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海上丝路史话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路的发展 2 法显的远航实践

作者:杜瑜



  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人,三岁出家度为沙弥,是东晋著名高僧。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多赖西域或印度的译经师来华传授经典:往往残缺失真,不能满足僧徒们需要,法显毅然发愿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求法取经。他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以六十左右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等人,从长安出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去天竺寻求戒律。他在佛教中心——摩竭陀国首都巴连弗邑(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留住了三年,学习梵文梵语,抄写经律。随后他又去了瞻波国,其首都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东部的巴格耳普尔略西不远处;再由此东行,到了多摩梨帝国,其首都故址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西南的坦姆拉克,是古印度东北部的著名海港城市,这里“佛法亦兴”,所以“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义熙五年(409年),法显乘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这里是当时航海枢纽,“诸国商人共市易”的著名中转港。法显在此寻访名山大寺,参拜佛宝神像,这时他已“去汉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身处异乡他国,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真是感人至深!他在这里住了两年,收集了大量经律,于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搭乘一商船,自师子同启程浮海回国。横渡孟加拉湾、暹罗湾,途经今印尼的苏门答腊或爪哇岛,作了短暂停留,等候季风,原打算到广州登岸,因受季风影响,于义熙八年(412年)到达山东半岛南部的牢山(今崂山)登陆;次年(413年)抵达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在海外旅行历时15年之久。
  法显从陆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历经艰险,是我国第一个到达今印度河流域的人。他遍游印度北、西、中、东部,其足迹为“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是第一个循海路而归,途经今斯里兰卡、印尼等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航道的探险者。他回国后用了约五年时间,译出了《摩诃僧祇众律》、《方等般泥洹经》等经典六部,六十三卷,百余万言;同时将其西行求法的经过,以及他所经历的三十多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佛国记》,该书有《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法显传》等不同名称。《佛国记》中不仅记载了法显西去时所经陆上丝路的艰难险阻及在印度各地的情况;而且详细记载了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中转站师子国:“其国本在洲上(即岛上),东西五十由延(由延为当时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约合3公里多),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统属大洲。多出珍宝珠玑。……其国和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所时节。”首次准确地描述了斯里兰卡岛国的岛屿分布、热带气候特点、自然景观和农业习俗等。它还第一次记下了东还时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实况:“海中多有抄贼,遇辄无全。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至天晴巳,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若值伏石,则无活路。”这是公元5世纪海上远航的真实写照,如无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
  法显回国途中曾至耶婆提国,历来解说不一,中外学者或以为今爪哇、或以为今苏门答腊、或以为今加里曼丹。20世纪初,章炳麟首次提出耶婆提国在南美洲;最近又有学者研究认为:“当在墨西哥南部到洛杉矶范围之内”,“而以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的可能性为最大”。这个问题尚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解决(见图3)。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