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成功的改编 可贵的探索——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

    
  在饱受列强侵略欺凌逾百年的中国近代史上,杨家将的故事同岳家军的故事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抵制外辱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中杨门女将及其突出代表佘太君和穆桂英的故事,经由几代戏剧家的改编和演出,由民国年间的《十二寡妇征西》,到上世纪50年代的《百岁挂帅》,到《杨门女将》,在思想和艺术上渐趋成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传统历史剧目。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享有盛名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隆重推出了青春版的《杨门女将》,在保留原剧精华,突出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主题的同时,改编者陈彦和导演胡筱坪、王青等主创人员,又对其戏剧结构、语言、舞台美术进行了革命性的再创造,使其文学、戏剧品位显著提高,节奏大大加快,观赏性大为增强。在电子娱乐化时代,为地方戏曲改革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创作中成就显著的改编者陈彦,发挥其横跨文学、舞台剧两界的优势,在保留原作情节主干和人物精神品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比异标新,不仅对其中一般化、模式化的场面大胆舍弃,对唱词、语言逐字逐句进行加工提炼,而且增加了如吊唁舞、花枪舞、大刀舞、狼舞等娱乐性元素。“序幕”的增加,不仅突出了杨宗保牺牲的壮烈,而且成功地表现了边关的严重形势,省去了旧本中似乎不可避免的回放交代,以打印纸不到一页的篇幅和只有几分钟的舞台呈现,收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成为全剧情节的有力铺垫,大大提高了全剧节奏。
  追求与紧急的战争氛围及杨门女将青春激情相一致的戏剧节奏,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娱乐文化所具有的运动感、炫目感,是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显著特色。从寿堂到灵堂不过换了一个供桌,一个背景布幕,而从校场到战场,也只是背景幻灯的转换,其紧凑干净如电影蒙太奇。与以往戏曲舞台天幕前只是一道直线木台不同,该剧吸收了话剧舞台艺术经验,精心设计了三层木台,中间又以弧形连接,延伸进前场。既是距离迢迢,又是山路崎岖,显示出多层次的舞台效果。特别是从宋王率众大臣献祭,到进入实质性的降、战之争,全过程仅以一队素衣美女的吊唁舞而结束。开始是手捧白色鲜花的众女舞蹈,瞬间白花又变成舞女们手中缓缓飘扬的白色长袖,祭奠者从观众视觉中一片白的舞女队列中通过,不仅渲染了英雄丧事的氛围,而且给观众以无限的美感。除了吊唁舞之外,全剧先后又有丫环兵士的备宴舞,校场的大刀舞、花枪舞,北地沙场的番兵舞、众狼舞等等。或喜乐,或悲伤,或优雅多姿,或粗犷阳刚,让观众大饱眼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杨门女将》还是一场戏剧服装秀。不说群舞中众丫环、女兵、敌我双方士兵的服装,杨门十二女将的服装也是令人美不胜收,双眼应接不暇。寿堂的簪花满头,珠光闪烁,服装则是色彩各异的绣花长裙,牡丹、莲花、菊花、芍药从前胸直到裙底,随风飘动。长袖轻摆,娥眉凤目,粉脸含春,突出了杨门女将婀娜多姿的青春气息。而出现在宋王面前请战的杨门女将则是个个箭服装束,素带扎头,帽花映额,长带束腰,给人以精明干练、绝技在身、英姿飒爽之感。校场的杨门女将头上雉尾飘摇,背上彩旗飘飘,胸前红花艳丽,战袍上甲片垂挂,显得威严而美丽。尤其是手抚长翎的翻身亮相,虽是传统戏曲武旦中的程式动作,但十几个角色的整齐划一,仍给人以瞬间永恒的别样感受。还应提到的是本剧旦角的脸部化妆,也一改以往的脸蛋红为眼梢红,更显示出女性的白净、妩媚。以往秦腔的旦角化妆,是适应弱光时代的舞台的,在电子时代的强光照射下,尤其近观(如电视转播特写),就不那么美了。但就是这样一项改革,也常遇阻力。此次《杨门女将》可以说走出了勇敢的一步。
  中国民族戏剧艺术相对完整的形态是元杂剧,一些素养深厚的失意文人的介入,使当时和此后的如《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一些经典唱词,既可谱曲吟咏,又是诗词类文学的佳作。这种传统更多被昆曲、京剧继承了,成为中国戏曲中雅的传统。唱词比较讲究,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而秦腔剧目中也有雅作,但更多走的却是平白如话、通俗化的大众文学路子。尤其唱词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较少,如《白蛇传》中《断桥》一场中白娘子的一段唱,《周仁回府》中周仁“哭墓”中袁多寿改编的一段唱,实谓凤毛麟角。人们看重青年编剧陈彦的是其为许多编剧所不具备的文学修养、诗词才能,给秦腔、眉户所带来的文学品位。此次《杨门女将》本的改编,一个最大的收获也是对原作文学品位的提升。尤其唱词和对白的提炼,使剧作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大雅大俗,大俗大雅,既赋予全剧充分的时尚因素、青春节奏、时代内涵,又达到了生活化、艺术化的完美统一。其中有“金瓯淮堪补,朝野意惶惶”这样古意盎然、以一当十的句子,又有“衰草连天,寒风扑面,污泥浊塘,瘴气漫延”这样精练谨严的写景之作,更有“狮子肉很粗,老虎肉缺油,人肉挺爽口,就是来的不够头”这样具有嬉皮士味道的诙谐幽默之作。与“狼舞”唱词可堪媲美的是西夏士兵“辱宋舞”的唱词,以完全生活化、民间化的语言,将敌人藐视宋将的轻敌、轻蔑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西夏军师魏古面对百岁老帅佘太君说:“我笑宋朝真的没人了吗,就派十二个寡妇前来送命,这又不是你汉家妇女烧火做饭煨热炕哩,挤来一窝窝,叫人都咋下手嘛!”一段陕西人地道的家常话,既把敌人的自高自大,麻木轻敌表现得入木三分,又使兵戈相对的残酷战场显出些许的人情来,完全符合当代人对敌我战争的深层理解,其指设的意义空间,远远超出特定的场景和时代。决战一场中杨七娘的一段唱:“都不认识老娘,老娘就是杨七娘,这一回来了十二个娘。”等等,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将七娘的泼辣尖刻,对敌人的蔑视表现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体现了追求娱乐功能的青春版真谛。一些陕西方言、词汇,秦人话语方式,能信手拈来,看似毫不费力,实际却表现了改编者对新的秦腔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将传统戏曲引入当代生活、当今青年观众审美视野的良苦用心。
  尽管在一些特有的人群中,传统戏曲艺术仍有着广泛的拥趸者,但是信息巨无霸式的网络传媒,电视艺术娱乐化的铺天盖地,却在一些人群,特别是青年中,将舞台戏曲艺术逼向了生存艰难的境地,所以如何适应电子娱乐时代下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需要,始终是传统戏曲改革的瓶颈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次推出的青春版《杨门女将》,正是他们自觉而勇敢的努力与尝试,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尚需更长时间的检验,更多剧目的积累。特别令笔者高兴的是,这次青春版《杨门女将》的角色,几乎全部由十八岁左右的青年演员担任,饰演佘太君的魏艳妮,饰演穆桂英的孙艳,武生演员杨运,须生演员崔江,花脸演员李江伟已经由该剧脱颖而出,颇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青年演,演青春,出好戏,出好演员,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戏剧演出团体的光明未来,更看到了在西北五省区和西藏等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秦腔艺术的光辉前景。
  (原载于《戏曲艺术》2007年第19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