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一章 第二节 西域屯垦与气候、生态变化的关系:二、西域屯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者:张安福,郭宁
 

 

    二、西域屯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征服自然,进行土地开发,特别是对西域绿洲地域的开发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大量绿洲土地的开垦,增加了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障了西域民众和戍卒的衣食之需,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随着在西域地区进行屯垦活动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过度开垦以及随着政治军事形势而经常发生的抛荒弃耕行为,常常导致西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玄奘西行的过程中,所见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生态恶化情况就非常明显:如瞿萨旦那国(于阗)“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后断流”①,又如“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②,“从此东行六百余里,至折摩驮那故国,即沮末地也。城郭岿然,人烟断绝”③等。
   至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西域的开发与生态的恶化开始不断出现。由于对西域部分地区土地过度开发,导致荒漠化进程加快。加上这一时期西域气候迅速转寒,降水与冰雪融水急剧下降,使位于塔克拉玛干南缘的绿洲诸国,处境日益艰难。再加上河流改道或者河流上游用水增加,更使得那些位于河流下游的绿洲诸国陷于绝境。在干旱和沙漠的步步紧逼下。这些国家所在的绿洲生态急剧恶化,水源枯竭,最终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向外迁徙,因为他们昔日的家园不久即被沙漠所吞没。这些国家主要有楼兰、且末、精绝等。
   这些城郭之国位于西域塔里木盆地周缘、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边缘。在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滋润下,这里曾经是片片绿洲相接相连,孕育了灿烂辉煌的绿洲文明。其中,位于罗布泊畔的楼兰古国,就曾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楼兰位于孔雀河下游三角洲,紧临罗布泊。汉代曾在此驻军屯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魏晋时期更是西域长史和都护治所,屯田驻军,相当繁盛。但随着垦殖活动的扩大以及河流改道等原因,当地水源开始短缺匮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自西汉以后,西域诸地农业开发力度不断增强。随着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多与植被破坏的加剧,塔里木河下游水流量越来越少,罗布泊的面积也因此逐渐缩小,直至20世纪中期完全干涸。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周缘的绿洲诸国自然厄运难逃。西域“城郭诸国”失去了依存的自然生态基础,其社会与文明当然随之湮灭。此外,相似的例子还有甘肃与内蒙古交接地带的古居延绿洲④、陕西与内蒙古交接地带的统万城的衰落消亡等。
   历史时期西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化更直接地表现为森林草原面积的缩小与湖泊面积的萎缩以至消失。而森林草原与湖泊面积的萎缩则又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与气候环境的恶化。西域地区的森林草原面积在历史时期随着人类农业开发活动的扩大而逐渐减少,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罗布泊。其他如河西地区的休屠泽、猪野泽、居延海也都在历史时期干涸而消失了⑤。西域地区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应该说,西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变化引起的。但长期以来的不适当农耕垦殖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则加速、加剧了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进程。
   在古代,缺乏相应肥力补偿的农耕活动对土地本身就是一种掠夺式开发。人口的增加使这种掠夺更加趋于非理性化,在历史上西域开垦屯田的结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驻军和居民的生活需要,但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知识和屯垦的时兴时废,不合理地开垦山区,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导致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土地裸露、土壤盐碱化以致沙化,最终造成许多开垦屯田的农耕区由于自然生态破坏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得不废弃。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全,也常常采取徙民屯田的方式。农耕种植业向外围扩散在当时成为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西域屯垦的作用看,当时的统治政权主要目的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采取的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特别办法。因此,屯垦活动就主要集中在游牧民族影响最大的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域。由于版图扩张的影响,早期开垦屯田的地方由于军事的推进而重要性逐渐降低。而其所屯垦的土地就有可能因此被荒弃。加上西北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绿洲屯田区土地的开垦与放弃最终很容易导致土地植被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客观形势主导下,开展西域屯垦是配合军事目的的主要手段,取得的成效更多表现在军事意义上。但随着形势的好转与军事意义地位的下降,西域屯垦活动的重要性就会被统治者逐渐轻视,造成西域屯垦规模的收缩甚至废弃。而那些绿洲上已经开垦后又被抛荒的土地,在失去了植被保护与风蚀、日晒之下,沙化现象自然难以避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这种西域屯垦的时兴时废由于其规模大、时间久、频度高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更大。
   唐代随着气候的转暖以及唐王朝的强盛,西域屯垦的规模、范围以及时间等都大大超越了前代,达到了历史上西域屯垦开发的新高峰。当然,这与当时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长期屯垦、兴修水利等紧密相关。由于在一定时期内高效地优化配置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在一定区域内有效维护和扩大了西域地区的绿洲面积,例如使龟兹、疏勒、于阗所在的今库车、喀什、和田等地成为南疆地区的重要绿洲。但遗憾的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转衰,唐王朝开始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西域而使西域屯垦又一次被中断。而随着西域屯垦的荒废和唐代后期气候再次转向寒冷,这些曾经的大量屯垦土地被暴露在西域干旱、半干旱的严酷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令人慨叹的屯垦废墟或遗址。而对于这些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总之,西域屯垦活动的时兴时废以及气候的变化对西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西域屯垦的时兴时废与中原王朝同西域的政治、军事形势直接相关。汉唐统一,气候适宜,国家强盛,大力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畅通,天山南北得到开发,西域经济走向繁荣。但当中原战乱,中央王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屯垦荒废。常常导致西北游牧民族争夺西域霸权,绿洲城国攻伐兼并不已,毁灭性的战争常常使一些地方荒无人烟,城郭毁坏。例如汉代塔里木绿洲的人口有20多万,唐初仅存半数。出现了“国久空旷,城皆荒芜”⑥的景象。这就使得西域屯垦开发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绿洲农业区域的扩大,但由于人为和社会等因素的原因出现了加剧绿洲生态环境毁坏恶化的问题。
   ①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4页。
   ②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1页。
   ③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2页。
   ④ 景爱:《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⑤ 吴晓军:《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⑥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1页。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