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三章 两汉屯田探讨 第一节 西汉陕甘宁青屯田

作者:赵予征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消除边患,在军事上实行了四项变革:一是在战略上改变已往对匈奴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改;二是选拔并重用青年将领——如卫青、霍去病;三是发展骑兵,提高军队进攻速度,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四是兴屯田,改变长途转运军队粮草为就地供应。这几项变革,使汉军面貌一新,生龙活虎。在此基础上,汉武帝指挥汉军与匈奴交战共11次,重要的有四次。第一次马邑战役,老将韩安国统帅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部边境马邑开去,结果无功而返。这是公元前133年的事。第二次河南战役,这次由青年将领卫青仅率精骑数万,采用远程大迂回作战的战术,大败盘踞河南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终于收复了被匈奴占领了八十余年的河南地。这是公元前127年的事。第三次河西战役。公元前121年,20岁的霍去病,仅率精骑一万,采用长途纵深迂回突袭的战术,大败匈奴,浑邪王降。汉军占有河西走廊。第四次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出塞,痛歼匈奴主力,匈奴单于仅率数百名骑兵突围远遁,“幕南无王庭”。至此,汉北部边境的东段边患基本上解除了,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
  从河南战役到漠北战役,仅用八年时间,拓地数千里。如何巩固并开发建设这大片疆土,汉武帝采取了七项重大措施。
  一、设置郡县
  主父偃听到卫青收复了河南地,便立即上奏:“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将这一建议交公卿议论,多持反对意见。武帝力排众议,“遂置朔方(郡)本偃计也”①。并派将军苏建征调10万人修筑朔方城。接着又在朔方郡以东设置了五原郡。
  汉军取河西。《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数万人渡河筑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初置张掖,酒泉郡”②。
  前111年(元鼎六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令居,击匈奴,行两千余里不见匈奴踪迹。“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③
  《汉书·地理志》则与前说相异。云“张掖郡与酒泉郡俱为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威郡则是太初四年(前107年)开”,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分酒泉置”。司马迁与班固各执一词,似应以前说为是。因为前121年河西归汉,17年后才设郡,太迟了点。当然还要靠以后出土文物为证。但河西四郡均为汉武帝时设则无疑义。
  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共设县35个④。东汉后期,河西四郡有县37个⑤。
  郡设郡守一人,又称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代表皇帝治理一郡。在一郡之内是郡守专制。其职权相当广泛,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以及兵事。郡守又称郡将,握有一郡兵权。如发兵须有皇帝虎符。如军情紧急,事后必须上报。到东汉,郡守有了领兵、发兵之权。⑥
  郡县的设置,加强了河西四郡开发建设的统一规划与领导,增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为防敌人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丝绸之路畅通,作为经营西域的前进阵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驻重兵,屯田戍边
  为了边塞安定,汉武帝在西北边郡驻重兵以防边。史载:前119年(元狩四年),“汉度河,自朔以至合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⑦
  “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⑧
  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田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⑨。
  汉宣帝采纳后将军赵充国“罢兵屯田,以待敌敝”之策,“置军屯于湟中,分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⑩。获胜后留兵屯河湟,罕*(左千右千)(今临夏)湟中,金城(今兰州)之间的土地得以开发。
  史书载:军屯人数八十四五万人,实际人数当在百万人以上。以30%人戍守,70%人屯田,人均20亩,西北边郡军屯屯田,约在1500万亩以上下。
  历史证明,汉武帝着力开发与发展西北边疆,特别是河西走廊,为以后经营西域“断匈奴右臂”,开拓边疆,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西汉边防士卒,担任防守的称“戍卒”,以屯田为主的称“田卒”或“戍田卒”。
  据一些学者、考古学家,特别是刘光华先生的研究与考证,汉代西北郡县军屯的分布地区如下。
  二、朔方郡屯田
  包括朔方、北地、五原、西河诸郡屯田。
  朔方郡屯田
  朔方设有主管屯田的朔方农都尉,这里有屯田。青海出土赵宽碑云:“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游都,朔农都尉。”朔方地肥饶,灌溉方便,是西汉在此地最早的屯田点。据刘光华先生考证:屯田人数在万人以上。
  据现有资料有两个屯田点。一是北假屯田点。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初元五年(前44年)四月,“诏罢北假田官,盐铁官,常平仓”。北假有管理屯田的“田官”,也有供应“戍田卒”和当地居民所需的铁器和食盐。这里从武帝元狩四年到元帝初五年,共经营了七十余年,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到了王莽执政时,又恢复了屯田。“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莽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乃以并为田禾将军,发戍卒屯田北假,以助军粮。”(11)
  另一屯田点是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屯田点,位于黄河以西,这里有“引河及川谷以灌田”的便利条件,地处塞外通道口,军事要地,也是最早的屯田点之一。
