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1.10渭城朝雨送故人

作者:王蓬




     
  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咸阳离西安很近,在古代也仅一驿的里程,不到50华里。出长安城,到三桥驿,差不多也就到了咸阳。古代山川阻隔,车马不易,一旦分手离别,许多年中就再难见面。所以古人对离别十分重视,在诗词咏叹中占了很大比例,且都情真意切,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堪称千古绝唱。但我以为,写得最好,流传最广的则应首推王维的这首《渭城曲》。首先是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如画景色,早春时节,诗人送友人至咸阳古渡,细雨飘飞,客舍如洗,渭河边的古柳刚发出的嫩芽在细雨中分外嫩绿清新。此时,渭水呜咽,分别在即。诗人在此置酒折柳,为友人送行,这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西出阳关,万二千里,大漠戈壁,举目无亲,所以一定要多饮一杯酒啊!全诗格调清新,内涵沉郁,情谊深厚,全在区区一杯酒中。千百年来,拨动人心的不仅是这杯盛满深情的酒,还勾连着偌大一片西域疆土。
  咸阳,在历史文化积淀上稍逊西安。两千多年前,从秦孝公开始历传惠文、悼武、昭襄、庄襄至秦始皇与胡亥,共七代秦王都以此为都。秦始皇并吞六国之时,每消灭一个国家就在咸阳原上仿造这个国家的宫殿,构成庞大的建筑群落,并把每个国家的特产珍宝装饰陈列,还选用这个国家的美女充当宫女,齐声楚语,燕调吴腔,无一不备。这些宫殿还筑空中楼阁相通,以备秦始皇随时从空中俯瞰他的战利品。史书载:“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骊山。”这些连接六国宫殿的空中阁道,从咸阳可达临潼,延绵百里不绝。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强迁天下12万户富豪于咸阳原上,使这儿成为两千年前全国乃至世界最繁华的都市,这样的繁荣一直持续到唐代。咸阳原上由于历代帝陵密布,也被称为五陵塬,集中居住着豪门富户。李白有诗:“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的确,至今来到咸阳,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仍要算汉冢唐陵。在咸阳渭水以北绵亘200余里深厚的黄土塬上,中国历代皇帝中顶尖级的人物差不多都汇聚在这厚重的黄土之中了。
  二
  西周最有作为,开创过孔子毕生都赞叹仰慕的“成康之治”的几位帝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并称“文武成康”,都葬于咸阳市的周陵原。我曾前往探视,陵均不大,经历岁月风雨,显得荒芜低矮。但也许原本就是如此,上古时期,崇尚简约,尧舜去世皆不树不封。周代刚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社会,人们崇尚自由欢乐,这从周时产生的最富人性和感情的《诗经》中可以读出。也为接下来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打下了基础。无怪孔子一生都怀念周代,嚷嚷着要“克己复礼”。
  西汉十一位皇帝差不多全埋在咸阳。汉代帝王讲究平地起冢,动员千万役工,经年累月修陵。比如,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就开始修陵,他在位54年,陵就修了半个世纪,待安葬他时,陵上植的松树都合抱粗了。秦汉时期,人的观念早已从上古死后不树不封转换为视死如生。每座帝陵都修筑得如同皇宫,加上大大小小的陪葬陵墓,构成一片陵冢世界。
  两千年风雨过去,现存汉陵最有气势也最吸引人的仍首推埋葬着那位生前就以文治武功扬名的汉武帝的茂陵。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冶铁煮盐,兴修水利,抗击匈奴,交好西域,把整个国家治理成实力充盈、幅员辽阔、四方辐射、万国来朝的第一号强盛大国。不仅中国以高度文明和富强闻名于世,华夏民族也结束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杂称,定型出使用延续至今的“汉族”称谓。
