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二章 第一节 唐朝西域屯田兴盛的背景:二、消除西北边疆威胁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外在动力

作者:张安福,郭宁
 

 

    二、消除西北边疆威胁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外在动力
   历代中央王朝的边疆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修建长城、开发西域都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有关。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主要有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隋唐时期的突厥,宋元及之后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历代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是衡量威胁程度的重要尺度,“事无恒规,权无定势,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①就是这一状况的体现。
   唐代的边患先是突厥,然后是与吐谷浑的对立,其间还有突厥反叛,接着是吐蕃的侵扰及与大食的抗衡等。这些势力从北方、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对唐政权形成环围之势,而西域正处于这三个方向的战略中心地位上。崔融认为远戍四镇,实在是“杜渐防萌,安危之计”,“四镇无守,则狂胡益胆,必兵加西域,诸番气羸,恐不能当长蛇之口,西域既动……则河西危,河西危则不得求矣”②;元载也认为:“举陇右之地以致安西,是谓断西戎之胫,朝廷可高枕矣。”③从唐代陇右地图上不难发现,东起秦州、渭州,中经凉、甘、肃、瓜等州,西抵西州和庭州,沿河西走廊呈狭长状自然排去,宛如利剑直插西域。因此,控制西域,充分显示了唐朝斩断南北蕃戎交连之势的战略思想。经营西域首先是为“断突厥右臂”,接着“断吐蕃左臂”,在应对突厥和吐蕃的过程中也有力回击了大食东进的企图。
   (一)突厥和吐谷浑是隋末唐初西北主要的边患
   隋朝建立之初,突厥就横亘于北部和西北部边疆,“东自辽海以西,西至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④,对隋朝形成严重威胁。文帝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粉碎了突厥的进攻。后来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在开皇四年(584)接受隋朝管辖,表示“永为藩附”⑤。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大业五年(609)全国共有190个郡、1255个县。隋在西域设置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敦煌郡等管辖着今天新疆的部分地区,但是当时西域的广大地区仍然被西突厥所控制。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末唐初。首先,这时的东西突厥已经拥有了雄踞漠北、力控西域的强大军事力量,其地域“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⑥。唐建国之初,突厥屡屡寇边,抢夺牲畜和人口。史载,唐高祖时期“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又入寇原州,联营南上”、“八年七月,颉利率领十余万骑,大掠朔州”、“九年七月,颉利又率十余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⑦突厥控制下的西域,严重阻碍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威胁着河西和中原的安全。其次,吐谷浑趁中原内乱之际重新崛起,占领青海全部和今新疆南部,屡屡侵扰内地和河西走廊,威胁着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为了夺取战略后方,恢复对西域的主权,解除突厥对西域的控制,重开通往西亚、欧洲的商路,从唐太宗时期起,就开始了为经略西域的战争准备。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命定襄道总管李靖节制六路大军、十余万兵众分道进击东突厥,由此拉开了解除唐朝边疆威胁的序幕。贞观四年(630),颉利在败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势力锐减。接着,唐朝开始了统一西域的战争。贞观十三年(639),侯君集带兵破高昌,高昌重回中原王朝的版图。接着,唐太宗、高宗及武则天时期继续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设置管理机构,以图消除各种威胁西域的势力,为西域屯垦开发奠定政治基础。
   (二)吐蕃是影响唐中后期西北安全的最大隐患
   吐蕃是中国古代生活在今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5世纪之前,经济社会落后。到7世纪初期的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统一了西藏地区,国势强盛,“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乍叛乍服,或弛或张。礼义虽摄。其心豺狼”⑧。贞观时期,特别是松赞干布主政时期,唐蕃关系稳定。但在此后的170年间(650—820)唐蕃关系呈现出矛盾斗争的局面,吐蕃成为唐帝国最为危险的劲敌。
   唐高宗初期注意力集中于朝鲜半岛,从显庆五年(660)到乾封元年(666),唐朝五次兴师讨伐百济、奚、高丽,战略重心东移而无法全力西顾,吐蕃趁势发动了西线战争。咸亨元年(670),吐蕃攻陷了西域广大地区,并在大非川一战中打败唐军,进占吐谷浑故地。仪凤三年(678)与唐军战于青海,唐洮河军总管刘守礼战死,唐军失利。随后吐蕃势力东连大凉、松、茂、隽诸州,北连突厥,尽占唐朝安西四镇,进逼长安。严峻形势迫使唐朝战略重心西移,西域成为关系到关中安全的战略要地。唐朝有针对性地在河湟地区设置了河源军、莫门军、积石军、临洮军。为恢复对西域的管理,长寿元年(692)王孝杰出兵西域,恢复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接着,武则天趁势于长安二年(702)在原金山都护府的基础上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对天山南北分治共同管理,进一步稳定了对西域的统治。
   虽然唐朝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但一直没有彻底解除吐蕃的威胁。唐与吐蕃的冲突除了边界摩擦外,还围绕吐谷浑、安西四镇、南诏及河陇之地进行争夺。在这些斗争中,大都是吐蕃处于攻势,唐处于守势。而“平凉劫盟”后,吐蕃占据河陇,甚至一度攻占唐都长安,成为唐代中后期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
   戎狄之为患也久矣!……彼吐蕃者,西陲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蕃,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至如式遏边境,命制出师,一彼一此,或胜或负,可谓劳矣!迨至幽陵盗起,乘舆播迁,戍卒咸归,河、湟失守,此又天假之也。自兹密迩京邑,时纵寇掠,虽每遣行人,来修旧好,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背惠食言,不顾礼义,即可知也。夫要以神明,贵其诚信,平凉之会,畜其诈谋,此又不可以忠信而御也。⑨
   安史之乱前夕,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大大减弱,屯垦与开发的规模也由高峰跌入了谷底。安史之乱发生后,有三支西域唐军共一万多人被调回内地参加平叛。除了西域边兵之外,陇右、河西防备吐蕃的军队也被调回内地进行平叛。西域屯兵、戍卒大批内调,大大削弱了唐朝对西域的管理能力,给了吐蕃再次入侵的机会。吐蕃趁唐军之危,大举进攻河西。广德元年(763)吐蕃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贞元六年(790)葛逻禄与吐蕃联军攻陷北庭,此前唐朝控制的西域重镇大多落入吐蕃与葛逻禄之手,唐朝在西域的屯垦亦随之衰落。
   ① 《北史》卷九十九,突厥。
   ② 《唐会要》卷七十三,安西都护府。
   ③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六,元载传。
   ④ 《北史》卷九十九,突厥。
   ⑤ 《隋书》卷八十四,北狄。
   ⑥⑦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边防十三。
   ⑧《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传下。
   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传下。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