  北地郡屯田
  北地郡设有主管屯田的上河农都尉。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又经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经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典农都尉所治也。”
  “上河峡”即今宁夏之青铜峡,典农城为屯田官所居之城。农都尉、田官所居之上河、典农城均在北地郡黄河以西,为最早屯田点。
  五原郡屯田
  《王莽传》赵并说:“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田官是专管屯田的基层官吏,故知有屯田。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伊盟发现了“西河农令”汉印一方(载《文物》1977年第5期),证明西河郡亦有屯田。详情待考。
  四、河西走廊屯田
  河西走廊主要指河西四郡及令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占有河西之地。元鼎二年(前115年),“始筑令居以西”的边塞。令居的屯田向西推进到河西走廊。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边塞修筑至酒泉,“初置张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12)。屯田亦向西推进至酒泉。汉初单于庭“直代,云中”。武帝元封中“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敦煌郡”(13)。匈奴单于庭移于朔方至张掖郡之北。根据形势的变化,汉武帝决定大力经营河西走廊,维护这一通道,将河西建成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
  令居屯田
  令居在今兰州附近黄河以北,是汉元狩中汉塞的最西端,黄河以西屯田地带的终点。是汉军出击匈奴军事据点之一。令居屯田主要在今兰州市黄河以北地区。
  番和屯田
  番和县地处今永昌一武威平原的西部。《汉书·地理志》张掖郡番和县本注曰:“农都尉治。”番和农都尉即张掖郡走廊地区的田官。张掖郡的屯田活动,西汉时从未停止,直到新莽之时,今尚保存有“设屏农尉章”之印文(14),即治番和的原张掖农都尉。
  居延屯田
  居延屯田开始于太初中。居延地处弱水(今额济纳河)下游,是北通匈奴龙城,南达酒泉、张掖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汉武帝决定“置居延”为要塞。居延距酒泉、张掖四百多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居延有两个田管区:“北部的居延屯田区。南部的驿马屯田区。”(15)其规模在河西屯田区是最大的。所以设置了居延农都尉。其下属有北部的“居延田官”和南部的“骍马田官”。田官的主要官员称“农令”,下属为“部农长”,部下为“农亭”,农亭长所领有田卒、河渠卒和牧士。
  敦煌屯田
  有的学者认为敦煌屯田与霍去病出击河西获胜后留军屯驻敦煌有关。
  汉边塞西延至敦煌在武帝元封、太初年间,即公元前104年前后。《汉书·地理志》记:敦煌有效谷县。颜师古注曰:“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前105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
  又汉简记录:“延寿乃太初三年中父以负马田敦煌,延寿与父俱来田事已。”太初三年(前102年)为武帝再伐大宛之年,或为延寿服役转输于敦煌后役期未满而留于此地从事屯田。
  敦煌屯田有三个屯田点:
  一在玉门关外大煎都侯官辖境。即今敦煌县榆树泉盆地之东部,这里“由于洪水的侵蚀作用,在戈壁滩上形成了马迷兔、吐火洛、天桥、湾窑等四个小盆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宜于种植”。引自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一在宜禾都尉管辖之境的宜禾,鱼泽侯管区。即今安西、敦煌两县交界一带地区,在“今敦煌县境的西水沟、东水沟和安西县之芦水沟下游形成的绿洲上”。(16)
  一为阳关都尉所辖的渥水洼西岸地区。“渥水洼水系由阿尔金山泉水溢出带的大泉鄂博图泉等泉水汇集而成的湖泊,在湖泊四周形成了宜于垦殖的肥沃绿洲……这一带曾发现汉代的田垄、房基、墓葬等遗迹及石磨、石臼、陶器等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当时戍守和屯田情况。”(17)
  敦煌地处通西域的咽喉要道上,因之敦煌屯田从未终止,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
  酒泉屯田
  《后汉书·梁统列传》载:“刘秀建武八年,河西窦融、梁统等率军与光武帝共讨陇右隗嚣。及隗嚣败,光武帝封统为成义侯,(统)同产兄巡,从弟腾并为关内侯,拜腾典农都尉。”东汉之初,农都尉因袭西汉之制,酒泉是河西走廊要隘,有驻军,有屯田。
  武威屯田
  太初三年,武帝二次伐大宛中,“益发戍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休屠即在今甘肃武威县北腾格里沙漠边缘,屯田当在休屠以北的沿石羊河而下,深入于沙漠之中的地带。这里是军事要道,若以1/3在此,则有六万戍卒在此戍守屯田,人均屯田20亩,规模也是很大的。
  五、河湟屯田
  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人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似共犯汉边。汉朝于前61年派义渠安国使羌,了解情况。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头领三十多人,以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又调兵抢杀先零之民千余人。于是羌人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震恐,犯汉侵边,攻城邑、杀官吏。义渠安国所率三千人,被羌人所攻,损失惨重,退到令居,向皇帝求援。这时朝中大臣多赞成酒泉太守辛武贤的意见,速派大军长驱千里进剿。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了,派人问他谁可以为将;赵充国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如何?当用几人?”赵充国答:“我到前线了解情况后,再作进军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今兰州),率一万骑兵渡过黄河。羌骑来挑战,赵充国坚守不出。赵充国调查到羌人的*(上罒下干)、*(左千右千)等部落是被胁而叛。于是着人告诉各部落的人说:“汉军前来是诛有罪的首恶,区别对待,立功赎罪者,还可论功行赏。”
  这时宣帝已批准辛武贤的方策,调集六万多人,决定先击*(上罒下干)、*(左千右千)两部落。赵充国上书: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上罒下干)羌。“今置先零,先击*(上罒下干),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建议:“先诛先零已,则*(上罒下干)、*(左千右千)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帝纳之。
