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造纸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北张村造纸工艺的历史发展

作者:薛峰



  1.造纸工艺的兴起
  据当地人介绍,北张村造纸的缘起基本有两种说法:
  (1)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从沣河的“水漂帘”中发现了“纸”状物。经过地区劳动者的努力从而发展出了民间的造纸工艺,后被蔡伦发掘,加以改良传播各地。
  (2)有蔡伦徒弟逃难路过此处,并将蔡伦造纸之工序和制作技艺传授于北张村,从而使北张村因造纸富裕了起来,并形成了家家户户皆造纸的现象。
  虽然这两种说法在当地颇为盛行,而具体的北张村造纸年代我们也已经基本不可考究,但是有一个细节还是值得注意,北张村的陕西方言发音即为“百张”,这也是一刀纸的数量单位,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北张村造纸传统确实悠久且深厚。根据采访造纸艺人马军善的说法,他家的造纸传统起码光他知道的是从太爷一辈就已经开始,由此可以想象北张村曾经造纸的辉煌年代。
  2.北张村造纸工艺的发展和衰落
  北张村的造纸工艺盛于唐、宋、明、清,古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麻纸至今仍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并且北张村所造白麻纸自唐沿袭至清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历代视为精品,隋唐时白麻纸还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在《陕西通志·卷之二》对“八水绕长安”的叙述中,也提到了北张村地区的造纸工艺,其中这样讲到:“丰(沣)水在镐京西二十五里,……今丰(沣)水名曰丰(沣)河,造纸人多依居。名曰丰(沣)河纸。”
  1949年前,北张村造的白麻纸通过有关渠道而风行延安,解放区的报刊大量使用,连西安地区的报纸也用北张村出产的纸。
  “文革”以前,北张村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外还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过去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一起闹庙会。庙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每隔三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即穰行的总经理),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抽签。穰行在手工造纸行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摇秤人”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购构树皮,用构树皮制成半成品纸的穰,由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文革”期间,沣河边的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公社给从事造纸的匠人们都记工分,生产出来的纸张由公社集中起来统一交到省库,被当作外包装的纸张不愁销路。
  人民公社时期北张村手工造纸同样很繁荣,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20世纪80年代,村里从事造纸的匠人们开始联产承包,纷纷独立开始独自经营造纸行业,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可以充分调动造纸艺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造纸的质量和数量。坏处在于由于之前的造纸是分工合作,几乎每家艺人都仅是对造纸工艺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非常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整个造纸工艺的流程,因此在一定阶段的转型期内,北张村的造纸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张村的造纸行业一度十分兴盛,但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北张村的造纸行业急速衰落,目前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3.北张村造纸的现状
  目前原北张村被分为北张一村、北张二村、北张三村、北张四村,四个村。从鼎盛时期北张村9000人家家造纸的盛况到如今只剩寥寥无几的几户造纸作坊,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行列,但未来的发展仍然使人忧心,并且在对目前造纸者年龄的调查中发现,造纸者年龄普遍偏高,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造纸工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目前北张村造纸匠人的走访,大致总结出造纸工艺现状如下:
  (1)从事造纸工艺的人数较少,年龄偏高。如上文所介绍的,作为手工艺,北张村地区所产的纸张在一定时期内有大量的需求,并且造纸是北张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造出的纸张也曾具有较高的社会的地位,在近代也有较好的发展。而今,进入了现代化工业时代,造纸工业发展起来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被取代,慢慢地退出了造纸业的历史舞台。许多造纸户转向从事其他行业,以提高生活水平。而年轻的人许多也不愿从事手工造纸行业,渐渐地,北张村造纸户数每况愈下,直至现在仅10户在从事造纸。通过交谈,他们大多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孙继续从事手工造纸行业,希望子孙进入城市,谋求经济利益、物质富足、开阔视野,在经济社会发展高涨的势头中能获得一份自豪。如马军善共有一子一女,儿子在西安市公交公司工作,女儿在西安市医院上班,当问及他的造纸手艺将来如何传承的问题,马军善不置可否。他的儿女在西安舒适的生活,如果连北张村都不愿意回来的话,又何谈传承北张村的造纸手艺呢?
  (2)造纸工艺有一定的变化。早期手工造纸业兴盛时,在村中街巷散布各种大型蒸锅以满足蒸大量造纸原材料的需要。到人民公社时期,造纸用的蒸锅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到两个。但如今由于造纸需求量的下降,以及再生纸的出现,原来见证北张村手工造纸兴盛时期的大型蒸锅已经不复存在。需要蒸楮树皮造纸时,也是用自家的或是其他小型蒸锅进行蒸纸作业。如张逢学老人本来就是北张村做浆的一把好手,在家中也有皮锅,但是依然体积太小,据他介绍以前全村集体造纸的时候,一次蒸锅可以下几千斤楮树皮,现在的皮锅大小根本无法使造纸数量规模提升。
  (3)造纸的原材料与以往有所不同。北张村造纸原料为构树穰,秦岭山脉盛产构树,春天的构树皮经操造后的成纸为黑麻纸,冬天的构树(也叫楮树)皮经操造后的成纸为白麻纸。据说,在白麻纸上书写作画,久经岁月后仍不减当时风采,画卷成色犹如昨日才刚刚搁笔,是练字作画的绝佳上品。在造纸业发展时期有许多专门贩卖构树皮的商贩从山上砍下构树,下山在村中的固定集市进行贩卖,有穰行进行分配,但现在随着手工造纸的需求和利润的减少,已经几乎没有商贩来进行贩卖。而造纸者也因成本问题,逐渐获取替代材料,运用白报纸,加入少量或不加楮树皮,经过捣浆、操造而成,这种纸被称为“再生纸”,其成本较低,一刀(100张)大约15块钱左右。而以楮树皮为原材料所做的成纸,其价钱一刀在200多元左右不等。“再生纸”在唐代已有之,又叫“还魂纸”,但是现在北张村的再生纸多用废报纸和卫生巾的内胆棉絮做基料,这种纸张只能作为普通的包装纸和医院CT诊室的医学用纸,无法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4)用途的变化。北张村所造的白麻纸,在唐朝到清朝时期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在“文革”和建国初期也做过报刊和报纸印刷的纸源。而在民间,北张村造纸也是有很广泛的用途,比如说,催火媒、炮仗皮、包装纸等。在当地有一些民俗活动也与纸有关,例如,十月一放河灯、祭奠、扎纸花会等。
  由于社会的发展,工业造纸厂的出现,手工造纸在市场上的需求每况愈下,仅在小范围内有所销路。一般麻纸多为书画爱好者所购买,再生纸因其吸水性能较好,多为医院购买。再生纸在陕南地区通常作为冥纸。这种纸的使用用途的变化根本无法保证造纸艺人的收入水平。

长安造纸/薛峰著.-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