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于阗画派

作者: 阮荣春





  在中国宗教绘画史上,于阗画家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被有些学者称之为“于阗画派”。
  于阗画派诞生于佛教东传的进程中,并经过于阗画家兼容并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介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新艺术风格。于阗画派最初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后来又受到中原绘画特别是唐代绘画的陶冶。从目前出土的于阗壁画和木板画材料来看,我们不难窥见古代于阗画家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并加以改造所做的不懈努力。
  于阗画派对于人物偏重于正面描绘,脸部为圆形,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情姿态,人体比例协调,其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线条和色彩上。用线方面,力度均匀一致且富有弹性,中国画史上称之为“铁线描”。唐代画家张彦远形容其“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这种铁线描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形体外貌,如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传说图、法尔哈德·柏格·雅伊拉克的《鬼母子》画像、巴拉瓦斯特的《大自在天神》画像等作品,就是采用铁线描来表现其圆润优美、富有韵律的人体造型的。
  用色方面,于阗早期壁画常常以重色涂底,用明亮的浅色表现主题,晚期则用大面积的亮色做底,主题一般着色较深。这种以色彩进行对比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对主题形象的表现,而且也大大加强了画面对观赏者的视觉冲击力。
  除此以外,于阗画家还掌握了高超的色彩晕染技法。这种晕染法最早产生于印度,随着佛教艺术的外播,逐渐流传至西域,经于阗画家改造创新后,它被大量应用于佛教绘画艺术中。晕染法注重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特别是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通过光的强弱变化来体现肌肤的起伏,立体效果十分明显。
  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绘画流派,于阗画派的产生得益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环境。于阗位于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它不仅是佛教艺术东传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摇篮之一。在各种文明交汇的潮流中,中原文化自始至终保持着对西域文化的影响。从汉代开始,中原政权就一直把经营西域当作一项国策来实施,两地的交往也超出了官方的范围。史书多有记载,西域各地的许多居民曾在不同的时期流寓过中原。北魏时期的洛阳,西域人就达万户之多。到了唐代,仅长安的西域人就近万户。随着两地交往的频繁,包括传统绘画在内的中原文化也必然会远播西域各地。事实上,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繁荣昌盛的现世生活,使于阗画派浸染了非常明显的中原汉文化色彩。我们从今天残存的寺院佛教壁画中可以看到,于阗地区早期壁画那种神秘的宗教化气息已经被反映现实生活、注重时代精神的世俗画面所替代。
  当然,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一个双向的整合过程,于阗画派自然也不例外。它在吸纳中原绘画元素的同时,也对中原、高句丽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涌往洛阳、长安的西域人流中,于阗画派的代表人物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曾久居长安,他们在学习中原绘画的同时,也把西域绘画中的晕染凹凸法传到中原,致使中国画贯用的线描画法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在他们的影响下,唐代画坛出现了一代新风。许多画家开始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制人物和山水,冲破了唐以前中国画以线条作画的局限。
  四臂神像木版画 于阗
  ●图中人物为四臂神像,头戴王冠,身着武装,手拿织布工具。长久以来,这种板绘四臂神像的含义一直是个难解的谜,比较流行的解说有两种:一种说此板所绘人物是伊朗地区传说中的英雄路斯丹;一种说是新疆地区具有绝对权威的于阗国国王。一般而言,有多个手臂的人,往往表示具有超人的能力,正如佛教中的千手观音以及印度教中位尊最高的神祇希哇一样,宗教上的偶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其形象。而这些神的属性和力量,便借助其多条手臂上手所拿的东西来表示。因此,现在一般都认为这种四臂神像图,应该是纺织或蚕丝的守护神。目前,英国博物馆亦采用此说。现藏俄埃尔米塔什美术馆。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