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长安与丝绸之路

第三章 第二节 长安是伊斯兰教首传地

作者:张燕


  在丝绸之路上,传入长安的宗教文化还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史学界一般以阿拉伯使节来到中国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为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的年代,距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开始在长安兴建了清真寺。
  唐代长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吸引了大批的穆斯林商人来此经商。盛世唐朝以兼容并蓄的恢弘大气接纳了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多元文化,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宗教人士、艺术家、旅行家、外交人员等,纷纷沿着丝绸之路进入起点长安,成为伊斯兰教在长安的最早的传播。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征服九姓胡国以后,那里的民族改信了伊斯兰教,由于贸易的往来,许多人来到长安,并定居下来。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留居长安的外商有4000多户,其中以阿拉伯人为多。有人统计,从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651—798),在147年中,大食遣使来唐就有36次之多,其中仅开元年间(713—741)即有10次。可见多族源、多地源、多途径穆斯林民族的涌入,长安已经成为穆斯林民族侨居的第二故乡,史称“住唐”。唐肃宗为平定“安史之乱”,曾向回纥借兵。叛乱平定后,这些穆斯林约4000人留居长安,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居在一起,称为“蕃坊”,从而奠定了长安穆斯林“教坊”的基础。为了便于其宗教活动的开展,清真寺相继建立,由此开始了伊斯兰教在长安的最早移植与发展,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在长安传播发展的实证。
  自唐末五代及宋,中国北方连年战争,商业、贸易往来时有中断。唐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及南迁,商路改变,黄河流域长期处于辽、西夏、金、蒙古王朝同宋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得从陆路丝绸之路来中国到长安的穆斯林大减。
  唐宋时期,是伊斯教传入长安并为人们所了解的阶段。定居长安的“西域胡商”经过长期生息繁衍,与汉民通婚融合,使得伊斯兰教在陕西,主要在长安及其附近进一步根植和传播。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陕西尤其是长安发展的重要时期,《明史·西域传》说,元时回回遍天下。现在陕南和陕西周围伊斯兰教的信仰布局,主要是这一时期定型的,并且逐渐形成穆斯林“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征。公元12世纪中期,蒙元帝国一统欧亚,在帝国的移民政策及东西丝绸之路再度畅通的条件下,大批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军士、工匠、商人来中国定居,从而奠定了中国穆斯林的人口基础,伊斯兰教在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元朝中期后,教坊制成为回回穆斯林的基本组成形式,时至今日,陕西伊斯兰教仍有完整、传统的教坊体制,这与陕西伊斯兰教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明代,穆斯林已遍布陕西各地。直至清代中叶,陕西的伊斯兰教达到极盛时期,成为全国的中心。伊斯兰教经师胡登洲(1522—1597),在咸阳创办“经堂教育”,促进了全国各地伊斯兰教教育的发展。
  清朝,陕西巡抚毕沅(1781年)的奏折中说:“陕西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清同治年间(1862—1874)陕西回民起义后,伊斯兰教中心逐渐转至甘肃。
  建于唐代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和大学习巷清真寺,以及建于清代的西乡县鹿龄寺等现仍保存完好。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