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1992~1993年新疆山普拉Ⅱ号墓地出土的毛裙的复原研究

作者:高冰清 刘一




  一、历史背景及墓葬地理位置洛浦县位于新疆天山南部,地处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昆仑山北麓,属和田地区。现代的和田地区即为古代的于阗、皮山、扜弥、渠勒、精绝、戊卢诸国之地,西汉以来归属中原政权唐代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置十州。1
  现依据发掘的先后和发掘的位置将墓葬群由东向西编为I号、Ⅱ号、Ⅲ号3个墓地。本文要复原的毛裙属于Ⅱ号墓地。同时,在墓群中还发现了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的佛教遗址和现代墓葬,并采集到墨书古于阗文的陶片。2
  首先对用于描述毛裙的缀织绦和编织绦界定如下:
  1、缀织绦
  裙摆的主要装饰之一,用缂毛的方法织成,即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将毛线织成各种图案的长条织物。又称绕编绦。
  2、编织绦
  各种编织带的总称。其组织结构以平纹为主,其次是2/2斜向编织斜纹和2/2折向斜纹,还有一种是绕编制成的。3其功能主要是作为装饰。本文复原的毛裙上的编织绦属于2/2折向斜纹。
  3、毛线
  也称牙线,墓葬中出土的牙线几乎都是毛纤维所编制的多股合捻线,通常也出现在缀织绦和编织绦之间。4
  三、山普拉出土毛裙现状
  1、山普拉出土毛裙的类型
  这次复原主要依据《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文物》和《中国新疆山普拉》等书籍和报刊上的出土报告。
  山普拉出土的毛裙共15件,分为三种不同的式样,分别以A、B、C作代号。
  A型:12件。缀织绦裙。下摆饰荷叶边,大喇叭口。分别将不同的缀织绦、编织绦、平纹毛布接起来,呈腰口细,大敞口下摆型的裙。缀织绦是主要装饰之一,接在荷叶边编织绦的上面。
  B型:2件。原白、黄色平纹布裙,敞口。
  C型:1件。套头连衣长裙。原白色平纹毛布缝制,袖缺失。身体部分剩四分之一。裙侧在胸附近开始加三角,形成大敞口形式,下摆饰窄褶边,长254厘米,宽0.5厘米。裙摆复原围宽425厘米5。
  本文要进行复原的毛裙属A型,编号是92LSⅡM6:197A。以下是裙子具体的尺寸、结构、面料和图案。
  2、山普拉文物编号为92LSⅡM6:197A毛裙的尺寸和面料
  (1)尺寸
  根据图2中的数据,现将编号为92LSⅡM6:197A毛裙尺寸记录如下:
  (2)毛裙的残片结构
  我们可以从图3中看出,该毛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裙腰、裙身和下摆。裙身由红、棕两色毛布拼接而成,接缝处压有毛线。裙身与裙腰相接处打大褶,下摆和缀织绦相接的部分打细褶。根据图4提供的尺寸,我们看出这条毛裙的下摆褶裥很密集,平均每5厘米打10个褶。
  (3)毛裙的面料和图案
  本文所复原的毛裙裙腰面料为红色平纹毛布,这种毛布用两根毛纱并股,以加固定型,经纱Z拈,纬纱不加捻拈6。裙腰下有4厘米同色编织绦,下摆也为编织绦(图5)。裙身为红、棕两色斜纹毛布,这种斜纹毛布属于2:2双面变化斜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3×30根。经组织点被纬线遮盖,斜纹成约18度倾角。经线Z拈,纬线弱拈(图6)。7下摆上端为11厘米缀织绦。缀织绦的经线为墨绿色,地纬为橄榄绿色,花纬有红色、土黄和墨绿色三种颜色(图7)。
  山普拉出土的织物图案有动物纹、人物、花卉植物图案、几何纹和刺绣纹样。动物纹是山普拉出土织物图案中的主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连方形式的鹿头纹和蝴蝶纹;另一种是行走状的鹿、骆驼、独角动物,亦图案化。本文复原的毛裙图案属于后者(图7)。8
  三、出土毛裙存有的疑问
  1、92LSⅡM6:197A号毛裙出土时裙片残缺不全,该毛裙的实际腰围和下摆围尺寸是多少?
  2、该毛裙是如何穿着的?
