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2.1 奴儿干都司境内交通驿道的设立

作者:陈鹏




  奴儿干都司下属诸卫所向明朝政府缴纳贡赋、朝廷赏赐少数民族丝绸诸物和文报传递、运输任务是很繁重的。为了确保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明朝在元代站赤的基础上建立了驿站。整个东北地区设有一系列交通路线和驿站,其中设于奴儿干都司辖境内的有以下几条丝绸古道。
  2.1.1 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丝绸古道
  著名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作为明朝经营东北的一条主要交通线,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奴儿干都司的建设和发展。该路线是由内地通向东北边疆奴儿干都司辖境的大动脉,也是松花江、黑龙江下游等地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各卫所头目进京朝贡的主要路线。这条路线是沿用辽、金、元以来的古道,始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永乐十年(1412)竣止,沿线共设45个驿站,其中有些驿站是沿袭元代的站赤而改建的。各驿站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便于“使命往来”和“由狗站递送”公文。奴儿干都司各卫所每年所贡海东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海西东水陆城站”所在的交通干线,南接辽东都司北境,北直至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城,沿线驿站,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构成了通往黑龙江下游丝绸之路的完整系统。近代中外学者对这条驿路曾进行研究,如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曹廷杰所著的《东三省舆地图说》、《西伯利东偏记要》,日本人和田清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之研究》、箭内亘的《元明时期之满洲交通》,特别是郭毅生的《元代辽阳省驿道考略》,李健才的《明代东北驿道考略》,王绵厚、李健才的《东北古代交通》等研究,都取得可喜的成果。
  2.1.1.1 “海西东水陆城站”的45个驿站
  “海西东水陆城站”南从底失卜站,即今黑龙江省双城西花园屯大半拉子古城起,沿松花江而下,北到黑龙江下游的满泾站而止。此站《经世大典》记载作“末末吉”站,为元代莫鲁孙站以下15个狗站的终点。满泾站,距奴儿干城约5里,奴儿干都司城址为黑龙江与亨滚河合流处南岸特林附近的古城,满泾站在都司城址的西边,亨滚河口北岸,即今阿穆贡河口北侧原莽阿臣屯。“海西东水陆城站”交通线,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底失卜站到乞列迷城的陆路,有22站;二是从莽吉塔城药乞站至满泾站,有23站,为狗站。目前对“海西东水陆城站”所有的45个驿站地点大部分可以确定其方位。
  2.1.1.1.1 从底失卜站至乞列迷城陆路22站
  第1站,底失卜站(黑龙江省双城市西73里的花园屯大半拉子古城),从明代辽东都司的“丝关”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出发,车运马驮丝绸诸物北上到奴儿干都司辖境内,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交通线。
  第2站,阿木河站,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双城子古城。
  第3站,尚京城海胡站,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白城海沟镇。
  第4站,鲁路吉站,即今黑龙江省宾县西蜚克图附近,也是明代剌鲁卫地。
  第5站,伏答迷城站,即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北,松花江南岸,乌尔河口入松花江附近西岸古城。
  第6站,海留站,即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40里海狸红河口。
  第7站,扎不剌站,即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枷板河畔的枷板站。
  第8站,伯颜迷站,今黑龙江省木兰县以东五站屯,这里同时是明代木兰卫地。
  第9站,能站,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东浓浓河口东岸的浓河镇。
  第10站,哈三城哈思罕站,即今黑龙江省岔林河口的通河县城附近。这里又是明代哈三千户所址。
  第11站,兀剌忽站,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富拉珲河东岸富乡屯。明代兀剌忽卫设于此。
  第12站,克脱亨站,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古洞河口东岸的大古洞村。
  第13站,斡朵里站,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马大屯。这里是明代斡朵里卫址。明政府赐该卫多件纻丝袭衣、金丝袭衣。
  第14站,一半山站,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南舒乐河附近。
  第15站,托温城满赤奚站,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固木纳城。
