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大月氏西迁时间考

作者:杨共乐


  大月氏西迁是东西方学者都很关注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中亚民族的大变迁,改变了公元前2世纪中亚的政治格局,而且也对安息和叙利亚等西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①这里只想对大月氏西迁的时间作一梳理和考察,以就教于学者同仁。
  据《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条云:“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这一史料主要来自《史记·大宛列传》。《史记正义》云:“初月氏居敦煌以东,祁连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连山在甘州西南。”《汉书·西域传》乌孙条云:“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又据《汉书·张骞传》云:“(骞)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大月氏始居住在敦煌、祁连间,也即甘州以西、敦煌以东这一地区。它的西迁与匈奴在当时的迅速崛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月氏和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初,月氏盛,轻匈奴,而匈奴使太子质之。至头曼单于后期,匈奴实力迅速增强,并逐渐构成了其对月氏的威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里记录了匈奴对月氏的三次攻击。第一次发生于冒顿在月氏当人质的时候,头曼单于“急击月氏”。第二次是在汉楚战争期间,也即公元前206至前202年之间。当时冒顿已为单于,他“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77至前176年。冒顿派右贤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此后,司马迁又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录了匈奴对月氏的第四次攻击。这个消息首先来自匈奴归降者。其原文是:“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后来张骞又证实了上述消息的正确性。他在向朝廷报告移居到阿姆河之后的月氏情况时,这样说道:“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后在《大月氏》条更载:“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到后来汉朝使者韩昌和张猛与呼韩邪单于结盟时,就“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②这说明:匈奴在老上单于(公元前174—前161)时确实攻打过月氏,而且还将月氏赶出原居地,西走占据塞种人地盘,从而引起一系列中亚民族的大迁徙。③
  大月氏占领塞地以后,又遭到乌孙的攻击,被迫率众向西南迁徙。据《史记》载:
  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候,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鸟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城)[域]。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汉书·张骞传》又加了“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匈奴。”
  这些信息显然来自张骞在匈奴时的听闻,而且是他在第一次被匈奴抓获时所得到的消息。道理很简单,因为张骞第二次被匈奴抓获时,在匈奴滞留的时间很短(一年余),军臣单于一死,他就逃离了匈奴。所谓“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及”就是指这件事。所以,《史记》中载“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与《汉书》中载“会单于死,不肯复朝匈奴”中的“单于死”只能是指老上单于之死,因为张骞第二次逃离匈奴时,不可能知道“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这样的事。由此我们能够知道:乌孙西迁发生在老上单于死前或死后,也即在军臣单于继位前后(即公元前161年左右)。
  乌孙西迁的结果,便是大月氏的南移以及对大夏的征服。也就是《汉书·西域传》乌孙条中说的:“(乌孙)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尽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因为大月氏的南移以及对大夏的征服是乌孙西迁的结果,所以乌孙西迁时间的大致确定,对于我们更加精确地理解这次民族迁徙的大致过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至于大月氏南移的时间,我们虽然还没有更多的文献材料,但考古学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对巴克特里亚境内的埃哈诺乌姆(Ai-Khanoum)城进行了认真的发掘。结果发现这纯粹是按照希腊城市模式建立起来的一座城市。此城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大约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为入侵的野蛮部落所摧毁。④
  1948年,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了一批希腊——巴克特里亚银币,这就是著名的“昆图斯宝藏(Treasure of Qunduz)”。这批发掘成果分别于1955年和1965年发表。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这一宝藏肯定是在当地居民受到游牧民族威胁时或入侵时埋藏的,在宝藏中有一枚塞琉古王朝亚历山大·巴拉斯(公元前150—前146)的单四德拉克玛钱币,如果将这枚钱币从叙利亚传到巴克特里亚所用的时间算作五年的话,则昆图斯宝藏入藏的时间上限肯定在公元前145至前141年之间。所以,与埃哈诺乌姆城的发现相比,这一宝藏的发现能够为我们提供大月氏人南迁更加具体明确的时间。
  大月氏南移的结果是巴克特里亚希腊为大夏所灭,大夏不久又为大月氏臣服。一般认为。赫利奥克勒斯(Heliocles)是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一直统治到公元前141年。⑤不过,从尤士丁(Justin)的记载看,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在公元前139年还存在着。因为据尤士丁第36卷记载:巴克特里亚在这一年还派兵援助叙利亚国王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对安息人的战斗。
  然而到公元前130年,巴克特里亚希腊显然已经不复存在。这我们可从尤士丁叙述的下述事件中看得很清楚。
  据尤士丁记载,公元前130年,叙利亚王国安提奥库斯(Antiochus)七世攻打帕提亚人,帕提亚国王腓拉特斯(Phraates)二世(公元前139—前128年在位)招募斯基太(Scythia)雇佣军抵御安提奥库斯七世的进攻,当这些斯基太人赶到时,双方的战斗已经结束(公元前129),帕提亚取得了胜利,叙利亚王国安提奥库斯七世战死。斯基太不愿就此被遣散,他们向帕提亚人提出“或者付给报酬,或者让他们去对付其他敌人”的要求。当这些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们便开始劫掠帕提亚领土。于是腓拉特斯二世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付斯基太人的入侵上来。正如他曾试图利用斯基太人对付叙利亚人一样,此时他又强迫被俘的安提奥库斯七世的士兵即希腊俘虏去对付斯基太人。但由于希腊俘虏临阵投敌,反戈一击,致使帕提亚军大败,腓拉特斯二世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杀。继位的阿达巴努斯(Artabanus)二世(公元前128—前124/123年)接着又同这些威胁帕提亚国家的游牧部落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斗争,结果于公元前123年在一次对吐火罗(Tochari)人的战斗中阵亡。
  上述事件本身说明在公元前130年以后,有一部分斯基太人已经越过巴克特里亚进入了帕提亚(Parthia)境内。所以斯基太人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30年以前。也就是说,以大夏(即吐火罗)为主的斯基太人在公元前139—前130年之间已经推翻了巴克特里亚希腊的统治。⑥
  公元前129年,张骞从匈奴那里脱逃,直接经大宛,到大月氏,而不是往伊犁方向即乌孙的新据地。这恰好证明张骞在匈奴时已经知道乌孙西走赶走大月氏的具体消息和实情。对此,《汉书·张骞传》说得更明白:张骞在匈奴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大月氏对巴克特里亚征服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30年左右或在公元前130年以后。
