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造纸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陕南洋县造纸技艺保护措施的参考意义

作者:薛峰


  上文提到的陕西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在近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根据其申遗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现在关于对其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很多的困难。比如:
  (1)大部分造纸工匠相继辞世,年轻人大都不愿干民间手艺活。农村中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或经商挣钱养家糊口。因此手工造纸后继乏人。
  (2)由于新中国实行合作化、集体化、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割资本主义尾巴、反对封资修等历史原因,手工纸作坊大都湮灭。
  (3)造纸业是污染大户,虽然手工纸制作污染极小,但在崇尚环境 保护的今天,它与环保仍是一对不太好处理的矛盾。
  (4)手工纸原料虽广,但由于用途较狭窄,故成本较高,利润小,群众不愿从事其生产。
  (5)销路不畅。大机器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书写用纸、包装用纸、装饰用纸及其他生活用纸、工业用纸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也已习惯于大机器生产的纸张,手工纸很难有立脚之地,因而难以流通。
  (6)资金匮乏,作坊生产难以维持。
  从上述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张村造纸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其他地方都普遍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洋县政府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很多的应对措施,其中很多应该是北张村和长安区相关部门应重视和研究的。
  首先是强大的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洋县政府针对蔡伦造纸的保护已投入资金共625万元人民币。1987年11月,洋县人民政府承办召开了全国蔡伦学术研讨会,投入资金26万元人民币;1985年设立洋县蔡伦学术研究会,每年投入日常费用2万元人民币,共投入32万元人民币;同时创刊《蔡伦研究》学术期刊,投入资金10万元人民币;维修蔡伦墓祠由洋县人民政府投入270万元人民币;建立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由民间投入资金90万元人民币等。这些资金的注入对该项目的保护无疑是具有实质性影响的。
  其次是针对蔡伦造纸术的学术研究和档案整理。1983年对洋县各种手工纸历史、作坊分布、生产情况及艺人的生存状态等进行了普查登记,成立了洋县蔡伦与蔡伦造纸学术研究会,并创办以研究抢救、保护地方历史文化、传统造纸工艺为目的的期刊《蔡伦研究》;同时洋县蔡伦造纸及地方造纸业研究者在国家级刊物《中国造纸》《纸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造纸论文16篇,在省市刊物上发表论文及有关造纸文章多篇;洋县还有2人参加1999年IPH国际纸渊研讨会,交流论文6篇;有1人参加1987年在北京科学会由国家轻工业部召集的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有4人参加2001年中国耒阳蔡伦学术研讨会。在这样的前提下,洋县人民政府在1987年承办了全国蔡伦学术研讨会,与会百余人,有表国内10余省的专家学者及国内10多家大型造纸企业的代表86人参加。最后在洋县民间创办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一座。
  在目前存有文化遗产的村镇保护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静态保护,就是为了保护村镇中的文化遗产的原貌,将村镇中的人集体迁出,并为村民在其他地方另辟新的居住地,以求保护村镇中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这种方式适合于对典型传统聚落或建筑群体的保护,例如山西王家大院等。第二种为动态保护,村镇居民继续在村镇内进行生活、劳作,以展现村镇生活面貌,展示村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文化。洋县龙亭的保护计划就是按照这样的动静结合的方式加以保护的。以下是其申遗报告中的保护计划:
  (1)静态保护。
  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弄清洋县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沿革,进一步掌握传承谱系的详尽情况,进一步了解造纸作坊艺人的家庭及本人的生存状态,对造纸术的各个技术环节做好更细致的记录。同时将普查所获资料整理、归类、建档,建立档案馆、音像资料展示厅和“蔡侯纸”工艺流程演示手工作坊,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研究成果编纂为《洋县蔡伦造纸术》一书,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2)动态保护。
  建立龙亭街村、龙亭张王村、龙亭杜村、黄金峡新铺村、黄家营街村、纸坊街村、阳庄河东沟村、阳庄河西沟村、阳庄河余家沟村、阳庄河宋家堰村、秧田乡铁佛寺村、华阳汉坝村、华阳红石窑村、华阳大古坪等14个传统手工作坊造纸生态保护村。
  ①全力扶植龙亭街村构纸作坊和黄金峡新铺毛边纸手工作坊。
  ②举办构纸、龙须草纸、稻草纸和再生纸手工造纸技术培训班5期。
  ③继续为洋县龙亭蔡伦墓祠的建设投放资金,扩大地盘,恢复和增设景点。
  ④继续为洋县龙亭纸文化博物馆投放资金,加强对游客进行“蔡侯纸”工艺流程演示,增设与造纸关联的印刷术陈列室。
  ⑤将龙亭蔡伦墓祠、龙亭蔡伦纸文化博物馆辟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接受科普教育的园地。
  ⑥每年清明节在龙亭举办一次祭祀蔡伦、开展物资贸易的纸文化艺术节。