  第16站,阿陵站,可能在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傲其屯附近。
  第17站,柱邦站,即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推峰屯之拉拉街。
  第18站,弗思木城古佛陵站,即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霍吞古城。
  第19站,奥里迷(奥里米)站,即今黑龙江省绥滨县城西18里奥里木古城。
  第20站,弗踢奚城弗能都鲁站,即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西古城。明代弗提卫设在这里,明廷曾多次赏赐纻丝袭衣、布帛。
  弗能都鲁站是明代前往黑龙江下游的各处商贾中转的地方。此地经常云集商贾,进行大宗贸易。此卫站在人力上也支援了明政府经营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活动,成为通往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
  第21站,考郎古城可木站,即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额图附近的科木古城。这里是明代考郎兀卫地,明廷也曾赏赐该卫头人多件金织纻丝袭衣。
  第22站,乞列迷城乞勒伊站,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西鲁林(今同江市勤得利)古城。
  明代内地丝织品多经由上述22站转运到西鲁林古城。下一步继续北行,冬季经由“狗站”接运,直达奴儿干地区。
  2.1.1.1.2 莽吉塔城药乞站至满泾站23站之狗站
  明代在元代东征元帅府之地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同时,为了便于使命往来,运送贡赋,不仅恢复了元代的站赤,还设立了狗站。“海西东水陆城站”从第23站莽吉塔城药乞站开始到满泾站,冬季为狗站。该站位于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黑瞎子岛上的木克得赫屯。所谓“狗站”,就是从乌苏里江口往东北至亨滚河口之满泾站这一段,驿站沿黑龙江两岸设立,冬季以狗拉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代替车载船运,“冬月乘爬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驾拽,疾如马”。〔1〕这一段路程直到清代,黑龙江下游的赫哲、费雅喀人还是“畜养惟狗”,使用狗爬犁和木马(今称之滑雪板)作为交通工具,运载丝织品等直抵黑龙江下游奴儿干等地。
  第24站,奴合温站,即狗站第2站,在今俄罗斯境内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
  第25站,乞里吉站,即狗站第3站,在今俄罗斯境内库尔河口南岸原乞林屯。
  第26站,哈剌丁站,即狗站第4站,在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左侧库尔河下游活隆屯。
  第27站,伐兴站,即狗站第5站,今地位置不详。
  第28站,古伐替站,即狗站第6站,在今俄罗斯境内,距哈巴罗夫斯克(伯力)200里的黑龙江下游右侧南岸古发潭屯。
  第29站,野马儿站,即狗站第7站,在今俄罗斯境内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东北的伊斯克里附近野马儿屯。
  第30站,哈几分站,即狗站第8站,元代称哈里宾站,在黑龙江下游右侧今俄罗斯境内阿纽伊河口北岸。明朝在这里设置哈儿分卫,并曾向该卫头人赐多件纻丝袭衣。
  第31站,莫鲁孙站,即狗站第9站,可能在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右岸的库契河口附近。是元代“女直水达达路”所辖15个“狗站”的第1站。
  第32站,撒鲁温站,即狗站第10站,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宏格里河口的萨尔布湖畔的萨尔布屯。明代撒儿忽卫设于此。
  第33站,伏答林站,即狗站第11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帕达利湖的帕达勒屯。
  第34站,马勒亨古站,即狗站第12站,在今黑龙江下游左侧俄罗斯境内阿穆尔共青城附近梅勒奇屯。
  第35站,忽林站,即狗站第13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格林河口的忽林屯。明朝永乐七年(1409)在此设立忽石门卫。
  第36站,虎把希站,即狗站第14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格林河口一带,具体位置不详。
  第37站,五速站,即狗站第15站,在今黑龙江下游左侧库穆苏屯,即五如吉屯。
  第38站,哈剌马吉站,即狗站第16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奇吉湖对岸的哈兰屯。奇吉湖附近明朝还设立甫里河卫,卫由河而得名。沿河航行,东为“库叶海峡”,渡海峡,便到了库页岛,绢布等物也随之进入库页岛。因此这条路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延伸,也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第39站,卜勒克站,即狗站第17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库穆苏之下别勒尔屯。
  第40站,播儿宾站,即狗站第18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沙文斯克附近。
