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长安与丝绸之路

第四章 第四节 汉长安通达西域道路的形成

作者:张燕


   
  从汉代开始,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关中地区主要有两条。即一条由西渭桥渡渭水后,沿渭河西行,经今咸阳以东的窑店乡(秦咸阳所在地)、兴平、凤翔等地后,折向西北,过陇县,再过今甘肃省的天水、临洮、兰州等地,然后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张骞走的便基本上是这条路。另一条是由横桥(中渭桥)渡渭水,沿泾河西北行,经今礼泉、淳化、彬县、长武等地后,穿越甘肃省东南端,过宁夏固原县的萧关,再西北行进入河西走廊。沿泾河一路,是南接渭水北岸、东通三晋和西通河西走廊的大道。这条东西向的大道,最早为秦人开发的。它对于向长安汇集物资以及提供出口货品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虽然渭河南岸也有一条东西大道,但北道直至汉、唐时期,甚至很久以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末董卓挟持汉献帝东迁,走的便是北道。唐玄宗有《早度蒲津关》诗:“铜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唐玄宗一大早从山西渡黄河过蒲津关后,无疑沿北路至今高陵县过东渭桥,然后返回长安。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日僧圆仁由山西五台山来长安,走的也是这条路,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蒲津关黄河上有用浮船连成的桥。过河后经朝邑(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乡)、故市(陕西省渭南县故市乡)等地后,在高陵过“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的东渭桥,才西行至长安的。唐代所建的东渭桥遗址位于今高陵县渭河南约五里处的耿镇白家嘴西南。由于渭河河床北移,桥址区早已成为平地。1967年当地农民挖取沙石时,发现了唐开元九年(721年)达奚珣撰写的《东渭桥记》残碑一段,其中有“明制既下,指期有日”以及“曾未逾月,其功乃成”等字样。附近并发现10余排木桥桩,以及青石墩三座和固定桥墩用的铁拴板等。
  渭河北岸的东西大道,直到明、清时代仍在使用,这就是为什么陕西渭南、临潼等县渭河以北一些村镇名叫“官路”、“官道”、“官底”的原因。可见,汉、唐时期和以后的朝代里,大量的物品是经由这条道路首先集中到长安,然后才沿着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去的。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