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目录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总序
  前言
  凡例
  绪论………………………………………………………………(1)
  第一章 丝路交通的起源………………………………………(19)
  第一节 中国是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20)
  一、考古中发现的丝织品………………………………………(21)
  二、史籍记载的丝绸生产………………………………………(23)
  第二节 丝绸的西传……………………………………………(25)
  一、丝绸传至埃及………………………………………………(26)
  二、丝绸传至中亚和欧洲………………………………………(26)
  三、丝绸传至印度………………………………………………(27)
  第三节 民族迁徙和丝路交通的形成…………………………(28)
  一、禺氏族的西迁………………………………………………(29)
  二、羌族的迁徙…………………………………………………(30)
  三、大夏的西迁…………………………………………………(31)
  第四节 中西道路交通的原始线路……………………………(31)
  一、历史传说中的中西道路交通………………………………(32)
  二、夏商时期的中西道路交通…………………………………(34)
  三、成周之会与中西道路交通…………………………………(36)
  四、周穆王西巡的线路…………………………………………(37)
  附:周穆王西巡中的商贸活动…………………………………(41)
  第五节 早期的中西道路交通…………………………………(43)
  一、早期中西道路交通起点——洛邑…………………………(43)
  二、早期中西道路交通走向……………………………………(44)
  第六节 秦驰、直道的修筑及历史作用………………………(46)
  一、秦始皇出巡与驰道修治……………………………………(46)
  二、秦直道的历史作用…………………………………………(48)
  第二章 丝路交通的开拓………………………………………(53)
  第一节 丝路交通早期开拓者进入西域的线路………………(54)
  一、月氏、乌孙西迁线路………………………………………(54)
  二、匈奴进入西域的线路………………………………………(56)
  第二节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57)
  一、张骞“凿空”前后的西域…………………………………(57)
  二、张骞两使西域………………………………………………(60)
  三、张骞副使出使中亚、西亚、南亚的线路…………………(64)
  第三节 丝路交通的开通………………………………………(65)
  一、丝路交通的开通……………………………………………(65)
  二、丝路东段陇右道疏通………………………………………(68)
  三、丝路东段河西道开通………………………………………(71)
  四、丝路中段诸道开通…………………………………………(74)
  五、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孔道开通……………………………(76)
  六、河西四郡的设置……………………………………………(78)
  七、西域都护府的设置…………………………………………(84)
  八、丝绸之路全线开通…………………………………………(89)
  第四节 丝路交通的中断与复通………………………………(91)
  一、丝路交通的中断……………………………………………(91)
  二、班超出使西域和丝路交通的复通…………………………(93)
  三、甘英出使大秦和丝绸之路的延伸…………………………(96)
  四、班勇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畅达…………………………(98)
  第五节 丝绸之路主要的线路…………………………………(100)
  一、丝路东段诸道………………………………………………(100)
  二、丝路中段诸道………………………………………………(105)
  三、丝路西段诸道………………………………………………(109)
  四、草原丝绸之路………………………………………………(112)
  第六节 丝绸之路上的桥渡、关隘及道路标准………………(114)
  一、主要桥渡……………………………………………………(114)
  二、主要关隘……………………………………………………(117)
  三、汉代道路标准………………………………………………(122)
  第七节 丝路运输………………………………………………(123)
  一、丝路运输工具………………………………………………(123)
  二、运量和运费…………………………………………………(129)
  三、驿运制度……………………………………………………(130)
  第八节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132)
  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东方都汇……………………………(132)
  二、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136)
  三、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140)
  第三章 丝路交通的曲折发展…………………………………(146)
  第一节 割据政权下丝路交通的变化…………………………(146)
  一、割据政权下的丝路交通……………………………………(146)
  二、丝绸之路的走向……………………………………………(152)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桥渡、关隘和重镇……………………(157)
  一、桥梁…………………………………………………………(157)
  二、渡口…………………………………………………………(159)
  三、关隘…………………………………………………………(160)
  四、重镇…………………………………………………………(162)
  第三节 割据政权下的丝路运输………………………………(167)
  一、丝路运输工具………………………………………………(167)
  二、丝路运输与驿传合置………………………………………(171)
  三、私驿的发达与兴旺…………………………………………(173)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多元化中西经济交流……………………(175)
  一、多元化中西经济交流………………………………………(175)
  二、青海道上的中西经济贸易…………………………………(180)
  三、历史文物中展示出的丝路贸易活动………………………(183)