  第41站,沼阴站,即狗站第19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卡达湖畔的沙文斯克。
  第42站,弗朵河站,即狗站第20站,在今黑龙江下游左岸俄罗斯境内付答哈河口。明代置弗朵河卫于此。
  第43站,别儿真站,即狗站第21站,位置不详。
  第44站,黑勒里站,即狗站第22站,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特林南赫勒里河口附近。以上狗站各屯名见《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皇舆图》(十三排图)。
  第45站,满泾站,即狗站第23站,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亨滚河口北岸的莽阿臣屯。满泾站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终点站,也是明代药乞站以下23个狗站的终点。〔2〕满泾站虽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终点,但并不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终结,它继续沿江向北延伸至黑龙江口,渡海至库页岛。《永宁寺记》所载:永乐十年(1412),明朝内官(太监、宦官)亦失哈“自海西抵奴儿干”继续航行到黑龙江口,渡海达到“苦兀”(库页岛),向“苦兀诸民,赐男妇以衣服”等物,就是走这条路线的。明政府把绢布、表里(衣料)等物品赏赐给库页岛兀列河卫头人、波罗河卫头人、囊哈儿卫头人,有时候这些头人又把赏赐的物品携带到库页岛南端的白主(果夥)地方,甚至北海道宗谷地方,与北海道虾夷人进行交易。
  总之,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一条主要路段,“海西东水陆城站”是明朝东北地区6条驿站中最长的一条交通线,也是明朝中央和地方联系的纽带。它反映了明朝政府对东北边疆开发、建设和经营管辖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条驿站长达2500公里,由起点向北,中经40余站至满泾站,继续向北延伸至黑龙江口,渡海,又经囊哈儿卫址、兀列河卫址、波罗河卫址,一直把丝绸诸物运至白主、宗谷等地方;或由“海西东水陆城站”第38站的哈剌马吉站,沿甫里河向东延伸库页海峡,渡海至库页岛,与北海道虾夷人进行交易。这样一来中国内地“衣服”(蟒袍诸物)绢布锦缎等物品进入了北海道,成为“虾夷锦”。
  2.1.1.2 奇集湖畔成为内地彩缎等物的集中地
  奇集为满语,意为“海参”。奇集湖在吉林城东北3770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逾山岭20余里,是库页海峡。奇集湖畔之所以成为内地“彩缎诸物”集中地,是因为奴儿干都司第38站的哈剌马吉站,即狗站第16站设在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奇吉湖对岸的哈兰屯。明朝政府先后在奇集湖附近设置了4个卫,即钦真河卫、克默而河卫、扎岭卫、甫里河卫。这里水陆纵横,交通便利,夏日乘船,冬季乘狗爬犁,运集到此处的中原“彩缎诸物”,大都赏赐给各卫所酋长及各部族头人。
  钦真河卫就设在奇集湖畔,据文献记载,永乐年间明王朝曾3次赏赐该卫丝织品。直到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王朝还赏赐给该卫指挥哈答牙衣服、彩缎等物。明廷对这些赏赐品管理并不十分严格,卫所酋长们可以拿出这些物品进行交换,而且土著民族间也可以进行自由交易。
  克默而河卫在设置同时,明政府就赏赐该卫钞币、袭衣。江南的丝织品,远运北疆,数量之多惊人。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明政府赐给该卫指挥喃哈钞币等物,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满文老档》还有明朝向该卫赏赐“纻丝”等丝织品的记载,这时距该卫设置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这也说明中原“纻丝”等物品远达东北鞑靼海峡也有200余年的历史了。
  扎岭卫建立后,明代丝绸织物也不断被赏赐给该卫头人,促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
  奇集湖一带“甫里河出珍珠”,甫里河卫以珍珠向明王朝朝贡,得到赏赐“纻丝袭衣”等物。
  库页岛居民和日本北海道虾夷人,至奇集湖附近4个卫,进行交易,一般不是经由黑龙江口而入,而是由克默而湾(今俄罗斯称迭卡斯特里湾)登岸,沿甫里河至奇集湖,到达黑龙江,过扎岭卫,经五速站,直抵德楞赏乌林木城。色彩斑斓、质地轻柔的江南丝绸等物品,经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万里旅程,运至黑龙江下游奇集湖畔,克默而河流域鞑靼海峡,在少数民族间进行交易。
  2.1.1.3 内地纻丝、绢帛、袭衣等云集奴儿干地区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促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奴儿干地区地势险要,北控黑龙江江口,南连海西,接辽东都司辖境,是黑龙江下游枢纽之地。明朝政府对奴儿干地区十分重视,各级官员及少数民族头人不仅领有较高的俸禄,而且还经常得到纻丝、钞币、布帛等优厚的赏赐品。仅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就赏赐奴儿干都司诸卫所酋长彩币、纻丝、袭衣达8次之多。这不仅在《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永宁寺碑上也镌刻着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往来的史实。可见,随着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运行,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赐以衣服,赏以布钞”,永乐十年(1412)又赏给“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这就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明朝政府已经把内地出产的“衣服”等物品,远运到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甚至“海外苦夷”即库页岛诸部族,并刻碑记录。明仁宗洪熙朝虽然存在不到一年,也赏赐奴儿干都司诸多彩币、衣料、鞋袜等物。
