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长安与丝绸之路

第二章 第三节 蚕茧自关中而西传

作者:张燕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之间,早就存在着多条迁徙之路和贸易之路。因此,东西方民间和官方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留下相应的文字记录,或者有关记载尚未得到正确的信息解读和重视而已。张骞出使西域,只是重新恢复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道理很简单,自从中国人发明丝绸(泛指所有的丝织品)之后,丝绸贸易就出现了既有民间的小规模的丝绸贸易,也有官方的(部落间、方国间、国家间)规模相对比较大一些的丝绸贸易。
  事实上,在许多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和木乃伊上,明显有着丝绸服装的印记,这就充分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已经成为地中海贵族的奢侈品。此外,1976—1978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西缘、天山阿拉沟东口的先秦古墓中发现了一件保存良好的凤鸟纹绿色丝线刺绣绢,经鉴定为中原地区的产物,墓葬时间为公元前642—165年;这也证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人们早已经使用中原的丝绸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中国人织造的精美丝绸,从关中通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西传到了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天山以北草原地带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交通路线。东西方出土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先秦时期东西方交往的存在。遍布欧亚草原的大石冢、鹿石、岩画,皆为中亚古代游牧人不甘磨灭的历史见证。如辽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质裸体女神像,即西方考古学所谓“维纳斯女神像”,与中欧、南俄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同形女神像十分相像。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俄罗斯阿尔泰山西麓巴泽雷克(Pazyryk)大墓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的中国铜镜和丝织品,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人、月氏人和斯基泰人等,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经在希腊的上层社会流行了。也就是说,在丝绸之路以前还存在着一条古道,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丝绸之路的雏形。
  有关学者认为,这条古道从希腊直到蒙古高原,古道所经之处,也就是由现在的顿河以东,渡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恩巴河,然后沿咸海北岸,向东南转至锡尔河和楚河,最后沿伊犁河进入天山北麓。而那个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商王朝长期征战,此后一直到战国后期,北方的氏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匈奴部落联盟,并与南方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自古强悍、水草丰茂、人马健壮,而南方的丝绸质轻、华丽,在他们看来,掠夺比创造更容易。到了汉代初期,匈奴继续南侵,公元前200年,匈奴战胜。于是匈奴对南方丝绸的掠夺变为一种正常的获取。
  不论是掠夺还是获取,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等物品早已进入北方草原地区。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冒险家设法打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竹书记年》就有一段商代与西方交往的记载:“诸侯八泽而来者千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而当他们所获的大量丝绸无法全部用掉的时候,就通过古道运往西方,或与黑海斯基泰人交换黄金。
  这个时期的古道贸易流通要远远优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在这条出现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古道上,各种贸易都开始进行。古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出现“大移民”后,商业移民向北一直深入黑海沿岸。他们与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贸易频繁,斯基泰人除了用谷物、奴隶、羊毛等交换货物以外,还转销来自东方的丝绸等货物。而蒙古地区源于斯基泰人,以及其他西方的民族的物产也变得丰富起来。再加上欧亚大陆腹地大量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这条古道开始成为人们进行简单贸易的渠道,古代跨国贸易活动也从此初具模型。
  西方对于中国的最初认识是从丝绸开始的。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三头政治”之一的克拉苏追击安息人的军队到了两河流域。酣战之际,安息人突然展开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使罗马人军心大扰,结果遭到了惨败。这就是著名的卡尔莱战役,那些鲜艳的彩旗就是用丝绸制成的。在西方史学家认为,这是罗马人第一次看到丝绸。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专家认为,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大约在4世纪传到中亚、西亚,大约6世纪的时候传到罗马东部。人们曾经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发现了中国的丝绸。最初中国的丝绸是通过安息或印度的客商贩运到希腊和罗马的,后来人们对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价格也逐渐提高,不断有商人加入到贩运丝绸的行列中。
  丝绸之路就像英语里瓷器“china”与“中国”同义一样,古罗马人称丝绸为“Serica”,这正是希腊语中称“中国”的用词。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中国是盛产丝绸和瓷器的地方。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希腊贵族的家里就可以看到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了。到了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丝绸之路把中国精美的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据记载,凯撒大帝和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一次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袍出现在剧院,光彩照人,引起全场的惊羡。
  随着需求的日益增长,丝绸价格达到每磅12两黄金。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罗马使用丝绸,不单是贵族,而且脚夫都在用,也就是说已深入到它的社会了。著名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曾抱怨说,罗马每年至少有一亿罗马金币在与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的丝绸与珠宝生意中丧失。现如今在雅典卫城巴特侬神庙中的命运女神雕像,雅典红花陶壶上的彩绘人物,以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
  古罗马人知道丝绸以后,对丝绸非常钟爱。原因有二:一个是万里迢迢,难以得到,“物以稀为贵”;其次,当时西方人衣服的材料主要是麻和动物皮毛,这些材料制作的衣服在夏天非常热,远远不如丝绸凉快。罗马人喜欢中国的原色丝绸,也就是白色的。白色丝绸去了以后,他们把它拆开,重织、染色。后来罗马主要是进口中国的生丝,中国丝绸就是这样流传过去的。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形容丝绸美如花朵,细如蛛丝。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8世纪的木版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6世纪罗马东部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后世的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在评论“蚕茧走私”这件事时,不禁感慨万分地说:“前人对奢侈品的追求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得不痛心地假设,如果买卖丝绸的商人带来的是当时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的印刷术,那么公元6世纪以来,该有多少名著能得以保存流传啊!”
  虽然中国一直对养蚕缫丝技术进行保密,但是仍然没能阻挡得了养蚕技术的西传。因为丝绸永恒的魅力和广阔的需求市场对人们产生了势不可挡的诱惑力。
  ① 李学勤:《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文明》,2007年第7期
  ② 《穆天子传》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