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二章 第四节 唐代西域屯垦与开发的社会意义:二、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安福,郭宁
 

 

    二、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经济绩效看,自汉代屯田西域以来,西域屯垦得到了初步发展,出现了“谷粜常贱、畜为天下饶”①的繁荣景象。屯民在屯垦过程中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汉代屯垦的基础上,唐代屯垦的经济绩效要比汉代更为显著。唐代西域屯垦推动了西域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屯垦的军民,开垦了大批荒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②唐在西域经常驻军有5万人,按照人均10亩计算,仅军队屯田就有50万亩。加上州县民屯地,屯田面积将更多,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唐代屯田的规模达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水平③。按照唐代亩产量一石半算④,50万亩的屯田每年总计收粮可达75万石,不仅解决了屯兵的军粮问题,而且还有大量屯余。在西域屯垦开发的过程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传入西域,极大提高了西域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从社会绩效看,西域屯垦带动了人员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合作。大唐帝国是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唐都长安是当时亚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西域的军屯和民屯,开田地、修道路、办车坊、添驿馆,有效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西域的文化、艺术也传入内地,成为唐朝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在兴办军屯和民屯的过程中,大量中原民众到达西域,进行屯垦戍守,也有大量的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合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提高了各民族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因此,如果没有西域、没有西域屯垦,大唐帝国声名远扬的文化、繁荣昌盛的经济,唐代时天下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此,唐朝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和屯垦开发有效地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提高了西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西域乃至广大中亚、甚至欧洲的民众与中原地区往来频繁,并由于屯垦开发、官吏任职、商旅往来、朝贡册封等,引起了唐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人员交往和社会融合,为有唐一代多民族国家繁荣昌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下。
   ② 《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三。
   ③ 马国荣先生认为唐朝在西域的屯田数量“可为二十八万亩之多。这个数字与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屯田二十八万八千多亩相当。”见马国荣:《唐代西域的军屯》,《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④ 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