  明宣宗即位,继承了明成祖的戍边政策,对奴儿干及库页岛等地区少数民族继续实行怀柔、羁縻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宣德元年(1426)七月,赐奴儿干都司指挥佥事王肇舟之子王贵“钞、纻丝、绢帛、袭衣”。宣德二年(1427)八月,赐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康旺彩币和衣料。宣德八年(1433)七月,赏赐已故的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佟答剌哈的妻子王氏彩币、绢、布衣及纻丝;同年八月,又赏赐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福“钞、彩币、绢布及纻丝、袭衣”等物。不但《明实录》多有记载明宣宗时期以贡赏制度的形式将内地丝绢、纻丝诸物运抵奴儿干地区,重建永宁寺碑即宣德碑文也镌刻了宣德朝把内地“布物”等物品运至奴儿干地区的史实。
  从永乐初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奴儿干都司设置的200余年期间,驿传车马、扬帆巨舟、狗拉爬犁等将朝廷的赏赐品源源不断地运抵此地。
  2.1.1.4 内地绢布等物远达库页岛地区
  苦兀即库页岛,明代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明王朝在库页岛上设置的卫所有兀列河卫、波罗河卫、囊哈儿卫等。永乐八年(1410)设卫时赐兀列河卫头目早花“袭衣及钞币”。宣德六年(1431)八月,赐兀列河卫指挥佥事阿里哥“彩币”和“绢布”。正统元年(1436)八月,赐兀列河卫“彩币等物”。正统二年(1437)二月,又赐兀列河卫“彩帛等物”。正统四年(1439)八月,赐兀列河卫指挥尚秃哈“彩币等物”。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赐兀列河卫头目亦失加“彩币等物”。成化三年(1467)十一月,还赐给兀列河卫指挥音八等“衣服、彩缎等物”。
  明王朝对波罗河卫也是以赏赐的形式把丝织品运往库页岛,如宣德三年(1428)八月赐波罗河卫指挥佥事阿同哥“纻丝”和“袭衣”。九月,又赐波罗河卫“钞、彩币”和衣料。正统元年(1436)十一月,赏赐波罗河卫“彩币等物”。同时,明政府也赏赐设于库页岛北部郎格里地方囊哈儿卫“纻丝、袭衣”等物品。
  关于明王朝赏赐库页岛居民物品,《永宁寺记》碑文也有所记载,永乐十年(1412)命内官亦失哈到奴儿干和库页岛,赐其男妇以衣服和器用。
  有明一代,明政府在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地区)设置了大批卫所,卫所头人向明廷进贡,必得赏赐,而且所赏一般多于所贡。贡赏活动使内地绢帛、纻丝、袭衣,通过东北亚丝绸之路远达东北亚地区包括库页岛等地各卫所头人所在之处。库页岛诸卫所头人,在库页岛南端白主、宗谷等地,与北海道虾夷人进行“金丝袭衣”、“织绢”等丝绸制品的物物交换。虾夷人得到中国内地的袍服等丝绸制品,又将之带入北海道,成为“虾夷锦”,并传入日本内地。〔3〕
  2.1.2 明代“海西西陆路”草原古丝道
  明代,以海西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城站,主要有东西两条。除了上述“海西东陆路城站”外,还有一条“海西西陆路”。因为这条路线运输丝绸诸物多经由草原牧区,所以称为“海西西陆路”草原丝绸之路。
  这条路是以肇州为起点出发,西行经过洮儿河、台州等站,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直到终点站兀良河站。这是明初通往兀良哈三卫(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的路线。这条路线的驿站有肇州—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台州—尚山—札里麻—寒寒寨—哈塔山—兀良河。
  2.1.2.1 福余卫地丝绸之路
  福余卫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就建立在今齐齐哈尔附近,是历史上通称“兀良哈三卫”之一。明正统年间以后始编入奴儿干都司属下,福余卫是游牧部落组成的卫所,因游牧部落流动性较大,居无定所,所以该卫形成一条游动的草原丝绸之路。“海西西陆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使沿途牧民经常获得内地的丝、纱、罗、绢、帛等物品,这是福余卫牧人执行贡赏制度的结果。江南内地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转运至福余卫牧民手中。明仁宗洪熙朝不到一年,也还有衣料等物远达福余卫地。
