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1.18悲歌一曲吐谷浑

作者:王蓬






    
  一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
  进入青海,寻叩丝绸之路,就绕不开一个草原王国吐谷浑。这个草原王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们最早生活于中国东部的白山黑水之间,以游牧狩猎为业,以苍穹大地为家,逐水草而居,随日月而迁徙,其族名被历史学家称为鲜卑。这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据说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有鲜卑血统。而散见于《新唐书》的关于吐谷浑的记载也与唐太宗有关。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创立唐朝并在长安建都,与此同时,吐蕃王子松赞干布率领的部落也征服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是一位目光远大,有政治胸襟的吐蕃首领,他对大唐王朝的文明气象十分仰慕,多次遣使到长安求婚。唐太宗考虑到唐王朝立国未久,需与周边部落政权和睦相处,于是选派王室宗女李雪雁,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谱写了一曲汉藏交好的千年佳话,也踏出了一条由长安到拉萨的和平友谊之路——唐蕃古道。此道之后又延伸至印度与尼泊尔,成为一条贸易繁荣的商道。因此也有专家称之为丝绸之路的南道。
  二
  当年,文成公主一行浩浩荡荡穿越秦陇河湟,登上海拔3500米的日月山。民谚“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眼中再也不见田垄村落,城镇集市,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皆已枯黄空旷凄凉。据记载,文成公主离京时,太宗听取吐蕃迎亲大臣建议,因路程遥远,山川阻隔,需半年时间方能到达逻些(今拉萨),所以在隆冬时节起程,这样途经江河源头时,一是大队人马可踏冰而过;二是避开夏秋因暴雨引发的灾祸。这是完全可能的事情,笔者在多次西行中,不止一次在盛夏遭遇暴风雪。再是听兰州老人讲,上世纪50年代,夏秋黄河涨水,经常漫上黄河铁桥,致使人们无法上班。近年上游龙羊峡、刘家峡建了大型水库,能够调控水量才好一些。那么,古代没水库调节洪水,也无资料证明比今天水小。所以文成公主一行越日月山进入草地时正值冬季草枯,压根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情景,难免心中悲凄。
  不想到达倒淌河时,前一年嫁给吐谷浑国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已和国王率臣民在此扎营盘,备牛羊,欢迎文成公主一行了,这真让文成公主喜出望外,同行官员随从一路风尘,能在西陲塞外受到唐王室公主的欢迎,无不欢欣鼓舞。两位宗室公主互叙衷肠,随从人员也得以放松休整,在青海湖边盘桓多日,恢复体力,继续行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文成公主远嫁途中,虽有姐妹公主的欢喜相逢,却无法预料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国日后悲剧的发生。
  三
  吐谷浑原本是辽东鲜卑族分支,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扎垒营盘,插旗自立,形成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纷乱的时期,这便是史书记载的“五胡十六国”。其时,在辽阳、彰武一带游牧的鲜卑首领幕容廆在内乱中赶走异母兄弟吐谷浑。吐谷浑无奈之下,率部属一路西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游牧民族的长途迁徙,比清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落从俄境伏尔加河流域东归要早千年之久,尽管路程没有土尔扈特部落东归遥远,但时间却惊人地漫长,历经30年之久。最初吐谷浑凭借着马群逐水草而居,一路西行,到达内蒙古阴山脚下时,被河套平原水草丰茂留住了脚步。当时,占据这一带的鲜卑拓跋部落正好发生内乱,无暇他顾,给了他们生存的空间。十余年后,拓跋重新崛起,吐谷浑部不愿臣服和仰人鼻息,于是再次率领部众西行,寻找可以游牧的家园。他们最先落足的地方是河州,也就是今天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州地处青藏高原向关陇平原过渡地段,海拔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其间有洮河贯穿,水草丰茂,宜农宜牧。早年为半农半牧的羌人所占据,但他们居住分散,没有形成强大的部落,不能和已在河套平原休养生息,兵强马壮的吐谷浑人抗衡。于是,给吐谷浑人提供了一块进退从容的立足之地。