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三章 第一节 唐朝统辖西域对西域移民的影响:一、唐朝一统西域

作者:张安福,郭宁
 

 

    第三章 唐代西域的人口迁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高度发达,国力强盛。《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①。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如何经营和治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其更好地纳入到整个唐帝国的管辖范围中,是唐代统治者一直考虑的问题。这其中唐朝对西域的经营成效较为显著,它改变了西域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同时也给中原传统文化带来了剧烈的变革,而人口的迁移是引起这些变化的直接动力。
   随着唐朝统一西域战略的实施以及开发西域规模的不断扩大,继汉晋之后的又一次中原与西域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并且这种移民现象在有唐一代比以往更为频繁,它既有国家行为又有民众的生活之驱,而且从迁移形式到组织管理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第一节 唐朝统辖西域对西域移民的影响
   一、唐朝一统西域
   武德元年(618),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建立了唐朝,实现了中原的统一。当唐朝在中原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便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
   首先唐太宗通过战争,并利用突厥出现的内乱降服了盘踞在甘、青地区的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进而进军高昌。平定高昌后,唐朝统治者又把目光投向天山以南地区。贞观十八年(644),安西都护郭孝恪请准讨击焉耆,俘获焉耆王突骑支,龟兹遣兵助焉耆以拒唐兵,唐朝军队联合铁勒十三部及突厥骑兵征讨,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底,攻占龟兹,生擒其王诃黎布失毕。龟兹既定,西域震骇,各部族首领乘机摆脱西突厥控制,附属唐廷,贡使往返,商贾不绝。
   随后,唐朝开始逐步打通天山南路向西的通道。唐高宗显庆二年(657),高宗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四将分南、北两路讨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在伊丽水(今伊犁河)、碎叶水(今伊犁河西南楚河)一带,彻底击败西突厥,俘获贺鲁,“分其种落,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②。第二年五月,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至龟兹,仍以高昌旧地为西州。安西都护府下统四镇,焉耆、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称“安西四镇”。安西与昆陵、濛池都护府的设置,保障了天山南、北路的畅通。
   高宗咸亨元年(670),吐蕃进犯西域,“与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③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唐朝通往西亚之路,复又受到威胁。此后,西突厥余部乘机骚扰,东突厥余部默啜可汗也一度深入西域地界。到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④长安二年(702),为加强对西域广大地区的统管,武则天又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置北庭都护府。至此,安西都护府领天山南路“四镇”及葱岭以西、阿姆河以南16都督府,西达波斯都督府(今伊朗东部边境的扎博勒)。北庭都护府领天山北路昆陵、濛池二都护府,昆陵都护府统西突厥五咄陆部23都督府,濛池都护府统西突厥五弩失毕部,西尽咸海西岸。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统治之下,西域大体稳定下来,丝绸之道的畅通得以保证。
   天宝十四年(755),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已无暇西顾。这时吐蕃又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攻势。唐朝在无法应付的情势下,于贞元元年(784)命令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全线撤回内地。但驻守西域的唐朝各族军民,不甘心投降退让,违旨不从朝谕,又继续抵抗多年,直至吐蕃于贞元六年(790)攻陷了北庭都护府,至此唐朝完全丧失对西域的控制。
   从唐朝开始经营西域到吐蕃攻陷北庭都护府,其间近一个半世纪之久。唐朝对西域的统治,使西域社会摆脱了西突厥各族长期混战的局面,促进了西域各国生产的发展,从而为陆路交通的大发展以及唐代西域与内地人口的互动、迁徙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物质保障。
   ①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
   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下。
   ③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
   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