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扶风古迹扬中外

作者:赵丽洁,陈淮







  陕西扶风县有两大古迹享誉中外,一是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法门寺,一是周原遗址——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通向中华远古文明的路径。
  历经劫难的法门古寺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塔下因埋葬着珍贵的佛指舍利而名扬四海,香火极盛。
  唐代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曾7次开塔迎请佛骨;五代,两宋时期,法门寺佛事萧条,修葺很少;明朝隆庆年间,关中大地震致法门寺塔坍塌,此后民间陆续修复了30年,重建了13级宝塔;清代的修整中该寺建起了几座大殿;1966年,百余名红卫兵试图拆毁殿宇,寺僧良卿法师毅然自焚以示抗议,红卫兵被震撼而退,稀世奇珍法门寺地宫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1981年8月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在连绵细雨中轰然倒塌。1985年,考古人员在清理宝塔地基时,发现了唐代塔下地宫。
  重见天日的法门寺地宫
  封闭千年的地宫石门被打开,一度被人遗忘的地下宝库冲破千年迷雾,大放异彩。地宫长21.4米,面积31.48平方米,包括踏步漫天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等六部分。
  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1枚灵骨,3枚影骨)以及一大批唐代稀世珍宝——金银器121件,玻璃器17件,秘色瓷器16件,石质器12件,铁制器16件,漆木及杂器19件,珠宝玉石等约4000件,还有大批纺织物品。其中唐代宫廷藏品——金丝袈裟、七重宝盒、武则天绣裙,以及长1.96米的金银花四面12环锡杖,做工精巧,价值连城,堪称稀世珍宝。
  为了就地保护这些稀世珍宝,重修后的法门寺开辟为博物馆。寺院仍然保持着宝塔在前、大殿在后的唐代格局,雄伟的珍宝阁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铜佛殿与大雄宝殿以回廊相联接,外观造型别致,气势壮观。
  出乎我意料的是,法门寺的风景比我想象中的要美很多,寺庙在青松翠柏环绕中与周边的景物融合成了一幅水墨画卷,既宁静又生动。古塔映青松,花香满庭院,耀眼的珍宝和神秘的地宫,使法门寺成了西安最美最神奇的寺院。我从法门寺原景的沙盘模型中看到,古时法门寺的规模比现在的还要大很多,可见盛唐时法门寺曾是何等壮观的一座庙宇呀!
  开启先祖秘密的钥匙
  周原是周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人灭商之前的聚居地。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破坏方废弃不用。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南北宽约20公里。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人员多次在此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珍贵遗物,主要包括:西周宫殿基址、窖藏和墓葬中的青铜器物和刻辞卜骨等。
  周原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凤雏的建筑基址坐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是一座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以门道、前堂、后堂为中轴,东西厢房各有8间,并以回廊相连接。前堂是主体建筑,房基的四周有陶水管道,颇具大型建筑的规模。
  召陈建筑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风县召陈村发现的,共有基址15处。周原的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和一些半瓦当。瓦和瓦当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饰绳纹,部分带瓦钉,用之于固定;筒瓦饰三角纹或雷纹;瓦当均为半圆形,其中有部分回纹。这批瓦和瓦当,是当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考古人员还在此发掘出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文物,主要有窖藏和墓葬中的青铜器和刻辞卜骨等。
  青铜器与甲骨见证周文明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时,还发掘了两个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时期的甲骨。
  这些甲骨共计1.7万片,种类包括卜甲和卜骨,其中292片刻字。后来在扶风县齐家村发现了刻字大龟版1块,牛肩胛骨5片。这样,周原遗址总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1009个,有不同的单字360多个,每片少则一字,多则30余字,内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田猎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他内容共十大类。时间大都为武王灭商前后。周代甲骨卜辞字体较小,笔画纤细,雕刻技术娴熟。它的发现对于确定周原的性质和研究周人历史至关重要。它与殷墟卜辞一样,都是研究历史和古代文字的珍贵资料。
  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数量之多,历史之长,世所罕见。远在西汉、唐、宋的时候,就在此处屡有重大的发现;清代道光帝年间,先后出土了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海内外著名的铜器。20世纪以来,又发现了铜器窖藏30多个,出土了铜器1000余件,如1960年在扶风齐家发现铜器39件等;1975年董家村一个窖藏出土了铜器37件,其中的卫鼎、卫盉等器物的铭文中,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有关的内容,说明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封建制度的萌芽。1976年在扶风庄白出土铜器103件,有铭文的74件,主要是以史墙盘为代表的微史家族的铜器。
  地理知识百科
  佛教圣品舍利子
  舍利子印度语称作设利罗,也叫驮都,译成中文叫灵骨、遗身。是亡者的肉身经过火化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的形状颜色各异: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如同钻石一般。舍利子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无需火葬,而全身不腐,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
  地理知识百科
  青铜器
  青铜器,是华夏先祖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浑厚凝重,形式多样,铭文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虽然我国青铜器出现时间并不很早,但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在世界上是无可伦比的。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