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剪发垂项

作者: 阮荣春





  当大海掀起滔天巨浪时,谁能不被大海的力量所震撼、折服?而海的波浪由大地的凝固泥土造型所替代,星罗棋布、鳞次栉比般出现,更有谁会相信这样的事实!在南疆,雅丹地貌就掀起了这样的巨浪,真是使人匪夷所思。茫茫戈壁滩上,忽然出现了一处丘陵地带,眼前的景象使人瞠目结舌:一片一片的土地像潮水般的涌起,而且是大块大块地扑向天空,高者十余米、长者数百米,形态千奇百怪,蔚为壮观。这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推动?我们见过石林,见过峭壁,可这样的泥浪,就是有再丰富的经历也无法想象:但能说服自己的只能是眼见为实。公路在泥浪中蜿蜒,周遭无声,似乎使人能听得见海浪的呼啸,感觉到在海浪中行走的力量。
  龟兹地区的地貌确实奇特,戈壁沙丘常常会裸露出自己的胸膛,五颜六色精巧搭配。这一种特殊的地貌,是倾斜和缓的粘土性岩层组成的地面,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形成的。如果拍一张照片并不加说明,你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名家的作品。有时,戈壁沙丘又竖起了臂膀,奇异的造型使人浮想联翩。现在许多有地貌特征的地方已经有了旅游景点的开发,标有国家旅游3A级景点的“大峡谷”就是其中一处。
  龟兹古国离长安有近8千里的遥远路程,对中原人来说,这块土地就显得非常神秘,好奇之心油然而生。班固在《汉书》中介绍了它的周围环境和物产情况,许多内容都是用比较的描写来介绍的,如境内的尉头国“田蓄随水草,衣服类乌孙”,温宿国“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诸国同”。后来《北史》也沿用了这样的写法:“风俗、婚姻、丧葬、物产与焉耆同。惟气候少温为异。”
  从史书记载看,中原文化对西域的辐射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要道、守军驻地,中原的风俗影响更大,《大正新修大藏经·征五天竺国传》记安西大都护府驻地:“学识人风,不殊华夏。”但龟兹国的风土人情与中原相比确实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而且使中原人感到新奇无比。
  剪发垂项是中原人感到很新奇的风俗,因为秦汉起中原人就对头发非常重视,行冠礼是成人的标志,将帽子称为“头衣”或“元服”以示重视。但在古龟兹,居民是要剪发的,只有国王不剪发,《旧唐书》的记载有“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惟王不剪发”老百姓剪发可以随便些,国王却不能剪发并只能“以锦蒙项”,用珍贵的丝织品来包裹,这又与中原人一样重视头发了,而且剪不剪发也成为区别地位的标志。这一风俗在石窟壁画中得到了反映。克孜尔石窟第175窟《锄地图》中的锄地者、第77窟《舞伎》中的艺人、第60窟《供养比丘》中的比丘和第189窟《供养人》,似乎也都画的是发不及肩。但这一石窟中的《菩萨·供养人》,菩萨却长发过肩而身边的供养人是发不及肩的。从这个现象去研究龟兹风土人情在石窟壁画中的反映,使人充满遐想。
  龟兹人善歌舞,而且对中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在我国的史籍中有广泛的记载。《隋书·音乐志》记载,隋初,中原流行龟兹乐有三种,即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和土龟兹。到唐代,当时人将其合为一种称“龟兹乐”:《旧唐书·音乐志》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现代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西国龟兹乐是北周时由漠北传入中原,齐朝龟兹乐是北齐保存下来的龟兹乐,土龟兹乐估计是在西汉至三国间传入中原的。善歌舞的风俗对石窟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除了艺术间的一般意义的相互影响外,歌舞往往直接作为艺术题材进入了石窟壁画。这样的壁画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比比皆是,许多人物造型都可以看见歌舞者的优美姿态。
  商业文化带来的一些风俗给中原人的印象也极深。《晋书·四夷传》赞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旧唐书·西戎传》则曰:“其王以锦蒙顶,著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描写道:“男女无昼夜歌舞。”后秦吕光讨伐西域时占领了龟兹,竟发现龟兹城墙有三重,“外城与长安城等,室屋壮丽,饰以琅*(左王右千)金玉”。这种奢侈的享受之风完全是商业文化造成的,是商品交流给龟兹国提供了巨大物质财富。《魏书》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因商品交流而形成的现象:“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官。”这是因为龟兹处于西域交通中枢的地理位置,来往商人流量巨大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克孜尔石窟出土的彩绘木舍利盒精细异常,另一尊残存的下半身雕塑服饰复杂,它们依稀透露出了当时的金碧辉煌。
  龟兹国有驯养良马的习俗,《大唐西域记》有这样一段描述:“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这样的龙驹自然难以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龟兹人长于驯马并成为习俗,这与它的畜牧业发达有关,但它有与邻国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畜产品不是为了满足本国居民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需要,因为通商的需要,所以与沙漠交通有关的畜牧业在龟兹就非常发达,如骆驼、驴、骡、牛等家畜在龟兹的存栏头数亦很大。前秦时吕光曾经一次性从龟兹征调了两万余峰骆驼,这样的规模对一个地处沙漠腹地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但龟兹竟然也办到了。
  龟兹国的许多风土人情都与它的自然地理有关,比如龟兹人不吃鱼。这是因为雪山雪水形成的河流在沙漠中大量蒸发而变得苦涩,盐碱含量很高,不能饮用。“四面负山,众流交凑”的河滨,乍一看宛如江南,但这里的水却“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水质这样,水里的鱼当然也就不能食用了,此地也就形成了“水族虽多,莫敢渔捕”的民俗现象。又如,龟兹国的地质结构富藏金矿,因此这里的人就有了“贵黄金”的习俗。商人和当地居民用黄金来换取食物,国王则佩戴金宝带、坐金狮床接见臣民和外国使者。
  独特的风土人情必然要在石窟艺术作品中得到集中反映,而内涵丰富、表现多样的石窟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依赖于独特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土壤,龟兹古国的石窟艺术说明了这一点。
  大峡谷景点
  ●悬崖峭壁在茫茫沙漠戈壁上出现,大峡谷奇异的造型使人浮想联翩。
  锄地者图 克孜尔石窟第175窟
  ●剪发垂项是中原人感到很新奇的风俗。在古龟兹,居民是要剪发的,只有国王不剪发。克孜尔石窟第175窟《锄地图》中的锄地者明显是发不及肩的。
  天宫伎乐局部 克孜尔石窟第38窟
  ●除了艺术间一般意义的相互影响外,歌舞往往直接作为艺术题材进入了石窟壁画。这样的壁画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比比皆是,许多人物造型都表现出歌舞者的优美姿态。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