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前言

作者: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前言
   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笔者出生在天山脚下,塔克拉玛干腹地,塔里木河河边。喝着塔里木河的水,看着天山成长,对这片热土具有深厚的感情。天山、塔克拉玛干和塔里木等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化。
   一年之前,也就是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天山是丝绸之路中亚段的象征,来自东西方的古代驼队沿着天山进行了长久的文化交流,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绿洲道(沙漠线)和草原道的分割线,是西域文明的精神支柱。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重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欧亚,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从古都长安经过亚洲腹地一直延伸到欧洲和非洲,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富足与开放,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大宗的丝绸络绎于途。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复活了“古丝路”的文化内涵,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产生了影响人类发展的三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两河文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170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互动行为进行了最为广阔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动态生成的,也是富于生机的。其包括的历史文脉已经生成或仍在继续生成相关的文化要素,是欧亚大陆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丝绸之路整体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内容,涉及人类在欧亚大陆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例如,从文化角度,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从贸易角度,由起初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形式发展成单边、双边或多边贸易等。其整体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丝绸贸易上,而且辐射至世界1/4人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个角落。可以说,世界文明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而进步,丝绸之路伴随着历史长河不断成熟、延伸和扩大。
   二
   地处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古代西域①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多样,人文风格迥异,是丝绸之路陆路中的重要缓冲带,为丝绸之路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世界文化体系的融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东西文明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并吸取了来自东方、西方的文化精髓,造出了多样、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特征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尤为明显。以原始崇拜、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为背景,丝绸之路绿洲线为轴线形成了两种形式的建筑文化。
   丝绸之路新疆段地处整体线路的最重要部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多元文化使新疆段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2006年10月,交河、尼雅等12个遗产地初定为联合申报对象并列入新疆段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新疆申遗拉开帷幕。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审视丝绸之路新疆段各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价值分析和展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编制规划等,关注沿线遗产地的文化价值。由于新疆段经历了文化转型,塔里木盆地古代建筑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研究文化转型前后的古代建筑,对认识各遗产地的价值、东西方建筑文化在古代西域的痕迹、塔里木盆地古代城市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内涵来讲,丝绸之路整体线路中各地理单元所产生的文化演变不尽相同;丝绸之路新疆段作为枢纽区,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其中,塔里木盆地地理单元最早接受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饮食、服饰、宗教、建筑、美术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塔里木盆地古代文明中的各个元素都被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所感染,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过程中的要件之一。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新疆段绿洲线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是互相交融,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魅力的、东西合璧文化的象征,是东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文化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的区域。这样集诸方文化之大成,极富文化多样性的遗址多样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从空间特征来讲,丝绸之路新疆段正处于这条大动脉的中枢地域,占整体线路1/4;丝绸之路抵达新疆境内时改变了线性传播,形成了网状性传播,向东亚、南亚和中亚辐射,形成草原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互碰撞的草原与绿洲文化兼容区域。
