寸黑色(334·41)
(37)*都尉丞何望功一劳三岁一月十日北地北部鄣候杜旦
功一劳三岁□则年*(左廿右廿)五长七尺二寸黑色(336·13,336·12,340·9)
(38)卅 长七尺七寸黑色(340·19)
(39)*尺五寸黑色 七月二*(340·25)
(40)居延安故里孙罢军年廿三剑一黑色长*(340·39)
(41)*顺年卅二长七尺二寸黑色(340·43)
(42)*尺二寸黑色(346·17)
(43)*都里不更司马奉德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387·3)
(44)*一长七尺五寸黑色(407·15)④
(45)□□□□[里不]更□[光]年卌八长七尺三寸黑色 □□□(14·15)
(46)长七尺二寸黑色(121·14)⑤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各枚简对当时黑色长人的记录格式基本相同,主要包含了籍贯、身份、姓名、身高、肤色等内容,大体有一定的格式。其中的“黑色”应指人的肤色,这些简中记载的黑肤人中,除一名少年以外,其他人的身高都在七尺以上。结合上文所举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上述汉简中记载的黑肤长人,大多都出自张掖郡的居延、觻得、昭武和骊靬四县,部分来自武威郡、河南郡、魏郡和东郡等地区。
居延汉简中的黑肤人,最早由美籍华裔学者张春树先生加以关注,他在《居延汉简中所见的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⑥一文中,选出记录当时人身高与肤色的数十枚简,并对这些简中所记载的“黑色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此后,杨希枚先生《论汉简及其他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居延汉简中所见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读后》⑦、陈健文先生《月氏的名称、族属以及汉代西陲的黑色人问题》⑧、饶宗颐先生《初学录序》⑨、汪受宽先生《元以前来华黑人考》⑩以及林梅村先生《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11)等论文和著作,都对居延汉简中黑肤人的问题有所论述。
我们认为,汉简中出现的黑肤长人,如果与《天问》中的记载相联系,可以对西北地区出现的黑肤长人的问题进一步上溯。因此,不局限于西汉一代的材料,会有更大收获。故不揣浅陋,略陈蠡见于下,以求正于方家。
关于汉简中黑肤人的族属问题,历来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张春树先生认为这些黑肤人应为一般的汉人,并非是不同于汉人的种族,只是肤色与一般人相比较为特殊。杨希枚先生则认为居延汉简中的黑肤人大约为来自异域的部分特殊种族的侨民,尤其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侨民。陈健文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汉简中出现的黑色人,大部分与月氏人有关,月氏在上古时期向东迁徙时,可能和印度西北部属于地中海人种中黑肤色的茶卢毗人种发生混血,因此产生了黑肤色的体质特征。
实际上,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种族分布较为复杂,再加上部族之间的战争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也促进了河西地区各种族之间的融合。因此,居延汉简中出现的黑肤人,决不是某单一种族的特征,而是月氏人和乌孙人与印度黑肤人融合之后的产物。
在梁代慧皎(497~554年)的《高僧传》中,曾记载:
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人,来游汉境。……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12)
其中,“细长黑瘦”四字,已将支谦的身高与肤色描述出来。虽然支谦为三国时人,但其姓名中所含支字,无疑揭示了其先祖来自月氏。此外,在尼雅发现的木简中,也有相关记载:
月氏国胡支柱年*(左廿右廿)九中人黑色*(*673)(13)
这条记载也可以说明月氏人中有黑肤色者。尽管有许多学者认为月氏人与白种的吐火罗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月氏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曾在匈奴的影响下,由中国西北部一直向西迁徙,最后征服大夏,期间与印度等地的黑种人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产生一定数量的黑肤人。
此外,居延汉简中的黑肤人,与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也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易林》记载:
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过时无偶。(14)
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过时无耦。(15)
关于《易林》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但是这部著作成书于西汉基本没有疑问。其中记载乌孙国的女性深目黑肤,难以求得配偶。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也有部分来自乌孙的黑皮肤人。
颜师古在《汉书·西域传下》的注释中指出:“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类状猕猴者,本其种也。”(16)王贻樑先生认为《穆天子传》中的赤乌氏可能就是乌孙氏(17)。其中赤乌之赤,可能指胡人的赤须,而乌孙之孙,大概说胡人貌似猢狲。但是无论赤乌还是乌孙,都含有乌字,大概也反映出乌孙人中有黑肤之人。
此外,居延汉简中记载的黑肤人多出自河西地区,战国时期,月氏、乌孙都在这一带游牧,这两个部族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交融。匈奴的势力强大以后,对月氏和乌孙展开了系列军事打击,从而改变了河西走廊的种族分布。
《汉书·西域传下》记载:
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18)
《汉书·西域传上》又记载: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19)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也记载:
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20)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自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月氏和乌孙之间,通过战争、迁徙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部族之间的融合,这些部族在匈奴崛起之前,都曾在敦煌、祁连一带游牧。因此居延汉简中的黑肤长人可能既有月氏人,也有乌孙人,同时还不排除月氏人与乌孙人的混血人种。正如王小甫先生所言:“传统说法给人的印象是,北方草原一旦发生民族大迁徙,那里就成了有待填补的真空。其实,迁走或消灭的只是统治群体或旧政权,社会中下层或被统治的群体仍留在原地,接受新兴群体、政权的统治。”(21)
上文中提到的塞种,饶宗颐先生在《塞种与Soma(须摩)——不死药的来源探索》一文中曾有考证,饶先生认为先秦时期一支善饮不死汁的塞种曾进入西域,并与中原的长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22)。塞种人最早大约起源于黑海北岸,后被波斯人征服,成为古波斯列邦之一,其中与Soma有关的塞种亦见于阿契门尼德王朝的希贝斯敦(Behistun)铭文。据《汉书》等文献的记载,春秋末期塞人最东分布于伊犁河流域,此后在大月氏的打击下,一部分塞人南下至葱岭,另一部分到达罽宾,并在那里逐渐定居下来。但是依据相关的考古发掘,塞种在西迁以前,他们的活动范围却达到天山东部一带,其文化也通过月氏等种族不断向东传播(23)。1976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中一件铸有人头像的兵器上,出现了希罗多德笔下的塞人的护耳尖帽,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件兵器上的人头像不是塞种人,而是月氏人(24)。由此可见,西周时塞种文化就通过月氏人传播到周地。