  赵充国率部进军到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见汉大军突然到来,大惊,仓皇逃跑。抛弃辎重车辆,强渡湟水,且因道路狭险,溺水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战死者五百多人,缴获车辆四千多辆,马牛羊十余万头。对*(上罒下干)羌地区则秋毫无犯。*(上罒下干)羌大喜归汉。根据敌我形势,赵充国提出在临羌至浩门一带,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此时,羌众已动摇,前后来降者万余人。赵充国上书“留兵屯田十二便”。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清并行,一也。又因排斥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堕,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人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即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宣帝认为很好,准奏。
  河湟屯田于神爵元年开始,屯田地区在临羌至浩门间的湟水沿岸,吏士万人,“田事出,赋人二十亩”。“垦田二千顷以上,并有郡骑及属国胡骑”两千,为“田者游兵”,保护屯田区,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赵充国根据羌众伤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已大大削弱,屯田已完成历史使命,请罢屯兵。宣帝得准,于是整旅还朝。
  六、冯奉世陇西屯田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乡姐旁种反,元帝派冯奉世等率军万二千步兵骑兵前去平叛,初战失利。元帝增派军队六万余人,“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元帝下诏:“罢吏士留屯田,备要害处。”
  七、徙民实边军民联防
  西汉取得河南、河西两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因匈奴统治者长期肆意掠夺蹂躏,民不聊生,大批居民外逃,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地广人稀。汉武帝为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决定徙民实边。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卫青率精骑,取河南地,在当年“募民十万口”以实边。
  前121年(元狩二年),霍去病大败匈奴,驻河西的匈奴浑邪王降汉,汉廷“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以南新秦中以实之”(18)。
  前119年(元狩四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19)。这里的陇西包括河西,移民约20万于河西。
  前118年(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前111年(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20)。
  前101年(太初五年),发“谪戍五原”。所实之地,除朔方、五原,西河等地外,还有金城郡及河西地区。
  前108年(元封三年),武都氐人反,分徒酒泉郡(21)。
  徙民河西一直至东汉末。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牒有“平曲丞胡毋(玖)七月七日送徙民敦煌”。平曲为西汉东海郡之辖县(22)。
  这些移民,由政府组织派官吏送到边郡屯田地区。由郡县将他们编为伍、里、连、邑等行政编制。给他划拨公田,贷与耕牛及生产资料,给他们盖房屋。初到时衣食也由政府供给。经济自立后,向国家交租纳税。垦民农忙时进行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一旦敌人入侵,他们便与驻边戍卒一起,并肩战斗,迎击敌人。这是西汉军事方针上的大变革。以往是军队单独作战,现在是军民联防。以往是从中原长途转运粮食,以供军需,现在是军屯加民屯就地解决驻军品的粮食供应,大大减少了国家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边郡人口增加了,巩固了边防。民屯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历代相沿不废。
  汉代西北边郡民屯的人数,当在百万以上。不仅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而且在保卫边疆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①班固撰:《汉书·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武帝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班固撰:《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范晔撰:《后汉书·州郡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册。
  ⑦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⑨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⑩班固撰:《汉书·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班固撰:《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班固撰:《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见《汉印文学证》。
  (15)《汉简缀述》,第4页。
  (16)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17)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18)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20)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22)《文物》,1996年第8期。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赵予征.-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