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敦煌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

作者:刘进宝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一名,始于前汉,有广、狭二义。就其广义而言,我国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皆可称之为西域;就其狭义而言,则主要是指我国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即葱岭以东、甘肃敦煌以西之地。
  匈奴在汉文帝时把势力发展到西域,由西边日逐王统治天山南北的30多个城邦国家。日逐王则设置“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危须(今博斯腾湖北)、尉犁间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②,对西域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匈奴贵族凭借西域丰厚的物资,如虎添翼,力量更加强大。不仅经常对中原侵掠,甚至将战火蔓延到甘泉、长安一带。这不仅给西域各族和中原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中断了西域地区与内地的联系,阻塞了中西陆路交往的通道。
  匈奴占据河西后,又与居住在今日青海省的西羌相接,它们联合起来,对汉王朝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因此,匈奴控制西域、西羌后,成为它向西汉发动进攻的一只强有力的“右臂”。汉武帝即位后,了解到了这种局势,所以在反击匈奴战争开始之前,从战略策略上考虑,决定争取与西域各国结盟以孤立匈奴,并隔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汉武帝之通西域,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同时,汉朝国内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在客观上也要求打通对西域贸易的商路。张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西域,开通联系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的。
  对于强大的匈奴,汉武帝是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对待的。当汉武帝听到“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③的情报后,十分重视。他认为联络被匈奴赶走的大月氏,以共同对付匈奴的右侧;然后集中大军,从正面猛烈攻击匈奴的中心,就可以制服强悍的匈奴骑兵,彻底战败匈奴。为此,他决定派人去西域联络大月氏。当时要去西域,出陇西郡后,必须经过河西走廊,而河西却由匈奴占据,这就需要一个特别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完成这重大的使命。汉武帝公开召“募能使者”④。于是,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月氏。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人的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他们从长安起程,经陇西郡后继续向西进发。一进入河西走廊,他们就被匈奴骑兵捉住,并押送到了单于庭(约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匈奴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⑤单于很想诱降张骞,始而威吓,张骞不怕;继而又用官职利禄来诱惑,并迫使张骞娶匈奴女为妻。但是,张骞坚贞不屈,“持汉节不失”。他虽然被软禁,却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脱,以期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在匈奴过了10年半囚犯式的生活,终于乘匈奴防备疏懈之机,和随从甘父等一起逃出匈奴。
  张骞逃出匈奴后继续西进。他与甘父等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⑥见到张骞非常高兴。张骞向大宛王陈述了自己出使的目的后,大宛王派人送他到康居(今撒马尔罕一带),经康居再转达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终于到了出使的目的地。但是,这时大月氏王已被胡人所杀,其夫人被立为王,而且大月氏还占有了“地肥饶,少寇”的大夏之地,已不想再找匈奴报仇了。张骞在大夏停留一年多,都未说服大月氏王,于是只好东返长安。在返回途中,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获,他计划不走河西走廊,而是“欲从羌中归”,即经柴达木盆地和河湟地区的羌族居住地返回,但不幸仍被匈奴捕获。一年后,张骞乘匈奴内乱之机与甘父逃出,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两次被匈奴捕获,出发时100余人,归来时仅存他和甘父两人了。他们跋涉于沙漠、戈壁、冰天雪地之中,以射猎飞禽走兽为食物,历尽艰险,行程万里,表现了中国人民坚贞的使命感。
  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和大月氏结盟,共同攻击匈奴的目的,但“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⑦,了解到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等情况,这对汉朝了解其外部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之前,汉匈之间的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大败匈奴,将匈奴赶到黄河以北,汉朝控制了“河南地”区(今黄河河套以南一带);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以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⑧;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汉将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的严重打击下,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出击漠北,又大败匈奴,连匈奴单于也几乎被俘。从此,匈奴奴隶主不得不把单于王庭从大漠以南移到大漠以北(今蒙古国车车尔勒格东)。汉王朝取得了反击战争的基本胜利。
  汉武帝决心把反击匈奴的战争进行到底,于是再次召见张骞问计。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得知分布在今伊塞克湖以东伊犁河流域地区的乌孙国原来世居在河西,与匈奴有矛盾,不肯侍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乌孙又未能获胜,因此乌孙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更深。张骞向武帝提出,要彻底击溃匈奴奴隶主贵族势力,必须利用乌孙与匈奴之间的矛盾。建议与乌孙和亲,结成抗匈同盟,“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⑨。这就是说,要彻底击败匈奴,必须联络已占据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强大的乌孙国。
  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决定再次派他去西域联络乌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带着300名副使及随从,每人带马各两匹,牛羊以万数,以及金币帛值数千巨万,浩浩荡荡,出使西域。这时,河西走廊已在西汉政府管辖之下,途中没有什么阻碍。他们从长安出发,经陇西到敦煌,穿过白龙堆(今新疆罗布泊附近)向西北再经焉耆、龟兹,顺利到达乌孙的赤谷城⑩。
