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埃德加·斯诺 > 史料文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观察、探求、勤奋——斯诺采访生活片断
朱敏之

  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位世界闻名的记者,他在写作和采访工作中有什么特色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呢?在纪念斯诺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斯诺夫人、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戴蒙德夫人,并同斯诺生前好友马海德同志进行了交谈。这里记载了他们谈话中有关斯诺的采访和写作生活的某些片断。
  善于观察寻求事物真相
  斯诺夫人说:“埃德加·斯诺是一个实干家,一个热心于寻求事实真相的人。他年富力强的年代是在向人民辛勤地传递信息中度过的;他善于启发人们的思想,用一双明亮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她向我谈起了一个故事:“一九七〇年我和埃德一起访问中国时,他表示不喜欢外出乘坐高级‘红旗’轿车,因为‘红旗’车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把坐车的人与外界隔离了。每次我们坐进‘红旗’车时,埃德就要把窗帘拉开,他常说:‘我需要观察事物,看看外界的情况,也可以让别人看见自己。’”
  斯诺夫人说:“埃德对别人介绍的情况非常感兴趣。但他遇事喜欢亲眼去看看。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他总是以锐利的眼光设法寻找变化。一九七〇年我们一起重访他三十多年前访问过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从西安坐汽车到保安的路上,埃德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车窗外,他一直在寻找变化。当他看到那里出现了公路,路旁有了果树,地里种了庄稼,就不停地兴奋地嚷着:‘看,保安变了!’”“这一年,我们访问南京时,埃德敏锐地注意到那里的绿化大有发展,他熟悉南京的炎热天气,认为改善绿化对南京夏天气温下降大有益处。”
  埃德加·斯诺一生写了十一部著作以及大量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通讯等。在他的著作《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中,介绍到中国陕北地区的变化时,他写道:“透过一个通向隔壁窑洞的门,我能看见几双儿童雨鞋和一双帆布球鞋……,一只柚木桌子和四把椅子,桌上放着一只竹壳热水瓶,一把茶壶和一些瓷碗。我蓦地想到,在过去,这样一些东西只能在一个地主的家中看见,……”斯诺的文章就是通过对外界的细致观察积累了大量材料而写成的。他对细小的情节都很重视。他“勤于思考、深入事物进行观察,并善于在报道中表达亲身的体验”。
  马海德谈到当年他和斯诺一起在中国西北部进行的一次广泛旅行。那时,他看到斯诺对在采访中获得的一些发人深思的新思想反复琢磨、思考和研究,有时和他讨论问题到深夜,然后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去找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交换看法。
  斯诺夫人认为斯诺是一个“不轻信,重实际”的人,她说:“在描写人民及导致其生活成败的事件时,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忠实于现实和尖锐的,这些都基于他的亲自调查,基于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怀着同情心了解到的事实真相。”
  她还谈到斯诺的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挚友玛丽·希思科特曾说过的话:斯诺是一位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尽力体会当事者的感情,斯诺尊重所有的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重要的人。
  “我感兴趣的主要是人民”
  读过《西行漫记》的人都知道,斯诺为写这本书,从后方到前线,从工农群众、红军指战员到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他在书中展示了许许多多人物,把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真相披露在世界人民面前。
  马海德谈到,一九三六年他同斯诺一起到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时,看到斯诺在采访时广泛地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凡是见过斯诺的人都被他坦率、热情的性格和对人民真挚的感情所吸引,他懂得如何倾听别人的谈话,并且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他又说,斯诺在保安时,不论遇到谁,从前线的指挥员到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鬼”的司号兵和小勤务员,从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到游击队办的小工厂工人,逢人便提出问题。在他所有的提问中,始终寻求一个主要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为什么具有为全世界人民献身的精神。
  马海德谈到,有一次他和斯诺一起在中国西北部偏僻山区访问时,红军战士集会向他们表示欢迎。当听到战士们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讲话时,斯诺转身对马海德说:“他们视天下为己任,真是勇敢无比。”
  斯诺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几年后,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美国。他乘了一艘开往远东的“兰德诺号”船,在船上当一名临时锅炉工,打算随这艘船周游世界。后来他来到上海,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三年。斯诺一生到过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许多地方,结识了许多人,上至各国政治要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马海德说,斯诺在中国医疗界中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如傅连障医生,以后又有妇科专家林巧稚、皮肤病专家戴正启、断肢再植的陈中伟医生等人。斯诺对中国人口控制,以及诸如根除天花、霍乱、鼠疫和性病等疾病的报道十分感兴趣。有一次他专门向负责皮肤病和性病研究工作的戴正启医生采访,了解中国消灭吸毒和性病的做法。斯诺还结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同溥仪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斯诺迁居瑞士后,从美国、欧洲来的朋友经常到他的乡村农舍拜访他,请他谈新中国的情况,斯诺都热情接待。即使卧病在床时,他也专心致志同来访者谈话,总是想方设法使那些客人兴致勃勃,有所收获。一九七一年,斯诺的好友戴蒙德夫人和她的丈夫第一次访华前,在他堆满书籍的小书房里,斯诺向他们介绍中国,谈了几小时,直至深夜。戴蒙德夫人说,那天我们同埃德告别前,他要我们喝一小杯茅台酒,否则,他觉得我们受到的关于中国情况的教育就算不上全面。他那洋溢着对中国的热情的谈话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斯诺夫人谈到斯诺曾在自传中写道:“我感兴趣的主要是人民,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谈和生活。而不是那些官员以及他们在谈话和散发的材料中描述的所谓‘人民’所说的和所想的。”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受到好评后,他自己却说:“我三十岁时,有幸和一些不平常的青年男女生活在一起,我只不过记下他们给我讲述的事实。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刻苦勤奋过着简朴的生活
  戴蒙德夫人在回忆斯诺时说:“斯诺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如饥似渴地了解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情况,我们常在一起讨论时事直至后半夜。”她说,斯诺作为记者,非常勤奋好学,他对自己的作品从不满足,往往是一改再改直到十分满意为止。有一天,她同斯诺一起到日内瓦一家电影制片厂去观看斯诺在中国拍摄的影片《四分之一的人类》。事后,戴蒙德夫人对这影片作了热情评价,但斯诺自己却并不满意,他希望听到更多的批评和建议。
  斯诺能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记者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和勤奋。马海德说起当年他同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访问时,他们一起坐在毛主席身旁,聆听了毛主席的几十次谈话。斯诺在烛光下一夜又一夜地提出许许多多问题,把毛主席的谈话,不辞辛劳地逐字逐句记录下来。斯诺震撼世界的著作《西行漫记》正是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写成的。
  尽管斯诺写了许多著作,成为一位名记者、名作家,但他一直过着很简朴的生活。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美国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斯诺在美国国内遭受种种迫害,他任职的《星期六晚邮报》成为冷战鼓吹手后,他毅然辞去副主编的职位。一九五九年他携儿带女举家迁往瑞士,在一所乡间农舍居住,直到他离开人间。马海德说,斯诺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原则,他受到了美国报界和官方极不公平的待遇,为此他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斯诺曾经对戴蒙德夫人说过,作为一个记者,一心不能二用。他决心不放弃原则立场,不为赚钱卖力,他的选择是写作,为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奋斗。斯诺说,个人发家致富看来远不如这个目标重要。
  (原载1982年第7期《对外报道参考》)
  

纪念埃德加·斯诺/刘力群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