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 西域考古泛论

作者:王炳华


  新疆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居祖国西北边陲,东北与蒙古接壤,北部、西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位置冲要。地理坐标北及北纬49°10′43″,南达北纬34°15′,跨纬度近15°;东至东经96°25′,西及东经73°10′43″,跨经度23°以上。全区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阔1500公里。面积达166.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6。总人口1800万,有13个世居民族,除汉族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少数民族;人口共有1096万,其中维吾尔族达825万,在少数民族中,是人口最多的一支(以上均为2002年统计数据)。堪谓不同种族、众多民族混处、杂居。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地形地貌的特点为“三山夹两盆”: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与北部阿勒泰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天山与南部昆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盆地的中心为居世界第二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又远离海洋,挟带太平洋水汽的东南季风不能到达新疆,主要靠来自北冰洋、大西洋的西风气流。它所携带的水分,经过三四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新疆时已所剩无几。年均降水量为145毫米,且分布很不均匀。大气降水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中心。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给迎风的阿勒泰山南坡、天山北坡带来的甘霖,不仅使山地植被茂盛,而且使准噶尔盆地草原得到了滋润,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缘,由于上空水汽稀少,全年降水量几近于无,不少地区终年无雨,是十分典型的干旱环境。极端干旱区与干旱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65.5%,而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绿洲面积约13.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疆总面积的8.2%。这有限的绿洲,主要分布于阿尔金山、昆仑山、帕米尔、天山山前一些有冰川雪水流淌的河谷地带,山前扇缘低地、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湿地,它们分散展布,不相连续,形如颗颗串珠。这些绿洲,因为有比较稳定的冰川雪水,加上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在10℃以上,无霜期达200~220天,特别适宜于农业生产,尤其是灌溉农业发展的理想天地。如是地理条件,自然很早就成了人类聚集、进行农业垦殖的舞台。古代“丝绸之路”的沙漠之道,正是凭借着这些点点分布的绿洲,才使东来西往的使者、商旅得到了通行远方的可能。
  新疆,古代称“西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一直是祖国西部的疆土。在先秦文献如《山海经》、《尚书》、《管子》、《穆天子传》等著述中,都可以见到关于这片土地山川、沙漠、湖泊、物产的记录,显示着它与中原大地早就存在的经济、文化联系。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为加强对西向通道的建设,汉武帝刘彻在天山南麓今轮台县境设“使者校尉”,领兵屯田。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设“护鄯善以西使者”,进一步强化了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军事、交通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辖治西域全境,“汉之号令班西域”,标志着西域大地正式纳入祖国的政治版图,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部分。东汉,匈奴再度控制西域。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东汉王朝打败匈奴,重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三国时,曹魏设西域长史于海头(今罗布淖尔地区),设戊己校尉于高昌,统领军政、屯田事务,这一形势至西晋不变。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的前凉王朝,继续在这里设置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并于咸和二年(327年),在吐鲁番盆地设高昌郡、立田地县,此为秦汉以来中原大地普遍实行的郡县制第一次在西域推行。南北朝时,北魏在鄯善、焉耆驻军,西域东、南部为北魏统辖,北部为突厥统治。隋朝,在西域设置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唐王朝时,大大强化了对西域的政治统治,它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两种制度:一是在今哈密、吐鲁番、昌吉地区设立伊、西、庭州,分置县、乡、里。各州刺史由朝廷直接任命,实施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均同于中原。二是实行都护府制度,设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地区及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帕米尔地区及中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原分裂,新疆地区同样出现了喀拉汗王国、于阗李氏王朝、高昌回鹘王国并峙的局面。公元1124年后,西域入于西辽统治之下。13世纪,成吉思汗攻灭西辽统领西域,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察合台、窝阔台,其余归蒙古大汗,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直接统治。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称元朝,在西域设“阿里麻里行中书省”统管军政。入明,西域大部处于蒙古察合台后裔的统治之下,史称察合台后王。清王朝时,经长期用兵,统一西域,设伊犁将军、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治理全境,主领军政,不治民事。民政事务,悉依旧章:维吾尔地区维持伯克制,伯克由朝廷任免;蒙古等游牧民族行扎萨克制,封爵由朝廷册封世袭;汉、回族地区,置镇迪道,隶甘肃省,下设州、县,分别治理。清中期以后,国力渐衰,列强入侵,中亚浩罕阿古柏侵占大部分领土,沙皇俄国也进兵伊犁,危机深重。1884年,在清军攻灭阿古柏入侵政权、收复伊犁后,设“新疆省”,统一了这片土地与内地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华民国时期,新疆与内地行政建制进一步统一。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地的历史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疆大地长期作为华夏文明与中亚西部、南亚、西亚、北非、欧洲大地古老文明交往的陆上通道,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许多古老的民族如羌、塞、月氏、匈奴、乌孙、汉、鲜卑、铁勒、吐谷浑、突厥、粟特、回鹘、吐蕃、契丹、蒙古等,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东来西走,留下了或浅或深的印痕;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彼此碰撞,相互吸收,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特色独具的面貌;加之新疆气候干燥,不仅许多古代城镇遗址、生土建筑依然屹立,就连它处无法保存的有机物品,如文书、丝毛织物等,虽历数千年风雨,在这里也可以不朽,其质地、色泽如新。新疆大地,是一片积淀着丰富历史文化的沃土,是认识多民族共同缔造、建设祖国历史文明的文化殿堂。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