  第五节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85)
  一、西域文化东传………………………………………………(185)
  二、中华文化西传………………………………………………(190)
  第六节 文化使者的西行与东来………………………………(191)
  一、法显等西行的线路…………………………………………(191)
  二、鸠摩罗什等东来的线路……………………………………(198)
  第四章 丝路交通的繁荣昌盛…………………………………(202)
  第一节 经济、文化繁荣和丝路交通发展……………………(203)
  一、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203)
  二、民族往来与丝绸之路的畅通………………………………(208)
  第二节 丝路交通昌盛时期的线路走向………………………(212)
  一、丝路绿洲干道………………………………………………(212)
  二、丝路东段吐蕃道……………………………………………(218)
  三、西南永昌道…………………………………………………(222)
  四、草原丝路回鹘道……………………………………………(223)
  第三节 丝路交通昌盛时期的驿站、关隘、桥梁和渡口……(227)
  一、驿站、关隘的设置…………………………………………(227)
  二、桥梁、渡口的修建…………………………………………(238)
  第四节 都护府的设置和丝路运输管理………………………(244)
  一、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的设立………………………………(245)
  二、都护府所属军镇、守捉、戍堡对丝绸之路的分段管理…(248)
  三、都护府对丝路交通安全的管理……………………………(249)
  四、丝路运输工具和运输管理…………………………………(251)
  第五节 西北民族政权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255)
  一、突厥对丝绸之路阻、通的影响……………………………(256)
  二、吐谷浑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257)
  三、吐蕃对丝绸之路阻、通的影响……………………………(261)
  四、回纥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263)
  第六节 张议潮起义与五代对丝路交通的维护………………(265)
  一、张议潮率众起义与丝绸之路的复通………………………(266)
  二、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对丝路交通的维护…………………(268)
  三、贡使商贸活动复兴…………………………………………(271)
  第七节 丝路运输和贸易繁荣盛况……………………………(273)
  一、丝路运输和贸易主要形式…………………………………(274)
  二、文成、金城公主和亲与丝路运输的开拓…………………(276)
  三、唐同西域诸国贸易和丝路运输的发展……………………(280)
  四、胡商的经商活动及其贡献…………………………………(283)
  第八节 中西文化交流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285)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286)
  二、丝绸之路沿线的宗教活动…………………………………(287)
  三、玄奘西行的线路……………………………………………(290)
  第五章 丝路交通的转折………………………………………(299)
  第一节 政治经济多中心和丝路交通的转折…………………(300)
  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301)
  二、丝路交通的转折……………………………………………(305)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疏通和走向………………………………(307)
  一、丝路东段灵州道……………………………………………(308)
  二、唃厮啰与丝路东段青唐道…………………………………(309)
  三、辽通西域的草原丝绸之路…………………………………(313)
  四、西夏政权下的丝路交通……………………………………(315)
  第三节 丝绸之路沿线上的桥梁和渡口………………………(317)
  一、桥梁…………………………………………………………(318)
  二、渡口…………………………………………………………(322)
  第四节 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驿站设施和运输工具……………(323)
  一、驿运和茶运管理……………………………………………(323)
  二、运输工具……………………………………………………(327)
  第五节 西域地方政权对丝绸之路的通、阻作用……………(331)
  一、高昌回鹘对丝路交通的维护………………………………(331)
  二、龟兹回鹘对丝路交通的维护………………………………(333)
  三、于阗回鹘对丝路交通的维护………………………………(335)
  四、西辽西迁与中国文化传播…………………………………(337)
  第六节 茶马贸易与民族往来…………………………………(340)
  一、茶马贸易的兴起和发展……………………………………(340)
  二、茶马贸易与民族之间往来…………………………………(343)
  第六章 丝路交通的拓展和延伸………………………………(349)
  第一节 蒙古汗国崛起与丝绸之路的延伸……………………(350)
  一、蒙古汗国崛起与丝绸之路延伸……………………………(350)
  二、丝绸之路畅达………………………………………………(353)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354)
  一、丝绸之路起点——大都……………………………………(354)
  二、丝路东段基本走向…………………………………………(356)
  第三节 蒙古汗国和元朝的驿运制度…………………………(362)
  一、驿站设置和分布……………………………………………(362)
  二、驿运机构和制度……………………………………………(371)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的旅行家…………………………………(375)
  一、耶律楚材与《西游录》……………………………………(375)
  二、长春真人与《长春真人西游记》…………………………(377)
  三、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380)
  四、列班·扫马出使欧洲………………………………………(383)
  五、鄂多利克东游………………………………………………(386)