  张骞到乌孙赤谷城后,由于乌孙内部一分为三,未能统一,加之离匈奴很近而不了解汉朝,所以西汉欲同乌孙联盟共同攻打匈奴的意愿暂时未能实行。但乌孙表示愿与汉建立密切的关系。当张骞返汉时,“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11),随同张骞到长安向汉朝致谢。
  张骞在赤谷城期间,还“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12)等国,进行友好活动。这些副使先后完成了使命,并和各国使节一道回到长安。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达20余年,行程数万里。他的重大贡献主要是:
  第一,张骞出使西域,以其亲身实践发现了丝绸之路,开通了中西陆路交通,为中国和中亚各国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新纪元。
  早在张骞通西域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已传入西方,被西方一些国家誉为著名的特产。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即是“丝国”的意思。但联系中西交通的路线、行经地点,史籍记载却语焉不详。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发现和考察了被匈奴中断和阻塞了的丝绸之路,使过去与西域诸国交通的传说和零散记载,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订正,使人们大大增长了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就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它们详细记载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沿线的重要城镇。自此以后,丝绸之路虽然有许多变化和发展,但大体说来,则是在张骞所发现的主要交通干线的基础上变更和发展的。具体说来,就是由西汉首都长安出发西行,经陇西,穿过河西走廊,到达中西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由敦煌再分为两路。
  南路:由敦煌西南行,出阳关(今敦煌市西南)沿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十五里之废墟)、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北尼雅遗址)、扜弥(今新疆于田县东巴什拉乎拉克)、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南)、皮山(今新疆皮山县一带)、莎车(今新疆莎车县)、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然后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南到达大月氏、大夏、罽宾、身毒(今印度)等国。
  北路:由敦煌西北行,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穿过白龙堆,沿北山(今天山山脉)南麓,经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南)、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到疏勒,与南道汇合,然后越过葱岭,向西北经大宛,到达康居、奄蔡等国。
  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是汉武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这两条道路所经路线及城镇都是张骞通西域时所经过的。因此,他对这条中西陆路交通线的发现与提出有首创之功。正是由于张骞开拓了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丝绸之路,沟通了被中断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汉族和西北边疆各族,使中国人民和亚洲、欧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史书把张骞出使西域誉称为“凿空”。
  第二,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政府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真实情况,并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使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和畅通。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政府通过丝绸之路,把内地的丝和丝织品、钢铁及其冶炼技术,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漆器、铜镜、陶器等著名特产,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后来,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法、印刷术、火药也是经由这条道路传入西方的。这都是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古代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也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各国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情况。西方的葡萄、苜蓿、酒杯藤、胡桃(核桃)、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石榴等物产和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而传入中国的,这就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张骞通西域,使丝绸之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一辈(批)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13),一年之中出使使团“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14)。一批批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前往西域,“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15)。他们在出使时往往称颂张骞的功绩,打着张骞的旗号,借以取得各国的信任。“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16)。可见,张骞的出使在西域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来汉朝的边疆民族和中亚的使者,也“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而“欲通货市买”的“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都是无名英雄,他们的业绩以张骞和丝绸之路之名而永存。
  ①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② 《汉书》卷96《西域传》。
  ③ 《汉书》卷61《张骞传》。
  ④ 《汉书》卷61《张骞传》。
  ⑤ 《汉书》卷61《张骞传》。
  ⑥ 《汉书》卷61《张骞传》。
  ⑦ 《汉书》卷61《张骞传》。
  ⑧ 《汉书》卷61《张骞传》。
  ⑨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⑩ 赤谷城:在伊塞克湖东南、纳伦河上游。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城。参阅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153页,中华书局,2005。
  (11) 《汉书》卷61《张骞传》。
  (12) 《汉书》卷61《张骞传》。
  (13) 《汉书》卷61《张骞传》。
  (14) 《汉书》卷61《张骞传》。
  (15) 《汉书》卷61《张骞传》。
  (16)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