  宣德年间,通往福余卫地的草原丝绸之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宣德元年(1426)二月,福余卫忽剌赤等94人进京贡马,得到朝廷赏赐的大批衣料。三月,福余卫牧人阿帖木儿,受到朝廷赏赐又将内地大批衣料等物带到了福余卫地。宣德二年(1427)四月,阿帖木儿又通过贡赏交易得到了大批内地彩币和衣料;十一月,俺失塔木儿也由内地得到大批衣料、纻丝和绢。宣德三年(1428)正月,福余卫牧人将内地的绢、彩币、衣料、纻丝、衣服等运到福余卫地;五月,福余卫牧人又由于贡赏制度得到一批华美的丝织品并将之带到福余卫地。宣德五年(1430)正月,福余卫牧人火赤歹、木当加等从内地获得一批衣料和绢布;六月,卫指挥咬纳来朝贡马,得到赏赐“金织袭衣”。宣德六年(1431)六月,牧民土木得儿等将由于贡赏制度而获得的衣料等物带到福余卫地;八月,咬纳从内地又获得一批衣料带到福余卫地。宣德七年(1432)正月,阿失答木儿等由于进贡得到内地一大批丝绸制品,如纻丝、纱、罗、绢、布等,经过丝绸之路携带到福余卫。宣德八年(1433)七月,福余卫地把孙等由内地获得一批丝、纱、罗、绢、帛等物,运往福余卫地。
  正统朝,福余卫牧人由于贡赏制度不断从内地得到大批丝织品等赏赐物。正统二年(1437)六月,也儿马丹等7人将由内地得到的一批丝织品运至福余卫。正统三年(1438)六月,卜儿台获得内地彩缎诸物。正统八年(1443)十月,古纳台因贡赏制度由内地运带大批彩缎、衣服、靴袜诸物到卫地。据《明英宗实录》记载,福余卫牧民进贡达23次之多,获得大批内地丝绸制品,这些丝绸制品都经过草原丝绸之路运到了福余卫地,极大丰富了草原牧民的生活。
  景泰年间,草原丝绸之路仍然很活跃。景泰三年(1452)八月,福余卫头人脱火欢进关朝贡,由内地运带衣料、绢诸物到关外;九月,福余卫又进关朝贡,由关内获得一批衣物并带回草原卫地。由于“土木之变”及景泰末年“英宗复位”,东北亚丝绸之路受到一定影响,后英宗即位改元天顺,天顺元年(1457)三月,福余卫头人纳哈出等进京,返回时带回衣料等物。可见天顺朝仍有丝织品由内地运抵福余卫地。成化元年(1465),福余卫指挥赤速以进贡貂皮受赏形式得到一大批彩缎诸物。成化五年(1469)正月,福余卫卜伦等人又以貂皮等物进贡获得一大批彩缎等物赏赐。成化七年(1471),福余卫伯都也通过贡赏形式获得内地大批衣服、彩缎等物。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正月,福余卫等卫牧人朝贡貂皮、马匹等物,通过贡赏制度获得内地彩缎运到福余卫草原;同年七月,又有福余卫牧人通过进贡方物,获得彩缎、绢诸物;九月,福余等卫由内地获得彩缎衣服。弘治十年(1497),福余三卫由内地获得彩缎衣服;同年八月,福余卫牧人卜颜秃等进贡获得彩缎衣服等物。这些丝织品均由贡赏制度获得,通过“海西西陆路”草原丝绸之路,千里迢迢运至福余卫。
  2.1.2.2 朵颜卫地丝绸之路
  朵颜卫设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该卫设置后,以时朝贡,有贡必赏,洪武、永乐年间就由内地获得不少丝织品。宣德三年(1428)五月,由内地获得大批衣料、纱、罗、金织袭衣等物。四年(1429)二月,获得衣料、毡帽、纻丝、袭衣等物。七年(1432)十二月,因贡赏由内地获得绢帛等物。八年(1433)二月,由内地获得绢布、金织袭衣及绢衣等物。正统元年(1436)八月,纽林等人由内地得到纻丝、彩绢、绢布等物。正统五年(1440)五月,由关内运来大批丝织品。十一年(1446)十一月,朵颜卫由内地获得衣料、纱、绢等带往关外。十二年(1447)闰四月,获得大批纻丝袭衣、彩币、衣料、绢布等物。景泰、成化年间也有大批内地绢布、衣服、彩缎等物,通过“海西西陆路”草原丝绸之路远达塞北朵颜卫,使朵颜卫牧人获得不少内地丝织品。
  2.1.2.3 泰宁卫地丝绸之路
  泰宁卫与福余、朵颜卫同设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从洪武、永乐朝开始,绢布等物就一直不断地由内地运往该卫。宣德六年(1431) 八月,泰宁卫牧人安忽因贡赏制度由内地获得绢布等物;同年十二月,又获得大批衣料等物。宣德七年(1432)十二月,猛可帖木儿、逞吉儿等人由内地获得彩币和绢帛等物。宣德八年(1433)二月,可赤哈等人获得彩币、绢布及金织袭衣;同年五月扳不来等人由内地获得彩币、绢布;同年十一月火脱赤等人获得彩币、绢布。正统三年(1438)三月,火脱赤进关将内地绢布转带至泰宁卫地。正统七年(1442)五月,脱脱伯等进关,将内地纻丝袭衣、彩缎、衣料诸物运至该卫。景泰三年(1452)六月,泰宁卫头人进关,将金织袭衣、彩缎、绢布等物运至卫地。天顺三年(1459)七月,伯咬哈进关,将内地彩币、衣料、纻丝、袭衣等物转至关外。
  成化元年(1465)五月、十二月,三年(1467)十二月,五年(1469)十二月,七年(1471)十一月,八年(1472)正月,十年(1474)十二月,十二年(1476)八月,泰宁卫牧人均进关获得大批彩缎、衣服等物,这些丝织品由内地通过“海西西陆路”等草原丝绸之路转运至泰宁卫地。〔4〕
  明代内地与兀良哈三卫通过“市易”以及朝廷“宣赐”东北诸卫所的丝织品很多,甚至这些物品贮藏量过大,很长时间用不完,以致腐烂损坏。可见,内地运往东北的绢布、纻丝袭衣等为数不少。万历年间后,这条草原丝绸之路才逐渐荒寂下去。
  2.1.3 明代“开原北陆路”联结南北交通的丝绸古道
  2.1.3.1 “丝关”开原
  开原是明辽东都司北境重镇,毗连奴儿干都司辖域南境,这里不仅设有马市,还设有丝关。所谓“丝关”,是明政府在当地设关互市,以丝、绢、米、盐等物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貂皮、人参等土特产。“丝关”开原,设有“南关”、“北关”、“西关”,即所谓三关三市,分别与海西、建州、毛怜等女真诸部以及蒙古部落互市。货物入市均经由指定的关口,即“广顺关”、“镇北关”、“新安关”,才能进入开原“丝关”,进行交易。“广顺关”,即为今开原东貂皮屯,当年女真人定期到“丝关”开原进行交易,在貂皮屯住宿、屯放和晾晒貂皮。“镇北关”即今开原东北莲花屯。“新安关”,即西关。“广顺关”、“镇北关”、“新安关”史称三关,进入开原的丝织品等物品,必经由此三关才能入内交易。
