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佛国旧事

作者: 阮荣春





  在遥远的中国西部,有一片无边无垠的沙漠海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就依偎在这沙漠瀚海的怀抱中。沧海桑田,岁月留痕,在塔里木盆地的南北边缘曾经分布着无数个树木环绕、水流清澈的可人绿洲。由长安始发、出河西走廊进入西域而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在这里被分成南北两道,沙漠中的绿洲王国——于阗,就坐落在丝路南道的中部。
  昆仑山的融雪像永不干涸的母乳,长年滋润着沙漠中这片生命的绿洲。如果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个苍凉荒寂的“死亡之海”,那么,于阗绿洲就是死亡之海中闪现生命与希望的村庄——在漫漫黄沙笼罩的丝路动脉中,它不仅一度成为西域最富庶的地方,也是中外商旅翘首以望、寄托情思的贸易中转站,更是中西文化荟萃的精神家园!
  在东传西渐的文明交往中,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原文明都曾在这里驻足,生根,交融!在各种文明碰撞的火花中,源自印度河流域的佛教文化无疑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一束光环!
  大约在2世纪初,印度佛教沿着古丝绸之路,越过葱岭分南北两路传入西域,而作为丝路南道上要冲,于阗自然成为佛光普照最早的地方。3世纪前后,于阗亦已成为西域著名的佛国之邦。佛教文化的传播,给丝绸之路上的于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佛教艺术珍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先后遭到两次大的劫难。第一次劫难发生在五代末至北宋时期。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教文化逐渐取代西域的佛教文化,由此而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毁佛运动。嘉峪关外,除了地处河西的敦煌,新疆诸地的寺院、石窟遗迹几乎无一幸免。第二次劫难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潜入西域掠夺文物,这次破坏规模更大、后果更严重。他们除席卷各种宗教遗物外,还大肆掠夺丝路上的其他文物,使于阗等地的西域古物遭遇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今,我们只能借助那些若隐若现的历史文献和一些被污秽、肢解的历史文物去倾听那些令人追忆的于阗旧事,寻找于阗的昔日文明和沧桑变化!
  于阗,位于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盛产和田玉而扬名。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人对和田美玉就有所认识。如先秦文献《穆天子传》中,就有“西域良山,玉之所在”的记载。书中的主人公——驾骏西游到昆仑山追寻西王母的周穆王,还刻意让随从由于阗载玉而归。由此可见,中原地区很早就与和田发生了联系密切。
  于阗何时立国?至今尚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其作为国名出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一书。书中有关于阗国的描述,来自张骞西域之行的所见所闻。西汉时期,于阗大约有国户三千余,人口一万九千余,士兵两千四百人。虽然在当时的西域诸国中,于阗还算不上最大,但其影响力非同一般。因为它地处丝路南道中途要冲,和丝路南北两道的西域诸国都有着千丝万镂的联系。东面,它和南道的精绝、且末、鄯善诸国相连;西面,它和南道的西夜、莎车、疏勒诸国相接;北面,沿于阗河北上,它又与北道的姑墨、龟兹、焉耆诸国相通。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于阗成为西域地区各民族文化并存的大舞台,而且也使它成为当时兵家互相争夺的焦点之地。事实上,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里一直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在金戈铁马的战争中,于阗国可谓几经沉浮,历经了人世间的沧桑。
  东汉初期,于阗曾遭到邻国莎车的欺凌,并一度失国。于阗王知耻而后勇,发奋图强,国力逐渐强盛。汉明帝永平三年,于阗灭掉了强邻莎车,并用武力迫使丝路南道上的十几个国家臣服,其辖境东西达三千里。但是,穷兵黩武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力难以支撑,依靠武力立国的于阗后来终于遇到了危机,在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围攻下沦落为附庸。1世纪,东汉政权重新经营西域,委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联合于阗国,共同抗击匈奴。他先后收复了鄯善、于阗,然后以于阗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至此,于阗成为班超经营西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班超转战于西域各地,为实现“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愿望,在西域疆场上度过了30多个春秋,这为进一步开通和巩固丝绸之路、加强中原和西域、中国和外国的友好往来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东汉时期,以于阗为中心的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于阗引进了中原地区的蚕桑和丝棉织布技术,使其成为西域地区著名的丝绸产地和丝棉织布中心。后来,中原的养蚕和织丝技术又通过于阗引入西域诸国,并最终由波斯、希腊、罗马商人的传播而到达欧洲等地。
