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古国春秋

作者: 阮荣春


  喀什之所以迷人,不但缘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还缘于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喀什作为丝路上的一个王国,经受了阵痛、磨难和艰辛。茫茫戈壁,是默默无闻的一段历史吗?风沙侵蚀,岁月留痕。
  今天的喀什,古时称为疏勒,东汉时是西域都护的辖地,到了唐代,疏勒城又成为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其作者与这座边塞小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北两道的丝路文明在此交汇,自然它又成了古老东方民族“赛里丝”与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被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维吾尔有句谚语:河水流走了,石头留下。他们说,在新疆的任何地方,有水就有了一切。祖先们尽管到处游牧,再高的山,再远的路,谁也不怕,只要有水有草。这儿,就是有水有草的地方。作为塔里木盆地中最大的绿洲,喀什北、西、南三面屏风似的高大山系,母亲般地挡住了外面风沙的肆虐,甘洌的冰山雪水又带来了充足的水源,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疏勒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这里曾经是疏勒与黑汗两大王国的建都地点。那时,美丽的疏勒国还只是一个地域不广、国力不强的“城郭”小国。西汉时期这里只有户一千五百多,人口一万八千六百多,士兵两千人。其人种属于印欧人种,使用的是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的某种语言。漫漫历史长河中,疏勒国也发生着剧烈的演变。开始时,疏勒称沙勒、佉沙,全称为痂师祗离或痂师佶离,以后逐渐演化为失哈耳、哈实哈耳、喀什噶尔等。
  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政权在中国最西部的喀什噶尔建立。两千多年来,疏勒、黑汗、乃蛮、喀什噶尔汗、第一“和加王国”、第二“和加王国”、张格尔集团、阿古柏侵略集团的“哲德沙尔”等王朝的国都,都曾在此驻足,是中国西部名副其实的“九朝故都”。这里曾经演绎着诸多朝代变迁、政权兴衰的故事。
  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一幕。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铮铮铁蹄声中,盆地北部的龟兹攻入疏勒城。龟兹这一仗打得极为顺利,不费力气,便将疏勒全盘拿下。人们都很吃惊,疏勒兵力不比龟兹弱,为什么轻而易举败于龟兹呢?原来,龟兹王建倚仗了匈奴势力,也有可能是疏勒太小看了龟兹。班超自入西域以来,多在疏勒、莎车一带活动,对疏勒帮助很大。时间长了,疏勒便自恃强大,慢慢忽略了与周围其他王国的交往。史书记载当时的疏勒左侯兜题一仗打败,竟号令疏勒断绝与班超的关系,转而受辖于龟兹。班超当然不能容忍他如此妄为,“从间道至疏勒,先遣使缚兜题”,之后,又经过一番曲折,汉延光四年,历经战乱之苦的疏勒终于归附汉王朝。
  班超后,其子西域长史班勇击破车师后王国,莎车归属疏勒,疏勒国从此势力开始强大,发展成为有户两万一千,兵三万余人,可与龟兹、于阗相抗衡的西域大国。汉顺帝永建二年,疏勒王臣盘被汉封为大督尉。汉灵帝时疏勒王自立,后起兵反叛汉王朝。
  三国时,疏勒一鼓作气先后兼并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满梨、纪若、琴等12国,国力达到极盛。西晋曾封其国王为“晋守侍中大督尉奉晋大侯亲晋疏勒王”,与龟兹、焉耆、鄯善并为西域四大国。北魏时,疏勒曾经遣使入贡,但不久又不得不臣服于突厥。
  唐高宗显庆二年,唐王朝平定突厥阿使那贺鲁之乱,使疏勒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心有不甘的吐蕃势力越过昆仑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开始与唐王朝进行持久的西域争夺战。战火中的西域是那么的无力,同时也是那么的无奈。争夺中双方互有胜负,唐王朝曾多次设、弃安西四镇。在你来我往的对垒抗衡中,各方交替扮演着胜利者的角色,延续着历史的更迭,而疏勒就在这绵绵不绝的战火中,倾听着自己的呻吟。唐高宗上元、调露年间与武周长寿元年,唐朝政府都有过重设安西四镇的辉煌记录,但是随着唐王朝的衰退,疏勒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强盛和辉煌。唐德宗贞元四年,虽然经疏勒军民和唐军的奋力抗争,疏勒最终还是被吐蕃占领,政权不复存在。
  一个国度、一个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那么匆匆,古疏勒国的历史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一段让人追怀的往事,像沙漠里的河流,我们看见了它的源头,却遍寻不见它的归宿,曾经的辉煌被历史尘封起来,变成了又一个亘古的迷藏。然而,疏勒古城没有消失,喀什噶尔依然傲立着。灿烂历史神奇的信息密码,仍然留在古代疏勒的遗存中,等待着人们去感悟、破译。
  疏勒故城的废墟上空,那曾经的商旅驼铃、晨钟暮鼓仿佛还在回响……
  历史长河中的疏勒
  ●历史长河中的疏勒,商旅驼铃、晨钟暮鼓,似乎还在我们耳边回荡。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