  进入开原的货物,要经过检查,要征收货物税,即谓之“抽分”。《明代辽东档案》记载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入“丝关”开原,经镇北关时缎子等物品“抽分”情况:缎子十口,抽银1两;羊皮袄245件,抽银2两4钱5分。物品进入开原,经广顺关,进行丝织品等物品交易也要征税:貂皮2张,抽银4分;貂皮1张,抽银1钱;狍皮11张,抽银5分5厘。经由新安关进入开原也要“抽分”:睡皮7张,抽银7分。《明代辽东档案》记载叶赫部到开原进行贸易的情况,人参695斤、貂皮82张、木耳80斤、榛子1斗、狍皮5张、鹿皮2.5张、珠子6颗、蘑菇750斤、狐皮80张、松子8斗、水獭皮2张、狼皮4张。哈达部一次进入“丝关”开原,进行交易的物品有:绢2轴、貂皮1803张、羊皮153张、狍皮168张、鹿皮8张、狐皮86张、蜡5斤、人参169斤、蘑菇210斤、松子1石5斗、珠子1颗、水獭皮1张、蜂蜜60斤。
  对《明代辽东档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丝关”开原物品交易的盛况:
  其一,进行交易的物品品种多、数量大。除了绢、缎子等丝织品外,还有其他物品。
  其二,少数民族通过贸易活动得到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如丝绢、缎子、衣物、布匹等,当然也包括生产资料如犁铧、铁锅、牛等。这些女真人进入“丝关”开原后,仅万历十一年(1583)七月至九月和十二年(1584)一月至三月,就购买铧子19次4848个、牛18次497头、锅16次454口、袄子(包括羊皮袄)241次631件,交易人参18次3619斤、马18次175匹、貂皮18次47243张、狍皮16次716张、狐皮18次577张、羊皮13次1743张。
  其三,女真人卖出大批人参、珠子、马匹及貂皮等珍贵毛皮,获利丰厚。在镇北关、广顺关的交易中,女真人买进的主要货物是绢、缎子、袄子、铧子等物,按照当时市价,约折银800多两。而卖出的货物中仅人参一项,按以每斤9两银计算,当值银32500两,至于貂皮、狐皮等项及其他物品,又可售银上万两。
  明代东北边疆女真诸部人不仅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大量丝织品,还通过抚赏等形式得到明政府赏赐的丝织品。“抚赏”对象据《明代辽东档案》记载,有“买卖夷人”、“接京回夷人”、“朝京回还夷人”、“新安送进入夷人”、“传事夷人”、“送汉人夷人”,每次抚赏的人数很多,抚赏物品也很丰富。这样一来,女真人通过开原进行贸易得到了一部分丝织品诸物,又通过明政府的“抚赏”形式获得一部分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由他们再向四周输送交易传播。以开原“丝关”为中心的陆路驿站,往东转运有“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纳丹府东北陆路”两条交通线;由开原往西有“开原西陆路”交通线,由开原出发到海西,这条路线经由“开原北陆路”,物品由“开原北陆路”转送至海西,又分东西两路,一路西行至兀良哈三卫的“海西西陆路”,一路沿松花江经黑龙江东北行至奴儿干都司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交通线。
  2.1.3.2 联结南北古丝道的“开原北陆路”
  “开原北陆路”是联结南北丝绸古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南通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北接奴儿干都司治所奴儿干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和通往兀良哈三卫的“海西西陆路”交通线。
  “开原北陆路”沿途驿站共设有9站。这些驿站大多是辽金元以来的州县城站。“开原北陆路”北行第1站是贾道站,在今辽宁省昌图北路树镇四合屯古城。第2站汉州站,今址待考。第3站归仁县站,当在今开原老城镇北80里、昌图县北40里的四面城。第4站为韩州站,今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第5站为信州站,今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古城。第6站为斡木城,位置待考。第7站为龙安站,辽代为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县县城。第8站为海西宾州站,可能为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靠山屯北松花江和伊通河汇流处的广元店古城。第9站即终点站弗颜站,在今扶余县境内。这里距“海西东水陆城站”和“海西西陆路”的交通线始发站底失卜站、肇州站不远,可以衔接上述两条交通线。少数民族由“丝关”开原入关经交易所得的丝织品,经“开原北陆路”转送到“海西东水陆城站”第1站底失卜站继续北行直达奴儿干地区,转送到“海西西陆路”第1站肇州站,继续向西北转运,直达兀良哈三卫,内地的丝织品就可以千里迢迢地远输到奴儿干地区和兀良哈地区。〔5〕
  2.1.3.3 丝路与古城长春地区亦东河等卫及驿站
  亦东河卫、亦迷河卫,设于按出虎水女真之地,亦东河卫在今长春地区的伊通河畔,亦迷河卫与亦东河卫同时设置,位于今流入伊通河的饮马河畔。明政府通过设置二卫,在该地设置职官,加强对卫所的管辖,保证了该地区的稳定和民族融合。
  明王朝为提高运转“丝绸诸物”的效率,在伊通河畔建立驿站,为“开原北陆路”驿站中的一个普通驿站。亦东河卫、驿站的设置,使得明廷赏赐的“丝绸诸物”经由此地运往黑龙江下游包括库页岛地区,此外,还负责传递朝廷“使命往来”和运送黑龙江流域土著进京朝贡物品。〔6〕
  2.1.4 由开原东行通往“朝鲜后门”的“绢布、纻丝”古道
  2.1.4.1 “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丝绸古道
  除了上述交通线外,明代东北少数民族以开原为中心,通过“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这条交通线,把在“丝关”开原交易得到的丝绸制品和明政府“抚赏”获得的丝织品,远运到东疆地区,即建州左卫和朝鲜东北部。
  “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这条路线从开原出发,东行至坊州城,然后再沿辉发河流域的纳丹府城、富尔河流域的费尔忽、古洞河或海兰江流域的弗出,到达南京,然后由南京东渡图们江进入朝鲜的东北部,即“朝鲜后门”。据《辽东志》卷9记载,这条路线上的驿站共有10个。
