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一章 第一节 西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一、西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

作者:张安福,郭宁
 

 

001

 

002

 

003

 

    第一章 唐代的西域概况
   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不同历史时期,西域所指的地理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原王朝强盛繁荣之时,西域所包含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大,反之则相对较小。但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新疆的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古代中亚地区以及西、南亚等部分地区。本书所研究的西域主要是指狭义上的西域地区,即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深刻地影响到西域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文明交融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探究的历史奥秘。而那些逝去的历史,凿空拓荒的壮举,金戈铁马的雄壮,丝绸古道的沧桑,都将引领我们走入那个伟大辉煌的时代,那片悠远神秘的西域大地。
   第一节 西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
   任何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数千年来,在西域这块古老神秘的大地上产生了众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至今让人们慨叹神往。因此,当我们试图揭开西域文明和社会生活神秘面纱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这块大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环境状况。
   一、西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两河、地中海、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形成的西域文明与生产生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现今依然生活在中亚及新疆地区各民族,而且通过长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融合也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追寻或试图揭开西域社会文化生活神秘的面纱时,有必要首先了解孕育西域独特经济文化的地理土壤和独特环境。
   根据科学研究,在距今10亿年前,西域还是一片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直到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西域及其周边的地理地貌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迅速抬升,退海成陆,青藏高原与一系列巨大山系的形成,最终使西域成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环境,构成了今天西域(新疆)大地的基本地貌。
   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域,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其地理环境为众多高山环绕,深处内陆,降水稀少,境内多为戈壁、沙漠以及石山等,只有少数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域形成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绿洲。同时由于处于众多高山如昆仑山、天山等的环抱之中,西域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大多只能流向盆地中央低洼之处,而不能流向海洋形成外流区域,这使西域形成了塔里木盆地这种典型的内陆盆地和水资源内陆循环模式。
   西域总的地理特征,可以形象简单地描述为“三大山系夹两大盆地”,即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环抱形成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每个山系和盆地又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
   阿尔泰山雄居于西域的北部和东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唐代又名“金山”。海拔高度一般为3100~3300米,西来的大西洋湿润水汽正对着山体的西南坡。因此,这里夏季雨量充沛,草木繁盛,冬季积雪深厚,气候湿润,是十分理想的天然牧场。长期以来,这里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往来驰骋的重要栖息地。至今仍然是中国新疆重要的优良牧场和自然环境保护区。
   天山山脉自东至西横亘于西域中部,唐代又名“白山”。一般海拔高度为3500~4500米,它东邻阿尔泰山,西瞰中亚河中之地,由数列东西走向的褶皱横断山系构架而成,并伸展出一些支脉。天山山脉宽约300公里,它阻拦了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并使之形成区域降水,因此其迎风坡成为西域干旱区的主要“湿岛”。山顶上终年积雪覆盖,银装素裹,近7000条大小冰川冰河,构成了西域大地上最宝贵的“固体淡水水库”。唐朝大诗人骆宾王曾以千古绝唱赞叹其“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①。天山的壮丽雄奇由此可略见一斑。
   此外,在天山中间还有许多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形成了优美的牧场和沃野良田,例如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等,犹如一颗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西域大地上。可以说,天山对于西域文明的发祥孕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昆仑山矗立于西域南部,是今天西藏与新疆的分界山,它也呈西北—东南走向,历史上称其为“南山”,以产玉驰名。昆仑山长达2500多公里,从帕米尔高原一直延伸到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山体南北宽约150公里,山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平均海拔高度达5500~6000米,堪称中国内地中部地形的骨架,有“亚洲脊柱”之称。
   沿着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天山向西,可抵达驰名中外的帕米尔高原。它位于今天新疆的西南部,中国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葱岭”,海拔高度在3500~4000米之间。这里的山脉峰岭嵯峨、深谷幽险且气候恶劣,最高处云雾弥漫、寒风凛冽、常年积雪。除少数水草丰美、气候温和的山谷适于牧民生活之外,绝大部分的山区重峦叠嶂、草木不生,不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尽管如此,西域古代居民仍以此为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画面。横贯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即经由此地,伸向遥远的西欧,成为沟通中国同亚、欧、非三大洲许多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枢纽。
   在天山与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的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它东西长约1400公里,南北宽约520公里,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其西临帕米尔高原,南接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依天山,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块大小不等的绿洲,疏勒附近绿洲地带最宽处达120公里左右。历史上这里曾是“田地肥广,草牧饶衍”②之地,是西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塔里木盆地三面都被连绵不绝、冰雪常封的高山峰峦环抱,只有少数峡谷和山口可供穿行与外界联系,因此这些峡谷山口成为古代西域南部重要的交通要冲和军事要隘。塔里木盆地的地貌特征颇具规律,近山为大片戈壁和沙漠地区,其外缘是散布在沙海周围大小不等的绿洲及城邦,中部是面积辽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年降雨量仅有10~60毫米,沙漠腹地年均降水量甚至在10毫米以下,而且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85%的沙丘为流动沙丘,它曾经致使历史上许多西域古代文明古国被无情掩埋。楼兰、尼雅、安得悦、老达玛沟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天山、阿尔泰山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之间的是准格尔盆地,它的地势东高西低,宛如一个等腰三角形,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约380公里(最宽处为450公里),中心是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其间绝大部分由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构成。盆地西端的阿拉山口、伊犁河谷和额尔齐斯河谷,如同数条狭窄的通道,把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引入盆地之中,大大改善了准噶尔盆地的气候状况,使这个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的内陆盆地成为几千年来游牧民族栖息向往的乐土家园。
   ① 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九。
   ②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