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二章 二、丝绸之路新疆段自然环境(一)地理环境和古代交通

作者: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第二章 丝绸之路新疆段概述
   二、丝绸之路新疆段自然环境
   (一)地理环境和古代交通
   新疆和周边地区在汉书中称“西域”。斯坦因将这个“西域”划为两个文化单位,一个是西部中亚,另一个是东部中亚(Serindia,即中国—印度文化混合区域)。他认为,西部中亚与伊朗—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圈关系较多,而古西域地区则是多受印度和中国影响。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历史,具有长期连续性;地理环境帮助人类认识历史原始情况。不同文化共同生存、相互理解和包容是西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它是多元文化发生时间比较长的地区。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巴尔喀什湖(今吉尔基斯坦)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作为我国历史地名,它在地理学角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国际上的“中亚”,我国从汉代开始称为西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上,对广义的西域范围进行了确定,即“广义的中亚(西域)包括中国西部和北方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中亚五个共和国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会议上商定的”[6]。季羡林先生[7]认为狭义的西域指是中国新疆一带。广义或狭义的西域从自然地理和文化习俗等众多方面具有共性特征,都是干旱地区、地势起伏很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文化深受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等。“经考古调查,新石器在中亚也发现,中亚历史悠久,是具有多种宗教、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特点”[8]。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狭义的古代西域,范围缩至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周边区域的古代建筑文化,不包括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
   关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古代道路的形成,吴焯先生认为:“塔里木盆地属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各个绿洲形成的城市国家地处沙漠边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周边环境,生态对其产生强烈的作用。这些城市居民人口一旦发生变化或突发自然灾害,这些城市很可能被消失,尤其是人口增加会影响城市结构,人民自觉去外地谋取生活促进贸易,形成了各绿洲之间的商道,从而出现原始的贸易之路。[4]”
   在《汉书·西域传》等史书中对塔里木盆地古代交通都有详细记载。自古以来,这条道路因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但始终围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理单元路线保持原线,一直沿着昆仑山和天山脚下东西方向行驶。南道东起敦煌,沿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脚下经过若羌、且末、和田、莎车等达到帕米尔高原,称之为塔里木盆地南线。中道起自敦煌,沿着中天山脚下,由楼兰、库车至喀什,然后翻越天山到费尔干纳盆地,这条线称之为北线。另一条从瓜州出发经过哈密到达吉木萨尔(这路段为绿洲线)后再到伊宁,直接并入草原线到碎叶,称之为草原线。其中,南北两线环绕塔里木盆地向西行驶越过帕米尔山抵达南亚至西亚。而草原线围绕吐鲁番—哈密盆地越过博格达山到达北庭(今吉木萨尔境内),然后沿着准噶尔盆地北部到达阿勒泰、伊宁后,经过天山北部草原地带,抵达西域西部地区,最后经过哈萨克大草原、里海和黑海到达希腊至罗马。三条线分别经过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理单元,沿着天山南北、昆仑山及阿尔泰双向行驶,分别达到东方古都西安和地中海东岸城市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
   丝绸之路新疆段在整体线路中是最长的一段,即从河西走廊至帕米尔高原脚下(塔什库尔干县)之间的路段,占整体线路的1/3。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地理单元构成了丝绸之路新疆段自然要素。古代驼队中很少有人能够完成从罗马到西安两个古代都城的往返路程,而丝绸之路新疆段(特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地带)的绿洲城镇成为商队后勤保障平台,提供水、粮食、住宿等必需品,帮助商旅队顺利穿过沙漠,从而使该地区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