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在习仲勋领导下工作的一段回顾
杨实人

  仲勋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少年学生时代起即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中,为党的事业艰辛奋斗了一生。在其为党工作和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过程中,体现了高风亮节的崇高党性和积累着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多为下属干部所称道,认为受益很多。我有幸在抗日战争年代一度在仲勋同志熏陶教诲下工作过一段时间,是受益很多者之一。1941年9月,我到绥德地委任组织部副部长,当时的地委领导成员是:书记李合邦,统战部部长李景波、副部长黄植,组织部长白清江,宣传部长李华生、副部长邹文宣等同志。不久,李合邦同志生病休养,李景波同志任地委书记兼统战部长。1942年9月李景波同志调西北局工作,白清江同志调新成立的子洲县任县委书记,由习仲勋同志接任地委书记,白志民同志任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梁明德同志任地委统战部长,李华生、邹文宣、黄植同志和我仍任原职没有变动。1943年11月,我离开绥德到延安进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合计我在绥德地委工作有二年零二个月,其中一年零二个月是同仲勋同志工作和生活在一个机关。参加过仲勋同志所召开的会议,听过他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总结,阅读过所写的文章,虽然记忆力有限但对以下几个问题仍有深刻印象:
  (一)对地委机关的领导工作有很大改进。仲勋同志到绥德之前,地委前两任书记李合邦、李景波同志健康情况欠佳,都是带病工作,贯彻执行西北局的指示与文件时,是在收到上级文件指示后(比如有关年度工作安排问题)迅即向绥德分区各县发出召开县委书记会议通知,附转西北局文件,要求各县参照制订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方案,届时到会参加讨论。会议召开前,地委先将各县的年度计划方案结合地委领导的设想写成一个地委年度工作计划的书面文件草稿,然后开会展开讨论,经过修改补充后,最后写成地委的年度工作计划文件,县委书记会议到此结束,没有提出季度检查安排。当然,每年在春耕或夏秋收获、播种季节也间或派干部到个别县、区看看农业生产进展情况,搜集了解到一些问题,但缺乏经常性,没有形成制度。仲勋同志到后,在发出召开县委书记会议通知的同时,首先组织地委干部学习上级所发文件的精神实质,搞清楚上级文件指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些什么?针对绥德分区的实际情况,看看哪些方面贯彻执行得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今后如何解决?在这么学习后的基础上,形成地委领导自己的意见,再参酌各县的计划,写成地委在县委书记会议上的书面报告(草稿),再提交会议展开讨论,经过修改补充后,最后写成地委年度工作计划文件,并提出季节检查安排,到期按计划指派干部下去看看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同时还个别了解一些基层党支部如何进行领导等问题。经过这么改进,就使地委领导走出地委机关大门,步入县区,面向基层。
  (二)坚持贯彻“发展农业大生产”方面,教育干部懂得这是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发展农业大生产”是毛主席决策的“发展大生产”的组成部分。“发展大生产”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发展机关生产”,二是“指导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1939至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持久战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锁边区,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军饷,连续发动两次反共高潮,造成陕甘宁边区的机关干部和军队生活上、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毛主席对此适时发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就在1942年前后取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初步成果,解决了机关干部和军队的穿衣吃饭问题,农民生活也有所改善。毛主席十分重视这个成果,认真总结了这个成果的经验,认为必须进一步推广这个经验,决策在全党开展一次“发展大生产运动”,指示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通令各抗日根据地把对敌斗争同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指明一边对敌作战,一边进行生产,是抗日战争中长期战斗任务。以后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个重大决策,使党度过了抗日战争中的难关。仲勋同志到绥德后,坚持了毛主席这个“发展大生产”的重大决策,对机关生产向机关干部作了动员,布置了机关干部的个人生产计划(如捻毛线和上山种土豆等等),侧重抓了发展农业大生产的方向,这是因为农业生产面广,要领导好是颇不容易的,需要做许多切合实际的工作,仲勋同志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43年3、4月,在初步了解绥德分区一般情况后,仲勋同志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调查工作组到绥德县的郝家桥村进行调查研究,以地委宣传部为主,抽调其他方面干部约十多人,并亲自带队到绥德县的郝家桥村进行调查研究。我没有参加这次调查研究,离开绥德又较早,不清楚这次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只在新中国成立后,遇到过去在与绥德共同工作过的老战友叙旧时,都对这次调查研究有颇高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掌握到绥德分区更多更全面的情况,既看到了党在农村做的许多有益工作,也看到了党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有些应该做的还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工作上还有薄弱环节。当看到这种更多更全面情况时,不是掉以轻心,而是发扬优良传统,对做得好的予以表扬,鼓励继续坚持下去,对薄弱环节则进行补救调整;(2)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到刘玉厚这个农业劳动模范。刘玉厚是郝家桥村支部的党员,俭朴、公正,劳动时能带领群众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威信;是在仲勋同志参加一次群众座谈会上,提议“希望大家谈谈郝家桥哪人的劳动最好”后,经群众宣扬介绍出来的。当然,群众介绍的刘玉厚农业劳动模范事迹是经郝家桥村支部多年培养出来的,是个客观存在,但只局限于郝家桥村支部范围内知道,而区委、县委、地委在这以前并不知道,这是因为还没有引起区委、县委、地委领导上的注意。经仲勋同志调查发现后,刘玉厚的农业劳动模范事迹就传到区委,传到县委,传到地委,一直传到西北局,成为全边区的农业劳动模范和农业生产战线的标兵之一,在推动全边区的农业生产战线上起很大作用;(3)组织这么一个大型调查工作组到农村去作调查研究,这在绥德地委历史上还是件新的事物,并从此成为地委领导的工作制度坚持下来,这就激励绥德分区干部迅速掌握到调查研究这一进行革命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大功。
  (四)稳妥地领导了整风学习。1942年毛主席提出进行全党整风,作了整顿三风的学习报告,是当时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党中央,党的工作受到重大损害,遵义会议是个转折点,毛主席主持党中央,长征到陕北建立陕甘宁边区抗日模范根据地后,党的工作有重大发展。但由于战争环境,各抗日根据地处在隔离状态,对王明“左”的影响没有机会进行总结,加上“七七”抗战爆发,延安被全国进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作是革命圣地,大批涌进延安,同时各抗日根据地干部和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党也大批到延安,这就带来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言论和说法,甚至有许多奇谈怪论,在这种非常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党内自我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消除分歧,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在这时,由于康生的干扰,利用审查干部历史的名义,搞了一个“抢救运动”,但这只是一个插曲,很快被毛主席、党中央发现制止。仲勋同志到绥德后,按党中央、西北局的精神,传达、部署了绥德分区干部的整风学习,没有搞“抢救运动”,以后绥德分区的干部齐声称道,认为这反映了仲勋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仲勋同志领导作风民主,能听取各方不同意见,经常鼓励干部“把自己的不同意见说出来”,“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可以帮助领导集思广益,也可培养自己的开阔胸怀”,“不要怕说错话,说错话没有什么了不得,经过同志间相互学习与研究,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岂不是件好事”。仲勋同志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非常坚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1993年10月28日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