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稼穑殷盛在和田

作者:赵丽洁,陈淮








  和田古称于阗,南枕昆仑,北卧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自古就以“稼穑殷盛,花果繁茂”著称,是闻名于世的“丝乡”、“玉乡”,还是瓜果之乡,歌舞之乡。市郊占地半亩的“百年无花果王”和“五百年核桃树王”,所见者无不惊叹不已。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的“于阗乐”便令闻者如醉如痴。
  艾得丽斯绸
  维族姑娘爱穿艾得丽斯绸制作的艳丽飘逸的彩条连衣裙。传统的艾得丽斯的花纹或红绿争艳,或黑白相映,十分醒目。维吾尔族人充满爱意地称这种大色块对比的丝绸为“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布谷鸟翅膀花。
  早在公元4世纪,于阗的丝绸桑麻就已名传海外,传说是由汉族公主从家乡带来的蚕种造就的。“艾得丽斯”,即扎染绸之意,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民族丝绢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制作时按图案设计要求,先扎结经纱,再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边缘因受染液的渗润,形成由浅入深的色晕,形状既像树枝,又似水波的花纹。维吾尔族的艾得丽斯绸因产地不同而分成两种风格。一种是和田、洛浦的艾得丽斯绸,以黑白两色为主要色调,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翠绿、橘红等色点缀其间,色彩简洁明快,每件衣料的图案很少雷同。另一种是喀什、莎车的艾得丽斯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而著称。鲜艳的颜色搭配成一条条平行排列、错落有致的花纹图案。由于色彩对比强烈,传达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现代化的纺织技术已使艾得丽斯绸增添了许多新颖的款式,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土法织的“艾得丽斯”了,因为它价格昂贵,且不如化纤织品那么华丽挺括而且结实,但手工“艾得丽斯”绸在国外极受欢迎。
  和田玉
  和田是与喀什齐名的南疆重镇,以著名的羊脂玉享誉海内外,有“玉都”的美称。
  早在商代,和田玉就已经从新疆走进了商殷王都。《天工开物》中说:“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历史上,很多著名玉雕原料都是和田玉,比如周朝礼器,秦王玉玺,汉金缕玉衣,唐玉莲花,宋玉观音……现存于北京故宫乐寿堂的“大禹治水图”也是和田玉,重达5330公斤,是我国最大的玉件。乾隆皇帝在玉雕山景背面题诗:“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和田玉自古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河里的玉称“籽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叫山料,产量较高,质量不如籽玉。和田以羊脂玉最为名贵,真正意义上的羊脂玉是指产于和田地区绿玉河河床的上品白籽料,但目前上品籽种基本绝产了。
  市场上所谓的“羊脂料”大多为昆仑山上随积雪融化后冲刷下来的籽料。由于行前向懂行的朋友请教过,听朋友说,通常珠宝的产地都不是主消费地,所以很难在产地买到好货,因为好货多被大商家收走了;且产地一般不是加工地,所以在产地能买到好料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不存买玉的“非分之想”了。不过这里的玉扎巴倒是很热闹,卖玉、攻玉、倒玉,干什么的都有,在河滩里捡玉的人也很多。
  和田的主商业区在团结大街,大街的正中是行人川流不息的团结广场。和田的大巴扎也是一定要去的,这里的市场比喀什要简易得多,不过名气并不比喀什的小,价格也比喀什的便宜,哈哈,也算是个下手的好地方了。“和田人”是团结大街有名的吃维餐的好地方,可惜那里的维族服务员不大懂汉语。
  古尔邦节
  回历十二月十日,即开斋节后的第70天,是穆斯林民众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节日期间,每家都要宰一只羊,或数家合宰一头牛或骆驼向真主安拉献祭。
  节前主妇们就开始打扫房屋,洗净衣物,家家户户桌上都摆满了烤馕、叠成金灿灿的宝塔状的炸馓子、糕点、糖果、手抓肉和葡萄瓜果,招待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我们每到一家,主人都要请我们品尝各色食品,如果太客气会使主人生气,以至于这一天“吃”反倒成了负担。
  阿訇受穆斯林的尊敬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现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由于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
  古尔邦节一般要连过三天。过节当天早上,天还没大亮,穆斯林们早已沐浴完毕,成群结队地来到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仪礼开始时,偌大的寺庙中只有大阿訇诵念《古兰经》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穆斯林们屈膝跪下,匍身向地,虔诚地向安拉祈祷。半小时后,各项仪式结束,一队鼓乐手在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唢呐,敲起了阿格拉鼓,欢快热烈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又带到了每个家庭。寺里敲“纳格拉”(维吾尔族打击乐器),举行歌舞活动。节日期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盛装的穆斯林们访亲问友,互致祝福与问候,即使平时有积怨的人,也要互相问候,前嫌尽释。有的人家游坟扫墓,诵经祈祷;有的还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有的如牧区的哈萨克族则进行叼羊、赛马、摔跤、姑娘追等活动。家家要念经,宰牛羊,所宰牲畜必须头角端正、体窍完整、健壮,没有任何缺陷,且不能为太小的幼畜。宰牲时其主人必须在场,并由阿訇念“清真言”。肉煮熟后,分成三份,一份留给自己吃,一份馈赠待客,一份济贫施舍。如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施舍”功能已经改为对来家里拜访的客人热情款待了。
  地理知识百科
  “达瓦孜”
  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达瓦孜”几经兴衰,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我国维吾尔族“达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作过表演,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地理知识百科
  阿訇(Akhond)
  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还将“阿訇”作为“先生”的尊称,或用作复合人名。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