可惜的是部落头领吐谷浑,带领着他的王国30年游牧之久,终于停止下来的时候,自己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公元317年,吐谷浑与世长辞,享年72岁。又过了10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带领日益强大的部落,经过不断开拓,占领了几乎青海全境和周边地区,于公元329年正式建立起草原王国。为纪念先祖,故以吐谷浑为国号与族名。这个诞生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政权比吐蕃王国立国早300年,鼎盛时期东至陇右、南到阿坝、西至且末、北达武威。由于占据了古羌中道几条商道的交会之处,享有向东通兰州、关中,向西通新疆,向北通河西走廊,向西南通西藏的区位优势,所以吐谷浑控制丝绸之路达几个世纪。他们原本就是善于养马驯马的民族,占据青海草原安定下来之后,又从遥远的波斯引进优良马种,与当地马杂交,优选优育,培育出名马“青海骢”,风骨秀俊,体高腿长,追风逐月,名声远播。吐谷浑人用这种名马与唐王朝换取丝绸,这便是史书记载的“绢马互市”。吐谷浑人得到了当时被西方罗马誉为黄金的丝绸,他们转手倒卖,囤积居奇,与中亚胡商进行中转贸易,把用名马和毛皮换来的唐王朝的丝绸、茶叶、棉布、瓷器转销西域各国,又把中亚的金银制品、玻璃器皿、香料之类销往中原,进出之间,获利丰厚,使吐谷浑产生了许多富豪富商,拉大了国内贫富差距。近年来,在青海境内出土的吐谷浑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丝绸残片和西亚金银器皿,其豪华程度比之中原王公贵族的豪陵葬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奢侈腐化之风,埋下了亡国的祸根。吐谷浑国曾与中原王朝多次联姻,弘化公主出嫁的诺曷钵是吐谷浑第22代国王。但这时,吐谷浑因滥征民力、修筑豪陵而民怨四起,由盛转衰。王公大臣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知危机已在眼前,后来崛起的吐蕃成为潜在的强大对手。就在两位公主高原相遇,相聚相送,依依话别的二十多年后,吐谷浑内外交困,各种矛盾爆发。公元664年大臣素和贵潜逃,向吐蕃提供了吐谷浑衰败的真相。此时,松赞干布已去世,执掌大权的禄东赞率大军乘虚而入,一举灭亡了吐谷浑。弘化公主与丈夫匆忙带着余部逃亡,被唐高宗安置在河西凉州一带。这期间,唐王朝曾想帮助吐谷浑复国。公元670年,日益壮大的吐蕃在赶走吐谷浑,独占青藏高原后,又进犯唐王朝控制的西域。唐派大将薛仁贵统率十万兵马征讨吐蕃,行至大非川,遭遇禄东赞之子论钦陵率领的数十万吐蕃兵袭击,全军覆没。对这次失败,史家多有评论。唐军因贞观九年大将侯君集曾在大非川大败吐谷浑,逼降其纳贡称臣,故轻敌;孤军深入,粮草不济,主将用兵不当等等。若是再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分析,还可总结出在高海拔地区作战,将士体力不支导致战斗力下降等。而刚刚兴起的吐蕃王朝,兵强马壮,适应高海拔的气候环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施计偷袭了唐军粮草,焉能不胜?总之,强大的唐王朝也没能帮助吐谷浑复国。弘化公主和丈夫及吐谷浑余部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他们生活了三个多世纪的家园。近年,武威(古凉州)修葺了弘化公主的陵墓,并为她和丈夫塑了雕像。但吐谷浑王国还是在青藏高原留下了一曲教训沉痛的悲歌。
  吐谷浑人并没有完全逃离,有资料表明,今天生活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县的土族,便是吐谷浑人的后裔。据《秦边纪略》中记载,吸取当年亡国的教训,存留下来的吐谷浑人选择地形险要、退守从容的地方聚集生存,所谓“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凝聚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祖国大家庭并未轻慢他们,历代王朝对他们皆“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尊重他们的人格与风俗,授予他们的首领以官职,让其充分自治、自由的发展。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土族信仰藏传佛教,沿袭土司制度,在河谷种植庄稼,以农为主,兼营畜牧。所居庭院与青海其他民族大致相同,土木结构的平顶房舍,院落则立有经杆,所穿服饰很有特色,用红、黄、蓝、绿、紫五色组合而成。据说,红象征太阳,黄为五谷,蓝是河流,绿为山林,紫是大地,反映了土族群众对大自然的崇拜。事实是土族非常注意保护环境,从不滥砍滥伐,不猎杀母兽,不浪费粮食……正是这样团结互助、自尊自爱,土族多年来保持着与其他民族和平相处,十分兴旺。目前,青海有互助土族自治县,其青稞酒十分驰名,我每去必购。另有民和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的婚俗、圈圈席、贺寿经、鸡蛋会、梆梆会等风俗,都极有民族特色,每年都能吸引各族群众和摄影家前去观赏采风呢。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