  从现有的材料看,大月氏对大夏的征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步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129年,也即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还“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虽然当时大月氏已经西击大夏而臣之,但其都还设在妫水北。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迁在写了《大月氏传》以后,又写了《大夏传》,云: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
  张骞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诸国情况时,也说:“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张赛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还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家。⑦这些都说明在张骞抵达大夏时,大月氏虽然臣服了大夏,但实际上还没有在大夏建立起真正的管理结构,大夏还保存着相对的独立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汉书·西域传》有“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这样一段话。这显然是大月氏刚来大夏时的真实写照。
  到了班固时期,大月氏在大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大夏在臣服于大月氏后,“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护2841里,去阳关7802里;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去都护3741里,去阳关7782里;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去都护5940里,去阳关7982里;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去都护5940里,去阳关8202里;五曰高附翕侯,治高附城,去都护6041里,去阳关9283里。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余太山先生根据《魏书》等有关材料考证《汉书·西域传》载五翕侯治地均位于原大夏所领东部山区,无疑是正确的。⑧虽然对五翕侯是土著还是大月氏人,至今尚无定论,但大月氏对大夏实行统治的管理机构到这时已经建立起来,显然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些机构的建立本身就表明:大月氏至此已经控制了大夏。不过,当时的王庭还在妫水北。而到《后汉书》时,大月氏已居蓝氏城。⑨至于鱼豢在《魏略》上说:“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属月氏。”这里的月氏显然是指贵霜帝国。
  大月氏的西迁给世界历史尤其是中亚历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大月氏的西迁引起了中亚民族的一系列多米诺式的迁徙。塞王迁到了罽宾,一部分塞种人和吐火罗人来到了安息东部,这些迁徙虽然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中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⑩其次,在大月氏西迁的过程中,中亚的若干游牧民族推翻了马其顿、希腊人在这里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从而结束了马其顿、希腊人在这一地区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再次,大月氏的西迁也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关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特派张骞出使大月氏,这次外交活动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但确实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开通了中国通往中亚和西方的商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月氏西徙时间的考察对于我们进一步确定这次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① 月氏西迁的时间有数说:福兰阁等以为在公元前160年;桑原驾藏以为在公元前139至前129年之间;白鸟库吉和藤田丰八确定为两次;白鸟库吉定第一次在公元前174至前158年之间,第二次在公元前158年;藤田丰八定前者在公元前174至前161年之间,后者在公元前161年或公元前160年。方豪赞成藤田丰八说。参见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6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 参见《汉书·匈奴传》。
  ③ 有些学者把月氏西迁伊犁的时间定在公元前177—前176年间,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缺少史料依据的,甚至是和有关史料相矛盾的。松田寿南:《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32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④ Susan Sherwin-White&Amelie Kuhrt,From Samarkhand to Bardis,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178.
  ⑤ W.W.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8,pp.272-273;A.K.Narain,The In-do-Greeks,Oxford,Clarendon Press,1957,p.141.
  ⑥ 参见杨共乐:《张赛所访大夏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⑦ 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其时间大致如下: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出使大月氏,为匈奴所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大约正月至大月氏;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在大月氏留岁余,回国,复为匈奴所俘;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军臣单于死,乘国大乱,回国,拜为太中大夫;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封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献言通西南夷;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讨匈奴,败,贬为庶人;
  元狞四—五年(公元前119—前118)武帝问大夏事,又奉使乌孙,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固;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从乌孙使还;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去世。
  ⑧ 余太山:《塞种人研究》,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关于五翕侯之名称方位,其他学者也曾有过论述。参见冯承钩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39~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⑨ 一直以来,人们不大注意《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对大月氏王庭变迁的记录,实际上,这里面包合着许多重要的内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在这里,我们发现大月氏的王庭在妫水北部,蓝市城是大夏的首都。到《汉书》的时候,情况有些变化。《汉书·西域传》载:“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都妫水北为王庭。”这时候,大月氏的王庭还在妫水以北,但监氏城已不属于大夏,而变成了大月氏直接统治的地方。到《后汉书·西域传》时,情况变化更为明显,这时,“大月民国居蓝氏城”。从上面三书中,我们就能知道大月氏对大夏的征服是一步一步完成的。
  ⑩ 参见Isidore of Charax,Parthian Stations,p.9。这里记录了斯基大萨加人居住的Sacastana地区。其中提到这一地区有5个城市,6个乡村以及萨加人的王室居地。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杨共乐著.-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