  针对上述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的保护措施,对于北张村来说,整体上也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保护措施。目前关于北张村的造纸历史沿革李仿等人都已经作了比较清晰的研究,但是关于其传承谱系目前还没有看到较为清楚有序的版本。同时关于北张村为数不多的造纸艺人的具体现状的研究也依然没有很专业的表述和记录。所以今后关于在静态保护的阶段应该将注意力着重放在造纸艺人档案的建立上来,同时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研方法详细记录造纸艺人的收支状况等,从而可以全面把握北张村造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北张村的动态保护方面目前的工作也比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的保护工作落后了许多。在2006年前后李仿等人想通过民间资本的形式建造一个北张村的造纸博物馆,但是最后不了了之,而当地政府虽然也一直以区文化馆、乡镇街道办事处为骨干力量不断加大对造纸的保护力度,但是依然有捉襟见肘的窘迫。在笔者2011年4月的采访过程中,又听到北张村当地人传说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北张村可能要异地重建,这个大的变动也许是一个崭新的契机,通过国家的土地拨款,当地政府应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重新让北张造纸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本章所论述的北张村手工造纸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终依赖于激活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内在机制,使技艺相关的个体和群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确保并促进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延续。
  马可·赞诺索(Marco Zanoso)分析过传统技艺的特点在于:“功能与设计、创造、工艺、生产自发性地结合成整体”。他同时指出这种“自发性结合成整体”的根源,“在工业化以前的农村和手工艺社会中,技艺和产品形式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犹如材料和成品的关系一样。产品的成就取决于手工艺人的个人才能、他特殊的构思和处理方法。产品设计实际上存在于整个制作过程之中,即制作和设计在时空上联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仅显示了劳动中的各个环节之间融会贯通和随机应变的本领,还表现出由手艺人一手操纵下形成的高度的社会性。在手工作坊中,永远表现出才能、交流、创造力和生产最伟大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明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重叠,正是手工技艺的文化空间的特质: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相同的劳作的不同部分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得以实现。
  手工技艺不仅是种生产方式,而且与家庭环境相结合,是一种任何人平等参与的创造性行为,它将个人日常生活、集体性技艺、传统价值观等诸多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品的温润品质、物品凝结着造物行为的种种生命的迹象,是批量化的工业材料的疏远感和冷漠感远远不能达到的。手艺也成为一种有历史感的、身体和精神的联系的中介,有助于增进人类的幸福感,并赋予生活以形式和意义的活动或行为。同时,传统手工艺是人们群体意识得以维系的载体之一。中国村落的聚居特点,使得同村人大多同宗同族,在一个村落中交错着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复杂关系。正如北张村手工造纸技艺家庭单元制作模式,使得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共享的状态,并得以良好地维持下去。
  同时关注和尊重蕴含在手工技艺中的文化价值观,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一方面,手工造纸技艺承载着生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内涵,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蕴含在工艺文化当中的价值观念构成了这一地域性文化的灵魂。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有其独特价值,都可能组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可持续思想的影响下,被认为是一种特殊文化资源的手工技艺,它不只与手艺人的生存抉择、价值偏爱、文明取向、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也可能带来一种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
  传统手工技艺中潜藏着精神文化的深层内核,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论指出,艺术活动中面对的“物”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承载着“存在”的意义,具有精神的属性。通过对“物”的回归寻找到理想境界向现实回归的方式,从而使“物”与“情感”建立一种合理的匹配关系。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这种深层的文化内核。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包括了个人的尊严在手工艺中由于习得性的知识和时间累积,相对稳定的经验判断、微妙的个体感受,使得个人工作产生“意义”。通过手工技艺,使人获得的身份尊严、自由与生命体验,达到一种以技人道的价值升华。围绕技艺展开的复杂的生存、生产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构成了参与者的本土文化价值观,成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确认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传统的价值观使他们不致于迷失自我,并赋予他们的生活以切实的意义。

长安造纸/薛峰著.-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