  第1站,坊州城。今吉林省海龙山城镇。从开原(今开原老城镇)出发东行,第一站便是坊州城。据《盛京总图》记载,由开原到坊州的路线和现在的公路线相同。少数民族由“丝关”开原得到的丝织品,或者东疆地区明代各卫所头人赴京朝贡后得到的赏赐品,回归时都要经过这条路线。
  第2站,奚官站。从奚官在坊州和纳丹府之间的记载来看,奚官可能在今海龙镇古城。古城周长3里,出土过宋代铜钱,为辽、金古城。
  第3站,纳丹府。一个较大而重要的驿站。在今桦甸县苏密城附近。
  第4站,费儿忽。今吉林省敦化富尔河流域的大蒲柴河乡才浪村建设林场古城。古城的西、南、东三面紧临富尔江,有角楼、瓮城而无马面,周长2里半,在城内发现“崇宁元宝”1枚。据调查访问,古城过去出土过许多宋代铜钱,也有明清铜钱。当年这里是内地丝织品运送到东北特别是东疆地区的转运站。
  第5站,弗出。无史料可考,位置不详。从在费儿忽和南京之间的位置来看,可能在今吉林省安图县古洞河畔的万宝古城或海兰江畔的东古城子。
  第6站,南京。即今吉林省延吉市东20里的城子山山城。周长6里,为椭圆形山城,是金末蒲鲜万奴所建立的东夏国都城之一的南京所在地,这已为该城出土的文物和各家考证所证实。〔7〕
  第7站,随州。这条“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的丝绸之路,从南京驿站再往东行,渡图们江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随州驿站。随州亦称愁州,今朝鲜咸境北道钟城之古称,古城在今钟城20鲜里(朝鲜里程折合16华里)处。
  第8站,海洋。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之古称。明代内地丝织品多经此路线运送至朝鲜内地。
  第9站,秃鲁。即秃鲁兀,今朝鲜咸镜南道端川之古称。
  第10站,散三站。“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古丝道的终点站。散三,又记作参散、三撒,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之古称。海洋、秃鲁、散三早年都是女真人居住的地区。
  以上可以看到,“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丝绸古道是明朝通往朝鲜东北的路线,也是建州左卫等卫向明廷的朝贡道。产自中国江南的丝织品,经过“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这条古道,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朝鲜内地。
  2.1.4.2 长白山下内地“绢缎诸物”云集
  《明成祖实录》卷66记载,永乐七年(1409)九月,禾屯吉河(清人称和通吉河)等处女真野人头目粉甫等前来朝贡,明政府遂于其地设禾屯吉卫。禾屯吉卫应设在流入松花江的禾屯吉河畔大古城,即万宝古城。明政府授予该卫“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当地少数民族头人得到官印后,就成为明政府地方官员,有权管理本卫和行使进贡受赏的权力。进京朝贡时,一定要出示本卫印信文书才允许上京。禾屯吉卫进京朝贡的史实,见于《明成祖实录》有2次、《明英宗实录》6次,每次朝贡都得到明朝赏赐绢、缎诸物。禾屯吉卫人把这些色彩斑斓、质地轻柔的丝织品带到了长白山地区。
  2.1.4.3 中国内地“纻丝、罗绢”远达朝鲜境内斡木河畔
  斡木河,也称吾音会,皆女真语汉译。朝鲜称阿木河,永乐十年(1412),明王朝在此设立建州左卫。“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这一条路线终点是散三站,通向“朝鲜后门”,其间路经建州左卫地,是建州左卫的朝贡道。因此建州左卫头人每次朝贡得到的赏赐丝织品,或明朝官员来此招谕带来的丝织品,都要集中到这里。《明宣宗实录》记载,建州左卫头人进京朝贡回归和朝廷派遣官员到该地区安抚,都会带来一批丝织品面料。明代建州左卫地得到这批丝织品,主要同朝鲜进行交易。〔8〕
  2.1.5 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冰川丝绸古道
  2.1.5.1 通往眼春等地的“纳丹府东北陆路”冰川丝绸古道
  眼春,又称作颜春、岩杵、鄢朱、延楚,即今俄罗斯境内波谢特湾北岸的岩杵河镇。通往眼春等地的“纳丹府东北陆路”这条东北亚丝绸之路,由“丝关”开原出发,先是同“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走同一段路程。到了纳丹府(今吉林省桦甸苏密城)后,便分道而向东北行,经那木剌等7站到达终点站毛怜站。
  第1站,那木剌站。那木剌即今那木窝集,在今厄黑木驿东10里,拉筏驿(今拉法站)西80里处。
  第2站,善出站。即今色出窝集,在拉筏驿东100里,俄莫贺索落驿西10里。
  第3站,阿速纳合站。位置不详。
  第4站,潭州站。当在今吉林省敦化附近。
  第5站,古州站。当在今牡丹江西岸。古州始建于辽代,金、元、明沿用。
  第6站,旧开原站。旧开原即东开原,又称巨阳城、开阳城。明初为避帝讳(朱元璋之“元”)改“开元”为“开原”,后来为了区别最初的开元(东夏的开元)和西迁后的开元,就把西迁前的开元称为旧开原、东开原。开元即旧开原在哪里?根据中国及朝鲜文献记载,应在朝鲜东北面,距图们江下游不远的珲春河流域,这里是明初建州卫所在地。明初永乐朝建置建州卫前后,曾多次派遣使者奉敕谕,经朝鲜东北面旧开原、毛怜等地招谕女真各部。而王绵厚、李健才先生在《东北古代交通》一书中认为,旧开原即开元在今绥芬河流域的双城子南面的山城。
  第7站,毛怜站。是“纳丹府东北陆路”的最后一站,初置距建州卫近,在今图们江北的珲春河流域。〔9〕
  “纳丹府东北陆路”冰川丝绸古道是明初通往建州卫、毛怜卫等卫的朝贡受赏丝绸诸物的古道驿站路线,也是明初建州卫、毛怜卫的朝贡道。内地丝织品经过“纳丹府东北陆路”运至建州卫、毛怜卫地以及远达今俄罗斯境南乌苏里斯克地区的明代双城卫、木阳河卫、薛列河卫、牙鲁卫、喜乐温河卫等地区。