   从古代人类活动足迹来讲,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各个绿洲所形成的城市、农田、水利、建筑等文化遗产、沿线地质景观、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山等自然景观是所行驶于此的古代驼队、使者、政治家、朝圣者记忆最为深刻的区域。从张骞凿空西域至20世纪30年代(指西方探险活动)这一区域在我国史书和外国人游记中最为常见。上述人群在多种利益的驱动下,不顾恶劣的地貌环境徘徊于塔里木盆地周缘,使绿洲城镇成为国际大巴扎和商品集散地,给塔里木盆地古代文化带来了新的变化。从史前时期到汉代,从魏晋时期到伊斯兰教信仰等历史阶段,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民族迁移、人口变迁、地质灾害等,完成了由多元宗教改信一元宗教,即佛教,由佛教改信伊斯兰教等的过程,也经历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数次的文字变革,接受了不同文化,形成了多样的西域文明。就丝绸之路整体价值而言,研究塔里木盆地周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种文化汇通的基础上,塔里木盆地对传承华夏文明与沟通中西文化起了关键作用,形成了成果丰硕的西域文化。交河、尼雅、楼兰、喀什等绿洲城邦相继兴起与丝绸之路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诞生和发展,不断吸纳东西方文化,使城市得到扩容和繁荣,建筑艺术得到完善,并随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存至现在。这些城市居民从远古时期就相互影响,彼此取经,接受来自东方、西方文化的传统,为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在我国和西方建筑文化体系中,西域建筑文化地处边缘区域,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是西域文化的两大主题。众多遗存和口头遗产证明,两大宗教所产生的两大体系建筑在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早期居住遗址到佛教石窟再到伊斯兰教建筑等都具有传承关系。在石器遗址、汉代前后建筑文化、佛教建筑的侵入、伊斯兰建筑的诞生等发展过程中,环塔里木建筑文化中除了彼此之间的影响延续以外,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如受到早期犍陀罗艺术特征和河西以东地区的影响等。这些影响需要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古代建筑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喀什、库车、吐鲁番等地的古民居、城市布局特征延续了西域早期城市建筑的建造方法、装饰图案等。丝绸之路新疆段还有很多文化叠压现象,显示出西域地理、历史文化和宗教的转化或演变过程。阐述丝绸之路新疆段、塔里木盆地和毗邻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周缘所产生的古代城市和建筑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纹饰等,需要从民族迁移、宗教传播、文化转型等大型事件来分析,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建筑特征,以便阐述塔里木盆地建筑文化的影响和演变过程。在丝绸之路中国段整体线路中,塔里木盆地绿洲线古代城址、建筑特征等需要系统研究,理清其历史状况、演变过程和涉及建筑历史基础研究的线索。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随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深入,沿线国家普遍关注对丝绸之路整体价值的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作为重要节点,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两条绿洲线和沿线所产生的宗教及宗教建筑是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重要文化标志。本书中对其自然环境、古代交通和古代宗教等进行论述,以此为背景,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尤其是对塔里木盆地周缘古代文化进行阐述,以便说明丝绸之路新疆段的整体价值。
   2)目前,西域建筑文化研究处在初级阶段。丝绸之路文化综合研究中很少涉及新疆段的建筑文化。东西方建筑文化研究范围仅限于河西以东和葱岭(帕米尔)以西地区。塔里木盆地是丝绸之路新疆段两条线的必经地,也是东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区域,这里汉唐时期的西域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特征和彼此之间的影响等更需要进一步研究。本书选择尼雅、交河和喀什等不同区域,对具有独特特征的古代城市进行比较,探索西域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共性特征。佛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在不同时期产生于塔里木盆地两端,在建筑平面、空间布局等方面均具有强烈的连续性,经研究,二者彼此影响、串联新疆古代建筑的整体历史。研究新疆古代民居的演变和历史沿革,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探析维吾尔民居建筑的渊源特征和演变过程,以便梳理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文化的整体历史。
   3)生土建筑是横穿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建筑发展的全过程。由于西域绿洲缺乏大尺度木材、石料质地松脆等,属于沙质黏土类的土壤成为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应用于丝绸之路新疆段各类建筑,延续至今。例如,帕米尔山脚下的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喀什老城区、库车绿洲的苏巴什佛寺、焉耆的锡克沁佛寺、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交河故城及高昌、吐峪沟石窟文化区域、白杨沟佛寺群等都是以生土为主的典型西域建筑或城市遗址。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生土材料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技术成果等也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4)塔里木盆地所产生的宗教建筑不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在建筑的室内装饰或雕刻上也具有广泛的延续性。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建筑纹饰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纹饰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史前时期、佛教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装饰中被广泛使用。与生土材料一样,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也贯穿于塔里木盆地周缘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重点论述其石窟壁画中的重点纹饰,对比清真寺、麻扎(陵墓)建筑装饰之间的关系,探求其古代装饰图案的延续性和演变过程。
   ① 指狭义的西域。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