  东汉后期,于阗和中原的联系虽然减少,但来自西部的贵霜王朝一度影响着这一地区,于阗地区的文化面貌也愈发丰富多彩。
  汉魏之际,于阗再度强大起来,先后兼并了附近多个小国。445年,被北魏军队击溃的吐谷浑王率众西逃至于阗,攻入于阗,杀人数万。于阗国势因此再次衰落,此后又受到柔然和突厥的进攻,自身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地位。
  唐代,于阗恢复了和中原的朝贡关系,两地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逐渐频繁。唐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回返,曾滞留于阗多日,受到当地人们热情的礼遇。于阗国王亲自率领众多佛教信徒焚香散花,鸣鼓击乐,热情欢迎玄奘的到来。唐高宗年间,于阗被列为安西四镇之一,成为丝路南道最重要的军政中心。安史之乱后,唐国势既衰,无力西顾,渐渐失去了对西域控制。790年,于阗被吐蕃所占。10世纪中期,在于阗的西部崛起了疏勒哈拉汗王朝(也称黑汗王朝)。信奉佛教的于阗王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汗王朝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前后持续了30多年,最后以于阗的惨痛失败而告结束。
  这次战争,给于阗以毁灭性的打击。信奉佛教的于阗国终于退出了西域历史的舞台,结束了其长达120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此以后,于阗故城逐渐废弃、荒芜,于阗文物也最终湮灭在漫漫黄沙之中。20世纪初,由于西方探险家的涉足和掠夺,沉睡多年的于阗地区才被噩梦惊醒!随之而来,便是大量的珍贵文物被盗走。
  在西方的盗宝者队伍中,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名字。他曾先后三次来新疆等地借机考察,每一次都不想放弃光顾其梦中的圣地——和田,并掠走大批古物和壁画。在先后出版的《沙埋和田废址记》、《古代和田》、《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考古记》以及《在中亚的古道上》等著作中,他对自己的强盗行径供认不讳。
  除斯坦因外,德国人、日本人、瑞典人、法国人也借机组织探险队来于阗从事盗宝活动。今天,在这些国家的博物馆里,就有不少从中国掠夺走的文物珍品,如现流失于柏林的三耳人物陶罐等,造型古朴典雅,富有神秘色彩,使我们在赞叹其精美工艺的同时,不能不扼腕叹息!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考古所有关人员先后多次到和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考察,也发现一批佛教题材的泥塑人像。这些泥塑人像一般采用模制方法加工而成,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体现了于阗艺术家精湛的创作才能。
  佛造像 铜造镀金 于阗
  ●青铜造像,外表镀金,圆脸,大眼,高肉髻,髻下为双钮,造像神态凝重,具有秣菟罗造像风格特征。现藏日本东京。
  浮雕佛坐像
  ●坐佛造像,深目高鼻,眼睑细长,波浪式发纹,带肉髻,通肩式衣纹造像,双手相叠置于腹前,具有犍陀罗造像风格。现藏英国国家博物馆。
  乐舞人物像 陶残片 于阗
  ●于阗约特干遗址出土。当年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都先后来此探险或发掘,此乐舞人物像残片即为斯坦因发掘所得。残片上的两个人物各持不同的乐器,装饰具有犍陀罗风格。现藏英国博物馆。
  佛造像 于阗
  ●头部约呈椭圆形,脸颊丰满,眼睛、鼻子、嘴巴比较集中,双眼微启,眉目细长,下眼睑厚重,鼻子相对较高。尽管下弦的嘴唇抿出一缕笑意,但并未减轻面部拘谨的表情。
  木雕 尼雅遗址
  ●木雕构件,上雕刻各种精巧的涡卷纹、草叶纹和花瓣纹等,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征。现藏英国博物馆。
  斯坦因雇佣当地民工发掘尼雅遗址
  ●斯坦因曾先后于1901年和1906年两次来尼雅进行探险发掘活动,此为第2次发掘时拍摄。经过半个多月的发掘,出土包括木牍和文书等一大批文物,这些都是研究尼雅古国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陶罐 于阗
  ●舍利陶罐,小口,鼓腹,最大腹径部在正中央,下收为圈足。罐面上有人面堆塑,形象阴森恐怖,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现藏英国博物馆。
  彩色陶塑佛造像 于阗
  ●头部呈现出圆形,波浪式发纹,带肉髻。脸颊丰满,眼睑细长,目光平视,神态安详。
  立佛造像 于阗
  ●立佛造像,施无畏印。着通肩紧身衣服,衣纹垂落盖住了双腿,在胸腹部与两腿之间形成了并不逼真的半环状“U”形纹,程式化倾向比较明显。现藏英国博物馆。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