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一章 西汉时期西域屯田 第二节 张骞出使西域

作者:赵予征


  为了取得从军事上反击匈奴的胜利,汉武帝积极联合受匈奴压迫的民族和地区,以组成联盟,共同对付匈奴。恰在这时,汉武帝从匈奴俘虏那里获悉有关大月氏的一个重要情报。
  大月氏原是河西走廊敦煌一带的强大游牧部落,被匈奴击败,老上单于杀死月氏王,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汉武帝听说西迁后的大月氏王对匈奴恨之入骨,一直想报杀父之仇,只愁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他决定立即派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出使西域谈何容易?匈奴右贤王派人控制着通往西域的咽喉地带河西走廊,日逐王在西域焉耆一带设有僮仆都尉(即奴隶总管),实行严密监视。路途遥远而艰难,必须是刚毅坚强、智勇兼备的人才能完成出使任务。朝廷出榜招贤,汉武帝手下的郎官(侍从)张骞勇敢地站出来,揭榜应召,主动要求承担出使西域的历史重任。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以曾是奴隶的匈奴人甘父为向导出了长安。过了陇西,一行人全部被匈奴骑兵俘获,押送到王庭,分配到各部落做奴隶。张骞和甘父等人被送到西部一个部落看管起来。单于为拉拢软化张骞,给他娶了匈奴妻子,还生了儿子。但张骞牢记使命,“持汉节不失”①。十年之后,趁监视放松,毅然逃脱,继续西进。跋山涉水,备尝艰辛,有时只有靠甘父沿途射猎禽兽来充饥。他们穿车师(今吐鲁番)、入焉耆、经龟兹(今库车)、过疏勒(今喀什),翻越葱岭(今帕米尔),在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费尔干纳盆地以西)等国协助下,终于到达大月氏。
  不料,大月氏在征服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后,安居乐业,复仇心理日渐淡漠,已不愿再与匈奴打仗了。张骞见联合之事没有结果,便在邻近各国考察之后,于公元前128年踏上归途。沿昆仑山北麓向东,经莎车、于阗、若羌等地,进入羌地(今青海西北)时,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获,又扣留了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之机,带妻子和甘父逃出,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此行历时13年,出发时百余人,只回来他和甘父两人。这次出使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却了解了西域各地情况,对筹划抗匈很有价值,汉武帝颇为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甘父为奉使君。三年后张骞随军出征,因功又被封为博望侯,意在表彰他广博瞻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张骞联合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共击匈奴的建议,再次派他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人,每人备马2匹,带牛羊万头及价值巨万的金币丝绸,平安通过已由西汉控制的河西走廊,一路顺利到达乌孙国都赤谷城(今伊塞克湖东南),建立起友好关系。张骞并派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进行友好活动,各国也派使者来到长安。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长达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不仅为汉武帝的抗匈战争立下丰功伟绩,其意义还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司马迁称“张骞凿空”②。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开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丝绸之路”,为沟通中国与中亚及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千千万万的各国和平使者和商贾沿着丝绸之路,为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睦团结,繁荣昌盛作着贡献。
  ① 班固撰:《汉书·张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赵予征.-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