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佛室遗址

作者: 阮荣春





  沿喀什北郊行约18公里,经过伯什克然木河南岸,绕了好几个曲折颠簸的弯道,就到了三仙洞所在的悬崖峭壁间。三仙洞,当地人称为脱库孜吾吉拉佛窟。三洞并排,离地面大约有20多米高,除非有特殊的攀爬工具加上当地人的引导,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能在地面翘首,望洞兴叹了。
  三仙洞是疏勒地区佛教遗存的一个奇迹,这一方面是缘于它的独特位置,另一方面,还在于它保存的相对完好。
  疏勒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佛教史上贵霜王朝君主迦腻色伽的王师僧伽罗刹就是疏勒人。4世纪末,龟兹名僧鸠摩罗什就曾旅居疏勒研究佛学。唐代佛教百科全书《一切经音义》的著者慧琳也是疏勒人。慧琳俗姓裴氏,因此推断他可能还是疏勒裴氏王室成员。从2世纪末佛教入华到8世纪末疏勒亡国约600年,其间疏勒一直信奉佛教,其最早记录在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0《僧伽罗刹经序》中可一见端倪。文中说:“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士甄陀贰王,师焉。”所谓须赖也就是疏勒的异译,犍陀越即犍陀罗,贰王即贵霜王迦腻色伽。
  如果僧伽罗刹是在故乡“出家学道”的话,那么这段文字应说明早在迦腻色伽时代佛教即已传入疏勒。道安《释氏西域记》记载:“疏勒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在《法显传》、《宋云行记》、《出三藏记》卷15《智猛传》、《梁高僧传》卷2《佛陀耶舍传》和《鸠摩罗什传》中,都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疏勒佛教及其艺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12中还详细介绍了这里的佛教盛况。身临其境,不禁使人想起遥远年代礼佛的盛会:如见僧徒佛众摩肩接踵,顶礼拜香,香火隆盛如闻颂经声不绝于耳,高僧说法、钟磬齐鸣。
  9世纪末,喀喇汗王朝建立之初,臣民信仰佛教,但是第三代君主沙土克·博格拉汗于10世纪初改奉伊斯兰教,随即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中亚七河地区发动了“圣战”。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禁止偶像崇拜,疏勒的佛殿宝刹在这场宗教战争中被摧毁殆尽。这里佛教长达数百年历史的文明,近乎被人淡忘。直到19世纪初叶,清人编纂新疆史志时才开始注意到疏勒境内的佛教遗存。徐松在他的名著《西域水道记》中提到莎车附近的古迹巴依都土墩,他怀疑这是西辽时建造的佛寺。清嘉庆九年喀什参赞大臣和宁撰《回疆通志》及清末新疆布政使王主持编修的《新疆访古录》引《槐西杂志》,均提到喀什西北有三个雕塑石像的佛教洞窟。这个屡屡被提及的小小佛室,即是今天已经废弃的三仙洞。
  在喀什与克孜勒苏一带,分布着古代许多佛教寺院的遗址,根据对这些地区多年的考古调查,现存较早的佛教遗址之一,也是这座介于喀什市与阿图什县之间的三仙洞石窟寺,古疏勒境内惟一现存的佛教遗址。《新疆通志》卷七记述的“回程北三十里上下,有清泉甚甘洌。迤北陡壁之半崖,有石洞三,三洞中置石像”,就是指此三洞。
  三仙洞有三个洞窟,东西排列。各由前室、主室、后室组成。三个洞窟口原来曾经装有木头门框,现已全毁,只有石壁上的门槽凿痕犹存,从而判断出门框的规模形状。三个窟门,东西全长为10.65米左右。每个窟内分为前后两室,中间有石墙相隔。前室为纵券顶,后室较小,呈横券形状。中间一窟的后室南壁正中,凿有一尊释迦牟尼石胎坐像,束腰须弥座,东西两窟的后室,没有石像,只有石台各一座。
  三个洞窟的前室券顶和后室东西侧壁上,原先都绘有壁画。现在惟东窟壁画尚有部分残存。中窟里的第一层壁画已被粉刷掩盖,仅后室石胎坐佛身后白垩土刷过的南壁上,有人补绘火焰纹项光和身光的痕迹。西窟壁画已荡然无存,东窟还保存着珍贵的壁画和藻井。洞窟四壁画满了大小不等的佛像,约70个。窟顶藻井为一莲花,中间的莲子历历可数。藻井四周各绘50厘米高的坐佛。室内的一尊坐佛,身披方格形图案的袈裟,由宝石蓝和赭石相间绘成,背后绘菩提树叶,这种服饰为早期壁画特有。后室绘有一立佛像,造型优美,佛像上身袒露,右手托物至于腰际,左手自然下垂。他的佛饰与众不同,下半身为绿蓝红三色相间的横纹绘成,这在佛教绘画中极为罕见。
  洞壁有许多汉文及外文题记,汉文题记中较早的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从壁画的内容上看,三仙洞已属于大乘佛教的系统,它的表现形式也受到内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喀什位于中国最西端,很可能是中国开凿佛教洞窟之始,在这里出现了汉人的佛教艺术,尚值得进一步考证。
  由于历史上战争的破坏,自然界风沙的摧残,辉煌一度的三仙洞已疮痍满目,面目全非,加之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及盗宝者纷至沓来,又使三仙洞遭到了极大破坏。从墙壁上留下的若干题记可以看出,斯坦因、伯希和、吉瑞超等人都到过这里,并将不少精美壁画及佛像盗走。面对这残破的遗址,就好像是在面对这段特殊的历史,它就像一位不事辩解、超脱沉默的老人,给后人留下更多思考的时空,让探古访幽者评说千秋,寻找与历史对话的机缘。
  赶车的维吾尔老人
  ●胡杨是新疆沙漠、戈壁中最顽强的植物,有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传说,当地人都取它作柴火。维吾尔族老人坐在柴车上,安详而又自得。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