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扼守要津的楼兰国

作者:传奇翰墨编委会






  楼兰遗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现已干涸的罗布泊西侧,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历史上的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处于西域的咽喉要地,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丝绸之路由敦煌向西,在楼兰地区又分出若干条通道。在两汉时期,主要分出两条通道:北道和南道。到三国时期以后,丝绸之路分为3条通道,原先的北道后来被称为中道,新开辟的通道被称为北道,丝绸之路南道还继续存在。除了这3条主要通道外,还有若干条次要的通道。虽然存在着许多通道,但在楼兰古城未废弃之前,通过楼兰的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和北道,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而楼兰则是这3条通道必经之地。
  楼兰国是丝绸之路上极其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队经过这一绿洲时,都要在那里暂时休憩。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对楼兰遗迹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了一座边长大约330米,呈不规则正方形的城墙遗址,出土了一些文物。在城周围的坟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钱币、金银珠宝、漆器、玉器和玻璃制品,还有源自西方的绘画、雕刻艺术品,有粟特人写的信件,而城东的一座残破的高达10.4米的佛塔,是至今尚存的中国最早的宗教建筑。这一切仿佛在默诉,曾经的楼兰是何其的繁荣。
  正是东西方在丝绸之路上自由的通商贸易使得楼兰由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发展成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古楼兰国有人口14000多,士兵近3000人,真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4000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
  “楼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根据《史记》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的楼兰受大月氏的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大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管辖。
  那时的楼兰国,有时充当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朝政府,周旋在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它的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处在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要冲,汉政府不能越过这一地区去打匈奴,匈奴如果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无从威胁汉王朝。因而,汉和匈奴这两大集团对楼兰都尽力实施怀柔政策。为表示降服,楼兰将王子送到汉王朝作为人质,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了一个王子,以表示在匈奴和汉王朝之间严守中立。
  后来,匈奴战败,汉朝兴起,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亲附汉朝的楼兰得到了好处。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阳关后的第一站。当年,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盛极一时。繁荣的商业为楼兰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使楼兰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工艺也借着丝绸之路传入楼兰,给楼兰带来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楼兰此时已经成了西域的乐土,沙漠里的天堂。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从出现在《史记》、《汉书》中开始,楼兰只活跃了几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了。《周书》是最后一部对楼兰王国作了专门介绍的正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传奇翰墨编委会编著.-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