  2.1.5.2 “绢布”诸物云集建州地
  “绢布”诸物云集建州地,主要是明朝对建州等卫地实行贡赏制度的结果。建州卫是明政府初期经略东北地区奴儿干都司属下建置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卫。建州卫地处东疆地域,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因此明政府对该卫管理非常重视。建州卫必须以时缴纳贡赋,以时贡赏,才会有大批内地“绢布、纻丝袭衣、毡帽、靴袜”等丝织品千里迢迢被携带到这里。建州卫从永乐朝建卫开始,就得到了不少内地丝织品。明仁宗洪熙朝存在不到一年,先后有2次由女真人沙班、不兰乞等人携带“表里”等衣料到建州卫地。明宣宗宣德朝赏赐的丝织品,远达建州卫地的更多,仅宣德八年(1433)建州卫先后由内地赏赐的绢布、衣料等丝织品运往建州卫地就达5次之多。设置于明永乐三年(1405)十二月的毛怜卫,是建州卫的子卫。毛怜卫卫址在珲春河流域,毛怜卫人也多次进京朝贡,贡貂皮等特产,得到大批彩缎等物的赏赐,带至珲春地区。这种贡赏制度及大量丝织品的运达,促进了东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也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2.1.5.3 远达图们江口东北亚金三角“摩阔崴”的丝织品
  永乐五年(1407),女真野人头目土成哈等向明朝朝贡,明政府遂在其地设置喜乐温河卫,对其地进行管辖。该卫设于东北亚金三角“摩阔崴”之处,“摩阔崴”即今俄罗斯波谢特,在颜杵河海口内,东南距海口约20里,西北距珲春120里。随着喜乐温河卫的建置及其卫头人土成哈等人频繁进京朝贡,大批内地丝织品被带回图们江地区。〔10〕
  2.1.6 开原西陆路
  由开原出发西行,经庆云站至今绕阳河上游,辽宁省阜新县境内的塔营子(金元时期的懿州),这是由开原通往福余卫等西北游牧人地区的路线。沿路驿站有4个:庆云站(今辽宁省康平县东南50里的小塔子村)—熊山站(约当在今康平县的西部)—洪州站(当在今辽宁省彰武县西部一带)—懿州(今辽宁阜新市东北108里的塔营子古城)。
  以上为奴儿干都司境内6条主要的驿路交通线,明朝在其版图内设立的交通驿站,统归兵部管辖,是明朝政府统治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驿站的任务主要是传送文件,转运军民贡赋和赏赐,转运来往的朝贡官员和公差人员,并提供食宿。各站的站丁、车船和狗站的站狗等供需极为频繁,驿站的劳役和畜力,大都由当地各族人民负担。
  明朝在永乐七年至宣德七年的20余年间(1409—1432),曾派亦失哈等率领军队、带着赏赐等物资,不畏艰苦,长途跋涉,沿着“海西东水陆城站”,先后多次前往奴儿干和库页岛等地巡视。东北蒙古、女真各部卫所官员进京朝贡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朝贡者“络绎不绝,动以千计”。通过频繁的朝贡贸易,东北蒙古、女真各地的土特产,如猞猁狲及貂鼠等珍贵毛皮、马、人参、东珠等通过各路驿站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内地;蒙古、女真各卫所头目及少数民族群众获得大量的赏赐品,同时也购得大量的所需日常物品,满载而归;内地汉族的先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铁犁、铁锅、铁铲、瓷器、绢、布、米、盐等,也通过驿站大量地输入到东北蒙古、女真各地。
  总之,明朝在东北各地设立的各路驿站,星罗棋布,宛若游龙,点缀在东北边疆的白山黑水间这般壮美山河之间,不仅加强了明朝对东北边疆的经营管理,使明朝中央和东北边疆、内地汉族人民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促进了东北各族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开发东北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
  〔1〕《辽东志》、《全辽志》均记载莽吉塔城药乞站往下为狗站,而《经世大典》记载元代则是以莫鲁孙站以下15站为狗站。
  〔2〕参见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298页。
  〔3〕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5页。傅朗云主编:《东北亚丝绸之路历史纲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201页。
  〔4〕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67-81页。
  〔5〕参见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287页。
  〔6〕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82-98页。
  〔7〕参见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277-279页。
  〔8〕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11页。
  〔9〕参见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283页。
  〔10〕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23页。
  

路途漫漫丝貂情: 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陈鹏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