  四、毛裙的复原推测
  1、毛裙尺寸的推断
  同时期的还有洛普县山普拉Ⅱ号墓地出土的92LSⅡM6:204毛裙。裙腰、裙身和裙摆。裙腰由12厘米宽的红色双面正侧斜纹和6厘米宽的彩色编制绦带组成。裙身与裙腰相接处打褶(每10厘米3褶)。裙摆用宽度分别为16厘米和4厘米的经编绦接缝。与彩色编织绦相接处打细褶(每5厘米6褶)。束有编结腰带,长110厘米,两端流苏分别长10.6厘米。
  92LSⅡM3:E,骆驼纹缀织绦裙,五片相接,裙长125厘米,裙摆展开宽350厘米。
  92LSⅡM3:cA-1,吹笛乐人,骆驼纹缀织绦裙。裙长98厘米、摆展开宽196厘米。
  92LSⅡM6:168,骆驼纹缀织绦裙。裙长70厘米,裙摆展开残宽205厘米。
  92LSⅡM6:60A,曲线、草纹缀织绦裙。残长76厘米、宽86厘米。
  92LSⅡM3:cG,鹿头纹缀织裙,残长36厘米、宽56厘米。
  92LSⅡM6:197A,骆驼纹缀织绦裙。缀织绦还织有灵芝、鹿头和翼鸟纹等,接并缝了编织刺绣绦片,长101厘米、宽120厘米。
  92LSⅡM6:197B,曲线、树叶纹缀织绦裙。裙残长82厘米,宽124厘米。
  其他山普拉墓葬出土毛裙
  84LSIM01:326,龙纹缀织绦裙,缀织绦上部连有红色的平纹和斜纹毛布,下接编织绦,缀织绦为绿地,绿、白、红、棕、黄、果绿等色显花。裙残长39厘米,宽59厘米。
  84LSIM02:122,树纹缀织绦裙。织绦显黄、红、姜黄色树纹。裙残长44厘米、宽80厘米。
  84LSIM02:95,勾连纹缀织绦裙。裙料为棕、红、黄、姜黄、橘红等色的宽带纹布。织绦显白、棕、姜黄、红、绿、天蓝、桔黄等色的纹样。裙宽185厘米。
  84LSIM02:98,鹿头纹缀织绦裙。缀织绦下部保存有编织绦,上部有黄色斜纹毛布,缀织绦用色有红、棕、黄等色,长114厘米、宽42厘米,绦长58厘米、宽9.2厘米。
  84LSIM02:96,鹿头纹缀织绦裙残片。绦长207厘米、宽9厘米。9
  综上所述,根据同时期裙子的尺寸,我们可以推定毛裙裙长在40~125厘米之间,缀织绦长在58~200厘米之间,下摆长在98~170厘米之间。
  2、毛裙穿着方法的推断
  根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提供的实物数据,本文要复原的裙子腰围为120厘米,类比同时期墓葬出土的毛裙,腰围和下摆的尺寸较之于现代裙子都非常宽大。从出土的实物照片来看,毛裙两侧并无多余的结构外露,即毛裙两侧是缝合的。而出土实物中亦有在腰部的毛绳(图8、9),因此本文推断毛裙的穿法应该是从腰部向下套穿,然后用毛绳系好。
  五、制作
  1、裙身制作
  由于斜向毛布和编织绦的制作非常复杂,因此本文复原的毛裙面料一律以含有羊毛成分的红色和棕色毛布代替。其中红色毛布门幅为150厘米,棕色毛布门幅为130厘米。
  (1)排料
  (2)剪裁和缝制
  2、缀织绦的制作
  缀织绦上的纹样为二方连续骆驼纹。制作时先根据出土裙子的图案描绘成纸样,然后按照纸样来进行点绛、排色和制作。(图13、14)我们用直径为0.5厘米的深蓝色牛仔线加捻合成4股作为经线,用48支羊毛作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来制作。由于毛线比丝线的直径大出很多,因此我们特别订做了织机用筘。筘宽7厘米,长15厘米(图15)。最后将做好的缀织绦缝到裙子上。
  3、完成
  六、结论
  由于本文所复原的毛裙结构在出土时就较为清晰,即裙腰、裙身和下摆。其中裙身由双色毛布拼接而成,接缝处压有毛线。下摆打细密的褶裥,平均每5厘米有10个褶裥。但是裙片并不完整,其中腰围和下摆的尺寸不完整,穿着效果也不明显。通过类比同时期出土的毛裙以及新疆文物考古所提供的实物测量数据,作者推断该毛裙腰围在120厘米左右,下摆围在240厘米左右。复原制作完成后,我们看到这条毛裙的腰围大大超出穿着的正常尺寸,根据一并出土的毛绳推断该裙的穿着方式应当是套穿,并用毛绳固定在腰上。
  致谢
  感谢苏州丝绸博物馆王晨老师的大力协助,笔者才能将本次复原研究的实物和文章顺利完成。
  注释:
  1 王博,黄小江,张铁男,郭建国:《试谈山普拉古墓反映的几个问题》,《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新疆文物考古所编:《中国新疆山普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 同2。
  4 同1。
  5 新疆文物考古所编:《中国新疆山普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6 同5。
  7 新疆文物考古所:《洛普县山普拉Ⅱ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0年第1、2期。
  8 同7。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洛普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包铭新主编.-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