我们认为《天问》中的“何所不死,长人何守”等句,都是针对同一问题展开的发问。其中黑水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曾多次出现,孔颖达(574~648年)在“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下注曰:
案郦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燉煌并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25)
依孔颖达所言,黑水应由张掖附近发源,即今之黑河,而玄趾之说,主要针对当地人的肤色而言。黑水玄趾,似乎可以理解为河西走廊的黑肤人,结合居延汉简中的相关记载,汉代在河西之地确实分布着部分黑肤人。《天问》中提到的长人,历代《楚辞》注家多认为指防风氏,但是我们认为居延汉简中的长人,应与“黑水玄趾”有一定的关系,这两句大概因为错简,以至于后世之人难解其意。汉简所记载的那些身高七尺以上的人,大多都出自河西,可以说明汉代河西地区居民略高于内部(26)。而汉简中的黑肤人,其身高基本部在七尺以上,也比内郡之民要高。大致月氏、乌孙、塞种等游牧于亚欧草原的部族,与长期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蒙古人种不同,他们都具有白种人的体质特征,因此身高比内陆的居民高。
此外,《山海经》记载:“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包,寿,不死。”(27)又记载雨师妾之民黑身人面,劳民国之人面目手足俱黑,以及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似乎可以与《天问》中“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的记载相联系。饶宗颐先生认为“不死民,其人黑色,与南印人种相同”(28)。由此可见,以上文献中出现的黑肤人,其近源就在印度,不会远至非洲,而印度黑种人的不死文化,大致也受到塞种人的影响。正由于塞种与月氏、乌孙之间的文化融合,使印度黑肤的人种及长生不死的文化逐渐向东传播。《天问》中关于玄趾和长人的记载,也从一个另外方面说明,最晚至战国后期,一些黑肤高大的异族居民就已经出现在河西地区。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有如下的认识,《天问》“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三句,可能都是针对同一问题的发问,其中所记载的黑水长人和不死民都与河西地区有关,这些长人的皮肤多为黑色,其原因是印度的黑色人种通过与月氏、乌孙和塞种的融合,使这一肤色的种族不断向东迁移,同时缘起于古波斯人的不死文化,也通过塞种人与印度人、月氏人和乌孙人的传播,逐渐在河西走廊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附记:本文撰成后蒙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存良先生匡正诸多谬误,特致谢忱!
①[宋]洪兴祖补注,卞岐整理:《楚辞补注》第83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②《楚辞补注》第84页。
③《楚辞补注》第84页。
④以上材料均引自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18~55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⑤以上材料引自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补编》第161、170页,史语所,1998年。
⑥载《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第1033~1045页,清华学报社,1967年。后收入张春树:《汉代边疆史论集》,食货出版社,1977年。
⑦载《史语所集刊》第39本,1969年;《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⑧载《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宗教文史卷》(下),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⑨载李均明《初学录》,兰台出版社,1999年,后收入饶宗颐著,郑会欣编:《选堂序跋集》,中华书局,2006年。
⑩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后收入汪受宽:《西北史札》,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
(11)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第1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一第15页,中华书局,1992年。
(13)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第8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噬嗑之萃》,[旧题汉]焦延寿撰,徐传武、胡真点校集注《易林汇校集注》第8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5)《革之鼎》,《易林汇校集注》第1829页。
(16)《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第3901页,中华书局,1962年。
(17)杨宽:《西周史》第6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第3901页,中华书局,1962年。
(19)《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第3884页,中华书局,1962年。
(20)《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269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1)王小甫:《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第207页,中华书局,2012年。
(22)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后收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3)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图版8;王炳华:《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收入同作者《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张广达、荣新江:《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收入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林梅村:《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吐火罗人》,《文物》1989年第1期,收入同作者《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
(25)[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廖名春、陈明整理:《尚书正义》卷六第1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张春树:《居延汉简中所见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汉代边疆史论集》第195页,食货出版社,1977年。
(2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五《海外南经》第238页,巴蜀书社,1992年。
(28)饶宗颐:《三首神考》,《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第1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