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白求恩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位伟大的加拿大人来到延安
马 海 德

  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在他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缅怀先烈,追忆往事,历历在目;一切是如此亲切而使人激动、感奋。
  1938年3月下旬,我和一些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同志一起欢迎了白求恩大夫和他率领的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我们聚集在肤施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县城,即今日的延安,它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也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古老的南门附近。悬挂在路上的旗帜和标语写着欢迎“伟大的反法西斯国际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外科医生和中国人民的加拿大朋友”等字样。伫立在路边的人群手持写着热情洋溢的欢迎词的旗子。场面确实是动人的,但我当时却也没有意识到这竟是一个具有如此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早春的延安,阳光明丽。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打了将近一年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在全线溃退;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已经插入敌占区,忙于组织和动员人民进行持久抗战。
  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到达延安,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欢迎人群和接待委员会陪送他到位于延安城中心的住所。八路军军需部把当时最好的院落腾出来作为医疗队的住所。(当时很少外宾来,所以延安没有宾馆。)后来,随着战事进展,国外许多医务工作者步白求恩的后尘来到延安。他们来自奥地利、加拿大、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马来亚、菲律宾、苏联和美国,有医生,有护士。对他们来说,白求恩是先驱者。
  这时,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世界各地的援助源源地来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严阵以待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同志们的热忱和关怀,使白求恩、布朗大夫和他的手术室护士琼·尤恩有宾至如归之感。当主人请白求恩在长途跋涉之后稍作休息时,他坦率地辞谢了,说:“我是来和你们英勇的军队并肩作战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以后,我才能休息。”“时间宝贵,我们必须赶紧……”为了使他的医疗队立即开始工作,白求恩决定直接奔赴前线。在来延安的途中,他没有取道国民党的地区,而是匆匆直奔陕西风陵渡过黄河。结果,日本人的轰炸机袭击了他的车队和周围地区,炸毁了他的骡车,炸伤了一些群众。他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了伤员,第一次尝到了在中国进行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滋味。
  他来延安的当晚,我们拥坐在他屋子里的土炕上,一面啜茶,一面听他谈沿途的经历。欢迎词和用小米及战时简单的小吃来飨客的“盛宴”结束后,只剩下了他和我两人。我们谈开了,他的思潮涌发,势不可挡。他谈到了身历空袭的经过,拿出几张他拍摄的令人发指的照片给我看,愤愤地指责法西斯敌军的兽行——就象在西班牙一样。他从空袭这件事汲取教训,表示今后要计划得好些,要更讲究纪律。他已经认识到严格的集体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他还列举了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介绍了他创办的输血站,探讨在中国的后方是否也能这样办。他迫切希望去前线,问起各战区的情况,急救站的组织,与后方医院之间的距离,战地使用的器械及其来源等等。他还问到我们是怎样培训医务人员和医生的。
  白求恩对战时医疗工作有广泛的经验。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我们谈到了整个八路军医疗工作概况;他能够理解到,这里的情况大不相同。从我向他介绍游击战争如何需要迅速和机动性,如何需要利用和依靠农民来运送伤员和把农家作为医院,以及如何利用当地群众来协助护理工作等等,他对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带他参观了设在窑洞里的后方医院和辟为病室的农家。他看到了既无自来水又无电力照明的近于原始的工作条件和设备。我们还陪他参观了因陋就简的军医学校,学员们只能使用油印或手抄的教材,自制简单的实验仪器。
  白求恩在著名的延安宝塔下的窑洞医院里施行了来华后的第一次手术。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非常干练称职的外科医生。他做的手术利落干脆,他对病人关心体贴。
  在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他的政治觉悟逐渐成热。他激昂地谈到世人还普遍地没有觉察到的东京——罗马——柏林轴心的危险性。他说,人们对于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以及组成全世界的统一战线来对付法西斯分子新的冲击的迫切性,还认识不清。他详细地追述了在西班牙。美国和加拿大的切身体会。人民在奋起全力消灭法西斯主义以前,还会历受更多的惨痛教训。他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线。他很快就注意到:尽管装备简陋,供应不良,但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率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由经受过战斗磨练的长征战士们组成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反击战中歼灭了一个精锐的日本师团,取得了首次重大胜利。在另一次战斗中,他们袭击了敌人的机场,击毁了二十多架飞机。这些早期的战绩,使人民,特别是延安的人民,对最后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白求恩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也很快掌握了。他开始参加实际工作后,日益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进行的方式,以及为它服务的医疗工作应该采取的组织形式。他后来发现,八路军吸取了当年红军的经验,在除了从敌人手里缴获以外既无供应又无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战斗;应该适应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需要而进行流动医疗工作。
