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

作者:林海村












  公元前1500年,欧亚大陆面临一场更大规模的印欧人迁徙浪潮,史称“雅利安人迁徙”。和以前入侵小亚、讲赫梯语的印欧人不同,他们讲雅利安语,故称“雅利安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500—前1400年相继毁于雅利安人大举入侵,旧大陆的四大古文明当中,只有中国文明幸免于难。
  公元前1450年,雅利安人驾马御车从中亚草原南下,首先控制了本来属于胡瑞安人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随后兼并叙利亚和伊朗山地,定都瓦世疏坎尼(Washshukanni),建立了近东历史上第一个雅利安国家——米坦尼王国。米坦尼王国强盛时一度控制亚述,不仅对埃及产生军事威胁,而且与北方的赫梯王国战事频繁。公元前1450年,埃及法老图特摩斯进军幼发拉底河大获成功,米坦尼王不得不称臣纳贡,才使埃及法老停止军事进攻。雅利安人统治米坦尼的历史长达140年,公元前1360年灭于亚述。
  米坦尼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公元前1380年赫梯和米坦尼两国订立的协约,今称“米坦尼协约”(Mitanni Treaties)。这份协约的最后罗列了一系列胡瑞安宗教的神名,接着记录了一组雅利安神,计有mi-it-ra(光明之神)、in-da-ra(雷神)、a-ru-na(水神兼司法神)和na-sa-at-ti-ya(双马神)。米坦尼雅利安神的发现对研究印欧人原始宗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和古代印度、波斯宗教文献记录的诸神直接进行语言学比较,而且有助于探索吐火罗人的宗教渊源。
  我们在《吐火罗神祇考》一文中,首次论证了吐火罗语的“神”字(五nakte)相当于米坦尼雅利安语的“双马神”(na-sa-at-ti-ya)以及印度雅利安语“双马神”(nāsatya),并指出吐火罗人崇祀的双马神就是中部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巴里坤草原八墙子岩画以及内蒙古阴山岩画上的双马神图像。〔1〕
  耐人寻味的是,叙利亚青铜时代晚期乌加里特遗址也发现了印欧人早期宗教的双马神。这个遗址曾发现一尊阿舍罗赫(Asherah)女神的象牙雕像,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年,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阿舍罗赫是古老的迦南宗教中的爱情、丰育和战争女神,雷神巴勒的妻子。现代地名“巴勒斯坦”即源于后者。值得注意的是,这尊阿舍罗赫女神像上居然有雅利安宗教的双马神。乌加里特王国与米坦尼王国相邻,所以迦南人与雅利安人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例如,在乌加里克青铜时代晚期遗址发现过米坦尼式滚筒印章,亦称“叙利亚—米坦尼类型滚筒印章”。这尊阿舍罗赫女神与双马神象牙雕像,则为米坦尼雅利安文化如何影响近东文明提供了新的实例。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从里海—黑海北岸分批南下,在伊朗高原相继建立米坦尼、米底、波斯三大雅利安王朝。另一支雅利安人远征印度河流域,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而中亚草原兴起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则是留在故乡的雅利安文化。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近年不断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证明了雅利安人的到来。正由于雅利安人迁徙浪潮,迫使另一批吐火罗人从阿尔泰山、天山南下塔里木盆地,形成“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等绿洲文明。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在尼雅北方遗址采集到安德罗诺沃陶器,有助于证明这一点。
  吐火罗人南下天山之后,不可避免地与羌人直接交锋,不久便发生融合。两者相互融合的一个实例在天山南麓和硕县新塔拉遗址和曲惠遗址相继发现,今称“新塔拉文化”。这个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便于比较,我们把这两个文化的器物群制成一图。
  新塔拉文化遗物亦分两类,一类以筒形杯、带把石杯、玉斧等为代表,与克尔木齐文化一脉相承;另一类以双耳罐、彩陶残片、空首铜斧、粟粒等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天山北路文化。所以新塔拉文化实际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融合的产物。从时间上看,新塔拉文化比克尔木齐文化和天山北路文化晚二三百年,碳14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尤为重要的是,新塔拉遗址上层堆积发现了土坯城墙,或以为是城堡遗迹。土坯在天山北路墓地也有发现,只是用来建造墓室。就目前所知,中亚地区用土坯筑城始于辛塔什塔—彼得罗夫斯卡文化。限于资料,目前尚不清楚新塔拉文化与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是否存在文化交流。无论如何,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至少要从公元前1500年写起。〔2〕
  20世纪80年代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南距民丰绿洲约200公里。地表遍布陶片,新疆石油勘探队用推土机挖出许多文物,包括权杖头、玉石珠、青铜刀和陶器残片等。事后,他们派专车将文物送到乌鲁木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3〕中日联合尼雅考察队根据这条线索于1993年和1996年两次派人实地考察,查明这里有两处遗址,相距两三公里,文化内涵相同,今称“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地表采集到大批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马鞍形石磨盘、弧背青铜小刀、骨珠、料珠等,但是不见铁器。〔4〕
  尼雅北方遗址的陶器也分两类:第一类以筒形陶杯、平底罐为代表,源于克尔木齐文化为代表的吐火罗文化;第二类以双耳罐、腹耳罐、弧背青铜刀为代表,源于天山北路文化为代表的羌文化。发掘者注意到第二类陶器的纹饰和小河—古墓沟文化尖底草篓的纹饰非常相似,其实,与尼雅北方文化最相似的是新塔拉文化。这两个遗址都出筒形杯、平底罐、双耳罐等相同器物,陶器纹饰亦有相似之处,可能属于同一个文化。〔5〕
  综合全文的讨论,我们似乎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分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由于它和阿凡纳羡沃文化有明确的共存关系,时代应在公元前2200—前1900年。该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后来称霸西域的月氏人很可能是留守阿尔泰山的克尔木齐人的后裔;随着中亚草原游牧化,最终发展成吐火罗系统的游牧部落。
  二、南西伯利亚奥库涅夫文化兴起以及西西伯利亚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的扩张,迫使一部分克尔木齐人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
  三、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新一轮迁徙浪潮,迫使另一批克尔木齐人南下塔里木盆地。他们与四坝文化为代表的羌人以及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雅利安人相互融合,最终发展为吐火罗系统农业部落,早期代表性文化有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
  四、匈奴兴起以前,月氏人一度为西域霸主,吐火罗语在这个时期得以推广,成为天山南北的通行用语。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月氏人。
  注释
  〔1〕林梅村:《吐火罗神祇考》,《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收入《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页3—32。
  〔2〕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5期;张平、王博:《和硕县新塔拉和曲惠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2期,页23—25。
  〔3〕于志勇、阿和买提:《民丰县北石油物探发现文物介绍》,《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图版肆。
  〔4〕张铁男、于志勇:《1993年尼雅遗址北方考古调查》,《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1卷,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6年,页73—79;岳峰、于志勇:《北方地区遗址的调查》,《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2卷,东京: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页35—41。
  〔5〕于志勇、阿和买提:《民丰县北石油物探发现文物介绍》,《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图版肆;岳峰、于志勇:《北方地区遗址的调查》,《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2卷,东京: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页39,图9。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