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景观

丝路古今

作者:王文振


  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探险家——汉中城固人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各国的联系,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且延续两千年之久,其功绩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欲通匈奴宿敌——大月氏,共御匈奴侵扰。而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后西迁,不知所处。武帝遂召募有胆识者前往西域寻找并与其结好。但西域是由敦煌到葱岭西、昆仑山到天山北的广大地区,且大部分地方在匈奴贵族统治之下。在此情况下,出使西域无疑是件十分冒险之事。郎官张骞应募,遂率随从百余人由长安(今西安)西行,出敦煌、经焉耆、大宛(今乌兹别克)才找到大月氏。中途,张骞及随从被匈奴抓获拘禁,长达10年之久。张骞与向导乘匈奴不防之机出逃后继续西行,在荒无人烟的草原、大漠中,仅靠射杀鸟兽以谋生计,坚贞不渝地履行其神圣使命。大月氏西迁后定居于妫水以北(今阿富汗北部),由于在此已建立王朝,由牧而农,因之无意东归与匈奴为敌。张骞到此逗留日久,毫无结果,不得已而返。为避匈奴,他们经疏勒、于阗(和田)、若羌,再经敦煌回到长安。归途,还是被匈奴又拘禁一年有余,直到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他们才乘机逃脱。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在说服大月氏抗击匈奴之事上劳而无获,但在探险方面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因此,史称“凿空”。他不但熟悉了西域的地理地形,还了解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
  公元前119年,在西汉收复河西走廊的情况下,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次带随从300人,马600匹,牛羊一万只,钱物一万万。张骞率员到达乌孙国(今伊犁河流域)后,分遣副使前往大宛、月氏、大夏(阿富汗)、康居(今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一带)、安息(伊朗)等国,与其初步建立了友好关系。
  之后,武帝连年派出使节,出使身毒(印度)、奄蔡(咸海至里海间)、条支(今伊拉克)、大秦(东罗马)诸国,汉文化随着这些使臣,广泛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公元前108至104年,西汉出兵先后征服了亲附匈奴的楼兰、车师以及以汗血马称著的大宛等国,使匈奴奴隶主在西域的统治权转移到封建的西汉方面。公元前59年,汉在西域置都护,统治愈益巩固。公元前52年,匈奴奴隶主间内讧,且余部归降汉廷,从此“边城晏闭,牛马布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的道路,成为各国商贾和使者来往的通衢大道。
  西汉的养蚕和丝织业处于领先地位,西汉使臣带给各国的礼物,或汉朝廷赏赐各国来使的物品——丝绸,成为西域各国王室、贵族争相垂慕的珍品,各国商贾也以贩运中国丝绸而获取厚利。所以当时从长安城到西域各国的通路上,总有马匹、骆驼成群结队地驮着丝绸逶迤西去。正如唐代诗人张籍诗云:“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因此,史称这条由张骞开辟、各国使者和商旅不断开拓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分为三道:沿昆仑山北麓的楼兰、于阗、莎车、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国,为之南道;沿天山南麓的焉耆、龟兹(库车)经疏勒,到大宛、大秦诸国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车师、乌孙,到康居、奄蔡等国为之北道。
  丝绸之路是中西友好往来之路,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之路,是历史上中国对外开放之路。通过这条路,西域各国使臣来长安纳质交好,学子来求学,商人来经商。西汉的养蚕、织丝、炼铁、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各国,并用丝绸、瓷器、漆器等换回汗血骏马、毛毡、火浣(石棉)布、玉器等;西亚东欧以及西域各国的牲畜饲养、瓜果蔬菜的种植技术以及宗教、绘画等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到了唐代,在龟兹(今库车)和天山以北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又在碎叶川置昆陵和蒙池都护府,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入西域,汉族文化对西域各国有了更大影响。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师等大量涌入长安。唐朝派往各国的使臣、僧侣,前往西域的商人与西亚、中亚、北非、东欧等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技师等,在“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不绝于途。
  自汉至唐,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发展与形成,也加快了各封建王朝对西部的开发。特别是汉唐大兴屯田,凿井、引水,使很多荒漠变为良田。驿站、府郡的设置,在戈壁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朝庭对西域各国的统治时强时弱,但有丝绸之路这条纽带,西域各国及所有地区,始终和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且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及民国时期,对西域的治理、开发从未间断,一方面维护了中国疆域的完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清末的腐败,使中国经济发展滞后,也使西域疆土和经济发展受到很大损失。但是,丝绸之路将永远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见证。楼兰、疏勒、龟兹、轮台、高昌、交河等古国故城,虽已不见昔日的繁华,但其断壁残垣却凝结着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社会的富强;阳关、铁门、夏塔、玉门等雄关要隘,虽然雄风不再,可那残墙破垒却记录下了往昔的尊贵。丝路石窟的宗教艺术,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萃;寺庙拱北展现着各民族建筑的奇风异采。特别是唐代皇帝陵寝——昭陵、乾陵前外国元首和使臣的雕像,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与友好往来的纪念碑和里程碑。
  丝绸之路自张骞“凿空”以来,已有2100多年历史。悠悠岁月,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代替了“沙漠之舟”、宝马良驹之类的坐骑,烽燧驿马怎比电波之瞬息万里。然而,丝绸之路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道路,同时也留下了世代承传的心里之路——对外开放、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建国50年来,丝路沿线一座座军工城、航天城、科教城、电工城、纺织城、化工城、农垦城、石油城在广袤平原和戈壁大漠中拔地而起,大大小小的建制城镇旧貌换了新颜,边境交流贸易方兴未艾,公路铁路和空中交通在丝路上延伸、辐射。在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新的光彩。在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主导产业的今天,丝绸之路及其沿线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将对西部特别是祖国大西北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名胜古迹俯拾即是,观光景点星罗棋布。特别是那优美、神奇、高远、博深的自然风光,令人倾倒、陶醉,即使阅读完图文并茂的《丝路景观》,也只能算是管中窥豹。
  丝绸古道,可引发思古之幽情,使思绪超越时空,自由驰骋;原始生态,能唤回重生的感觉,让身心融入自然,净化升腾。昔日丝路,变成了现在的旅游热线,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