  毛泽东主席在白求恩出发去前线之前和他作了一次热情的长谈,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性的。毛主席概括地指出了白求恩大夫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和情况,阐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纲领和计划,并且强调了斗争的持久性。他请白求恩介绍他在西班牙的阅历和医疗工作的经验,并且征询他对前线工作的想法。毛主席同意了白求恩率领医疗队立即去前线的请求,并指示一些八路军医务人员随行。毛主席对白求恩备加鼓励,请他将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告诉他。毛主席还希望白求恩对前线的医疗情况多提意见。随后白求恩果然从前线寄回了一篇篇内容充实生动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报告。
  一个月后某日下午,白求恩率领经过扩充的医疗队在热烈的欢送中出发了。八路军后方医院的一些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随队开赴前线。遗憾的是我没有获准随行;我不久以前才从前线回来。
  在晋察冀解放区工作期间,白求恩目睹了毛主席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白求恩在华北山区和平原的艰苦战斗中得到锻炼,他学会了在这种条件下怎样当一名得力的外科医生。白求恩深为八路军普通指战员的英勇业绩所感动,这支军队的自我牺牲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它的战斗力和献身人民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只能使用当时仅有的、极少量的麻醉剂为伤员做手术的时候,他们忍着疼痛,一无所求,这种精神使他赞佩不已。他们的生命力坚韧顽强,他们象阶级兄弟一样互相关怀,他们对敌人无比憎恨,对人民又是那样地热爱——这些崇高的品质是基于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从事的斗争确实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们把他当作自己队伍中的一员,对此,他极为感奋。
  在晋察冀根据地荒山秃岭的艰苦条件下,白求恩和他的同志们抗击着已经侵占了大片中国国土的强大的外国侵略者。他工作所在的部队,武器、衣着和饮食条件都很粗劣,药品不足,医疗条件差到可怕的地步。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伟大正在于他坚定不移地确信,中国人民的革命必将取得对世界的远景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也在于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为苦战中的中国人民服务不懈。
  他是牺牲在战斗岗位上的烈士,死因只是因为得不到几克青霉素——这种药现在中国已经在成吨地生产。当时,一切为挽救他生命所作的努力都失败了。白求恩长眠在他所热爱的人民之中。他现在安息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驰名全国的烈士陵园里。印度的柯棣华大夫继承了白求恩大夫的事业,后来他也在五台山牺牲,现在和这位加拿大英雄并葬在同一个烈士陵园里。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这篇名著中称赞白求恩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和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号召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白求恩的事迹在全中国——公社、工厂和人民的武装部队,是尽人皆知的。今天,我和我们的医疗队每到一地,人们往往认为我是白求恩的同国人,他们问候我在加拿大的家属,并且要我代表他们向“加拿大人民致意”。我一再说明我不是加拿大人,但总是徒费唇舌。一个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西方医生怎么可能不是加拿大人呢?我只好不胜感激地接受了加在我身上的这一殊荣。
  几年来,关于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书籍、绘画、故事、纪念邮票、文章和图片遍及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白求恩大夫的骨灰和中国革命先烈的骨灰撒在一起,他的榜样是鼓舞中国人民不竭的源泉。他们永远会以最亲切的和感激的心情来缅怀那些无私地为中国人民作过贡献的外国同志们。
  正象朱德同志在1939年悼念白求恩大夫时所说的那样: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将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纪念他,而且有朝一日全世界的进步人民也都会来纪念他的。我欣慰地看到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献身精神,他的重视效率、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技术观,正极大地策励着中国人民向中国的现代化前进。中国的医学界——我也是其中一员——对此感受是很深切的。一个人(即使是外国人)只要能和老百姓共呼吸同命运,全心全意为他们除害,为他们造福,他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他也就会成为人民的英雄。这个教益当然不以医学界为限,也是没有国界的。一天初夏午后,我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一边让护士轻轻在我左臂上进行一些什么治疗活动,一边同来访者谈论白求恩。客去后,我斜倚在枕上,想起在延安欢迎白求恩以来这些年里可歌可泣的往事,望着窗外绿荫中浮动的日影,不觉出神。白求恩是一种启示,一想到他,就产生一种跃然的活力。
  (本文作者1910年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1933年来中国,1936年到陕北保安,参加中国革命。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纪念白求恩/人民出版社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