  汉武帝的陪葬墓中还有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就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与霍去病,两人都曾多次远征漠北、大破匈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霍去病首次出征时年仅18岁,英勇无畏,血气方刚,正好与汉代标新立异,气吞八荒的时代精神高度一致。他6次进军,皆获全胜,彻底解除了自秦汉以来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之患,使千万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霍去病还曾拒绝武帝赏赐的豪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可惜,这位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天才将军年仅24岁就病逝。其时注定天公垂泪、青山含悲,举国都为他致哀。汉武帝特令陪葬于自己墓旁以示褒奖,还在墓前雕刻了一组展示霍去病丰功伟绩的大型石雕,有虎、有熊、有牛、有马,还有最为著名的“马踏匈奴”。这组石雕风格粗犷,技艺精湛,是举世公认的“国之瑰宝。”
  在咸阳境内,还有著名的唐太宗昭陵和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这是两座中外闻名的帝王陵墓,当然也和墓主的传奇人生紧密相关。唐太宗是皇帝中杰出的代表,一生文治武功,风云际会,马背夺取天下,开创“贞观之治”。陵前不仅有“六骏”国宝,仅是陪陵便多达167座,包括魏征、李靖、程咬金等重臣名将。
  乾陵更是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制完备,充分体现盛唐气象而著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其陪葬陵章怀太子墓与永泰公主墓均已发掘开放,出土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及壁画。
  咸阳原上众多的帝陵陪葬墓绝大多数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陵冢也仅存黄土一堆,被当地群众泛称为咸阳原上的“冢疙瘩”,诚如李白诗句:“西风残照,汉冢陵阙。”
  三
  无水不成道,丝路也基本如此。沿河谷不仅可避开山川之险,马帮驼队也离不开水源。丝绸之路至咸阳,道分南北两线,一支沿泾水经长武、平凉,越六盘山至兰州,此为丝路北线,被誉为“今日丝路”、“欧亚大陆桥”的中国东西大动脉,濒临黄海的连云港至西部边境霍尔果斯口岸的连霍高速公路也基本是沿此线。另一支沿着渭水,经宝鸡、天水至兰州,此为丝路南线。自西汉丝路开通,两路并行,驰驿奔诏,商旅不绝。南北两线穿越的均为周秦故土、京畿之地,除大量古遗址、古陵墓外,值得叙述的还有设在泾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泾阳有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渭河则由西向东从八百里秦川穿过,两河相交,竟有一成语产生:泾渭分明。
  凭此,也该称是块风水宝地,更何况中国最早的《诗经》便在《小雅·六月》中直接描述泾阳:“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之后,周、秦、汉、唐均为三辅名区,京畿重地,风光辉煌,不必细述。
  泾阳委实行许多出众之处,偌大的平原,置身其间,放眼环顾,四野直达地平线。即便上了北塬,也仅是比平川高出数丈的平原,并无山岭纵横。此外,从地图上看,泾阳大致在中国疆土的中心点上。无怪乎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大地原点就选准了泾阳县永乐镇。
  大地原点,是一个国家的地理坐标——经度、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它不但在各项建设和科学技术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象征着国家的尊严。据说,我们以前使用的经度、纬度的起算点与基准点是参照前苏联的大地原点。而今天,我们便可放心地使用自己的大地原点了。
  车至永乐镇,老远便看见耸立在一片墨绿庄稼地中的银灰色塔楼。近了才看清大地原点是以23米高的塔楼为中心,以民族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建筑群落,规模不大,但踏过院落,便有种庄严感油然而生。登塔眺望,四野尽收,圆形楼顶可自动启闭,以利天文测量。原点柱石在地下室,以整块花岗石凿成,重700吨。原点标志则是用红色玛瑙石制成的,直径10厘米的小圆球,玲珑可爱,精美坚固,但也小得让人生疑:“这名山大川,偌大神州的中心原点莫非真在这小不点儿上?”由此再联想,茫茫宇宙与沧海一粟,经天纬地与默默无闻,可就真让人玩味不尽了。
  告别咸阳,就真正进入了关中平原腹地。在暮春不炎不凉的暖风里,在金秋车窗外黄玉米、红辣椒的鲜明色彩中,不止一次,蓦然间,我泪水盈眶,莫名感动,在心底默诵着咸阳文友马林帆的那首《啊!我的关中》:
  关中,我的先秦散文一样精严、大唐诗歌一样辉煌、凤酒一样醇绵、板胡一样粗犷的热土啊!从金箔般颤动的童谣音韵里,我就认识你了!你是郑国渠,李仪祉;你是泾阳的塔、咸阳塬上的“冢疙瘩’;是一角锅盔馍的雪白,一碟野蒜的鲜辣;是花裹肚上爬着的小螃蟹的活泼;是朦胧的月色中,使人站酸双腿的灯影戏。
  啊!我的热土关中……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