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新疆山普拉Ⅱ号墓出土的套头衣复原研究

作者:张顺爱




  一、复原服饰基本资料
  山普拉墓地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西南14公里处。墓葬群分布在昆仑山山前的戈壁台地上,地形比较平坦,墓葬分布范围相当广,东西绵延长达6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依据发掘的先后和发掘的位置将墓葬群由东向西编为Ⅰ号、Ⅱ号、Ⅲ号三个墓地。复原的套头长衣是在Ⅱ号墓地发掘的。Ⅱ号墓地位于墓葬群的中间,在Ⅰ号墓地西2公里处,于1992年发掘,比Ⅰ号墓地墓葬分布范围相对小一些,东西长2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复原的套头长衣的文物编号是92LSⅡM6:cG,收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套头衣出土实物现况
  1、山普拉的套头衣种类
  山普拉出土的套头长衣一共有40件,多为成人衣服,童装比较少。衣服面料主要是原白、红、黄等色的平纹毛布,毛布幅宽39~49厘米,多为整幅对折,中部挖出领口缝制。样式有些变化,可分为二种。
  一种为宽体衣,共有12件。有不同的款式和色彩,有长袖也有短袖。肩、领、袖镶有红色经编绦。
  另一种为瘦体衣,共有28件。有瘦长型和瘦短型,领口、肩、袖、前胸和后背中线皆镶有毛绦。基本都是椭圆领,瘦短型衣有散口短袖。
  除了这些毛布制作的套头衣外还有毛罗上衣。服装基本形式还是套头式。领、袖、肩部缝缀有宽窄不同的编织绦。复原的时候有参考价值。
  2、套头衣饰品
  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套头衣的饰品,有毛绦、牙线等。
  牙线:比较简单,有单股和多股的合捻线,多用原白和蓝色捻线,缝缀在衣服的接缝处。
  毛绦:衣服的袖口、肩部、胸前和衣领都镶饰了毛绦,增加了衣服的美感。毛绦皆为红色。形式多样,制作方法也各有所不同。可分为织花毛绦和编织绦。
  织花毛绦:根据织花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提花毛绦和平织毛绦。提花毛绦,正面起花,背面又浮线。主要有红、蓝、绿、黄等色显三角、菱格纹、黄、蓝、红等色显条格纹等。平织毛绦有红色平织毛绦。
  编织绦:编织绦宽窄有别,一般领口、袖口的编织绦较宽,约8~10厘米,胸前和肩部的较窄,宽2.5厘米左右,也有红地、刺绣黄色的三角、菱格纹。
  三、复原套头衣的现状
  1、款式:单层,圆领、套头、不开襟,下摆略宽(图1)。1身部用2大片幅宽50厘米的米黄色平纹毛布拼缝而成,自肩部向后折,挖出椭圆形领口。衣身两侧缝合处刚好是幅边,无特殊处理。两袖亦各用同样幅宽毛布缝制,近袖口处略收(图2)。
  下摆两侧加缝三角形摆,两侧的三角形片不一样。左边大右边小,左边高50厘米,下摆宽27厘米,右边高21厘米,下摆宽23厘米。左边是整片布做成三角形,右边是两片布做成三角形,小片宽10厘米,大片宽13厘米,两跨处没有开叉,(图3、4)2下摆处向内折卷。
  复原的套头长衣,以红色斜编绦为袖缘,肩部、领子和前襟中间也缝缀以红色斜编绦作装饰。袖子缝合处、衣身两侧缝合处、三角形摆衣缝处都用九根红色合股毛线压缝。领口左侧缝毛细绳,毛线的两端流苏加红色毛线作装饰(图5、6)。3后片残无,是否也镶有红色斜编带还不清楚。
  2、面料:米黄色平纹毛布为主料,红色斜编绦为装饰料(图7、8)。4
  3、尺寸:通长114厘米,胸围200厘米,袖长50厘米。前襟中间缝缀的红色斜编绦宽8厘米,肩上的红色斜编绦宽6.5厘米,衣身和袖子接缝处竖直缝缀的红色斜编绦宽8厘米,领口的红色斜编绦宽4厘米,做袖缘的红色斜编绦宽10厘米,袖口宽度17.5厘米。领口左侧缝的两根毛绳各长32厘米,末端有2厘米的加红色毛线的穗。下摆两侧加缝的三角形摆左侧高50厘米,右侧高21厘米下摆宽各为27厘米、23厘米(图9)。
  4、破损情况:背部已朽烂,前衣片右侧腐烂严重,右袖子已完全朽烂掉,但前衣片左侧较完整,袖子也保存得较好,唯前片左侧下摆三角片处有缺损,所以参考其他出土的套头衣仍可推测其整体形制。
  5、相关实物:同一墓地出土的宽体套头衣、瘦体套头衣、毛罗衣等。
  四、原状推定
  复原实物虽然有很大的破损,但其具体形制可以推定,复原基本按照衣身左右对称和前后对称的原则进行。从相关实物中可以推定复原实物的原装,比如,衣领可以参考原白色的毛罗上衣领(图10)。5后片中间缝缀的红色斜编绦可以参照同一墓出土的A型:92LSⅡM2:60套头长衣(图11)。6
  五、复原情况
  山普拉人穿着的圆领套头衣,是从头部穿领而着的不开襟长衫,又叫“贯头衫”。虽然其衣饰结构比粗毛披风、羊皮褂等复杂和完善,但裁剪还是很简便,即用一整块面料对折拼缝,领口剪出圆形领窝,是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古老而风格独特的服饰。
  这次复原以结构为主,在面料类似、风格接近、色彩图案可以变化的原则下进行。所以在面料的选择上采用了触感舒适、轻薄柔软、弹性细腻的混纺织物,色彩比较接近实物。
  1、缝制时,因为古代和现代面料的幅宽不一样,没有像实物那样用两片布缝制。古代面料门幅比较窄,可以用整块面料拼缝成衣服,但现代的面料门幅宽不能像实物那样,衣服的门襟和衣身两侧、袖子等部位幅边对着缝合。
  2、衣身下摆两侧加缝的三角形摆原以为是左右对称,但12月份到新疆文物考古所考察时实际看实物以后才发现,它不是左右对称,而是前文已描述的那样一大一小,一边是整片,一边是两片大小不一的布片拼接成。因为去新疆之前衣服已完成而没法修改,只好在此说明。
  3、领口上的毛细绳,原以为是穿在衣领上,两根绳从衣领的两端出来,看实物以后发现是一根毛绳缝在前领左侧,复原衣服里已修改完毕。
  4、牙线,实物用的是九根红色合股毛线,但复原时用的毛线比实物粗,只用4根毛线合捻线,缝缀在衣服的接缝处。
  5、领子,到新疆看实物以后发现,实物的衣身部用一整块面料对折拼缝以后,领口剪出圆形领窝形状,领口的红色斜编绦是缝在黄色毛布领子上面的。复原衣服是用红色布单独裁剪领子后接缝在衣身上。这样一来,复原服饰上的领子和实物上的领子有所差异,是这次复原的最大遗憾。
  6、存疑之处,领口左侧缝的毛细绳是装饰还是有实际功用的?如果是装饰用的,是否太细?要是有实际功用的,到底有什么作用?待考证。
  附录:复原过程
  注释: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阗文明的揭示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2006年12月26日拍照。
  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2006年12月26日拍照。
  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2006年12月26日拍照。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阗文明的揭示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6 同5。

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包铭新主编.-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