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第一章 总论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新世纪,我国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高速城市化带来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和区域环境的恶化。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借鉴西方现代城镇发展建设经验的同时,我国城镇发展需要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和城镇的立地条件,寻求和谐发展之策。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流,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沿线城镇社会文化的繁荣。未来,新东、西交流通道的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能源开发和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等都要求地域城镇的协调建设。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城镇发展演变规律,目的在于“以古鉴今”,理清沿线城镇发展的脉络,总结城镇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规律,为探索沿线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历史和现实都需要探索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发展规律。
  现代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和区位条件的聚集功能促进它的发展演变,历史城镇的社会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着它的立地基础和兴衰变迁。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主要分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南宋元明、清代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和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地域类型的不同时空组合与城镇产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经济贸易、交通变化、生态环境变迁等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各个时代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段城镇的产生发展、动态变迁、人地关系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各类典型城镇对各种城镇兴衰规律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理论分析,提出西部城镇发展的科学途径。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