  六、《通商指南》记载的中西道路交通………………………(386)
  第五节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388)
  一、元朝商品经济………………………………………………(388)
  二、元朝同汗国之间的经济往来………………………………(391)
  三、元朝同欧洲的文化交流……………………………………(392)
  第七章 丝路交通的变迁………………………………………(396)
  第一节 丝路交通的变迁………………………………………(397)
  第二节 明代通往西北和中亚的道路…………………………(398)
  第三节 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往来与茶马互市………………(400)
  一、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往来与经济交流………………………(400)
  二、茶马互市贸易………………………………………………(405)
  三、西北各民族在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408)
  第四节 长城和嘉峪关的修筑与边防驿道的开辟……………(412)
  一、长城接修和沿域道路………………………………………(412)
  二、丝路交通要冲——嘉峪关…………………………………(418)
  三、边防驿道的开辟……………………………………………(422)
  四、沿长城九边线路上的军粮运输……………………………(425)
  第五节 驿运制度与丝路运输…………………………………(428)
  一、驿道、驿站和驿运制度……………………………………(428)
  二、丝路运输……………………………………………………(431)
  第六节 丝绸之路上的桥梁和渡口……………………………(434)
  一、桥梁的兴建…………………………………………………(434)
  二、渡口的设置…………………………………………………(439)
  第七节 文化交流和西方传教士东来…………………………(440)
  一、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440)
  二、丝绸之路上过往的传教士…………………………………(441)
  第八章 丝路交通的承前启后…………………………………(447)
  第一节 丝路交通的复兴及其地位……………………………(448)
  一、丝路交通复兴………………………………………………(448)
  二、丝路交通的地位和作用……………………………………(452)
  第二节 官马西道的形成及其走向……………………………(458)
  一、官马西道的形成……………………………………………(459)
  二、同官马西道相连接的驿道…………………………………(462)
  三、台站路和官马北道的走向…………………………………(464)
  四、通往中亚、俄罗斯和印度的道路…………………………(465)
  第三节 工商运输和驿运制度…………………………………(468)
  一、资本主义经济渗透…………………………………………(468)
  二、官马西道沿线上的工商运输………………………………(470)
  三、官马西道上的驿运制度……………………………………(478)
  第四节 官马西道的整修与道路运输的发展…………………(506)
  一、左宗棠倡修道路和整修官马西道…………………………(506)
  二、组织合理运输发展道路运输业……………………………(511)
  三、合理使用运输工具和组织军粮运输………………………(513)
  四、倒给官贴组织民间运输……………………………………(515)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黄河第一桥的修建………………(518)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道路交通的变化…………………(518)
  二、黄河铁桥的修建……………………………………………(521)
  附: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524)
  第六节 丝路交通的承前启后…………………………………(525)
  第七节 敦煌遗书的发现与传播和丝路交通的名扬…………(527)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及其来历…………………………………(527)
  二、敦煌遗书的历史价值及其散失和流传……………………(529)
  三、敦煌遗书对弘扬丝路交通的作用…………………………(535)
  第九章 现代丝路交通的兴起…………………………………(539)
  第一节 现代丝路交通兴办的基础……………………………(540)
  一、现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矿产资源……………………………(540)
  二、现代丝路交通的兴起………………………………………(542)
  第二节 现代丝绸之路沿线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发展…(545)
  一、现代丝绸之路沿线兴修的主要铁路………………………(545)
  二、现代丝绸之路沿线兴修和扩建的公路……………………(547)
  三、现代丝绸之路沿线铁路、公路桥梁建设的发展…………(551)
  四、民用航空线路的开辟………………………………………(552)
  第三节 现代丝绸之路沿线运输的振兴………………………(554)
  一、铁路运输……………………………………………………(554)
  二、公路运输……………………………………………………(557)
  三、民航运输……………………………………………………(562)
  第四节 旅游运输业的兴办和交通重镇的发展………………(563)
  一、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主要景区………………………………(564)
  二、旅游运输业的兴办和运输的繁忙…………………………(573)
  三、交通重镇……………………………………………………(577)
  第五节 现代亚欧大陆桥开通和陆桥运输启动………………(583)
  一、古代丝路交通的历史地位…………………………………(584)
  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开通……………………………………(585)
  三、陆桥运输的启动与发展……………………………………(592)
  四、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地位和前景……………………………(600)
  大事记……………………………………………………………(603)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