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秦腔综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








1阿宫腔《大唐巡按》剧照;2谱例一:黄叶落寒意深鸿雁成行选自《王魁负义·惊耗》敫桂英[旦]唱段;3谱例二:为功名到汴京去把试应选自《王魁负义·王魁遇救》王魁[小生]唱段之一;4谱例二:为功名到汴京去把试应选自《王魁负义·王魁遇救》王魁[小生]唱段之二;5谱例三:每日里在深宫以泪洗面《赵氏孤儿》公主[小旦]唱段之一;6谱例三:每日里在深宫以泪洗面《赵氏孤儿》公主[小旦]唱段之二;7谱例三:每日里在深宫以泪洗面《赵氏孤儿》公主[小旦]唱段之三;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故称为“遏工腔”。又因遏音落在宫调上而得名“遏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名为“阿宫腔”。是以皮影形式来演出,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
  阿宫腔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它的唱、做、念、打以及音乐伴奏诸方面,尤以唱腔最为突出;比秦腔柔腻,较眉户、碗碗腔刚劲,不沉不躁,激越委婉,以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见长。阿宫腔曲牌有400余种。开场必奏“十样景开场”,这是由10种以上曲牌合奏的;未看戏,先闻其声,令人强烈感到阿宫腔在吹打乐上别具一格。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58年始变为舞台戏曲形式,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
  (一)阿宫腔的形成与发展
  阿宫腔原是流行于富平县一带的灯影戏。究其根源,民间传说有三种:一种认为阿宫腔是由秦朝阿房宫中歌女所唱的曲调衍变而来。项羽入咸阳,火焚阿房宫,宫娥、内侍、歌女逃出,所唱曲调也随之带至民间。阿宫腔一个特点是唱字字音送完后,拖腔带有“噫咽”之音,这“噫咽”之音就是宫娥、内侍语音的遗响,阿宫腔的清雅细腻的风格,也具有宫廷戏的艺术特色。第二种认为“阿宫”,实为“遏工”,即在唱腔上所独具的遏止功夫,誉之为“三放”(指秦腔的拖音)不及“一遏”;再一种认为唱腔遏到了“宫调”上,故名“遏宫腔”。
  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早期皮影阿宫腔的唱调为秦腔,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范雎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多为官宦和富豪人家演出。因秦腔唱腔太粗、太噪,难合官宦人欣赏口味,艺人们便在唱调落尾加个“遏头子”,即“翻高遏低”,俗称“遏止”。与原来的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调”,艺人们简称“遏工”。(1963年《陕西省文化局阿宫腔调查资料》)
  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礼泉县遭饥馑,骏马安寇村阿宫皮影班部分艺人逃荒到富平一带落户,遂将阿宫腔带到富平县进行坐摊清唱。道光中期(约1834),富平县曹村乡西头陈堡子陈相公(名展中),邀集阿宫腔艺人组成阿宫皮影班,营业演出。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又相继出现了王仓班等。出名的乐师有樊瞎子,可吹唢呐曲牌300余种,教授徒弟10余人;流行地区已经扩大到邻近的耀县、三原等地农村。1922年,艺人段天焕与安四、赵志奎、赵积福等,又成立阿宫皮影班,演出了《赠娣袍》等剧目。1929年,陕西大旱三年,阿宫腔艺人乔娃子、友娃子、顺京子等先后饿(病)死,戏班解散,仅有段天焕一个阿宫腔班,时演时停,勉强维持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种,组织以段天焕为首的老艺人成立民乐皮影戏社,积极进行演出活动。1958年又将富平县三团改为富平县阿宫剧团,创作、改编、演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四贤册》《白蛇传》《翰墨缘》《金鳞记》等传统戏及《鸡毛信》《雷锋》《红石钟声》《八一风暴》《三姑娘》《两家亲》等现代戏。并于1961年赴京进行汇报演出,受到戏剧专家及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被誉为“老树逢春开新花”。
  (二)阿宫腔音乐
  阿宫腔是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是以板式变化达到一定的情感和内容的戏曲音乐结构。它的曲调清雅细腻,婉转悠扬。唱腔分为两种色彩各异的腔调,即:“欢音”与“苦音”,欢音善于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达悲哀、怀念、沉痛、凄凉等情感。
  两类腔调中均有“假声”(二音子)。演唱用衬字“衣、咽、呀、哎、呃”拖腔,它的作用在于增加旋律的华彩,表现一种特殊的感情境界。假声的运用,给阿宫腔音乐增添了浓厚的剧种特色。
  阿宫腔音乐主要分为唱腔、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
  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其唱腔保持了阿宫腔腔调,唯净角糅入眉户某些曲调;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宫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
  1.基本板式
  阿宫腔的板式结构非常严谨,其板式变化对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感情需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板式类别与秦腔基本相同,共分六大类:[慢板][二六板][二导板][带板][垫板][滚板]。
  [慢板] 一板三眼,4/4节拍,是阿宫腔很有特色的重要板式。节奏严格,曲调悠扬婉转,抒情性很强,常有较长的拖腔和假声的运用,长于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因速度不同,又有慢三眼和快三眼之分。慢三眼有[慢塌板],快三眼有[拦头板][紧塌板]等,常用于人物情感冲动的场面。还有一种新创的[连音慢板]常用于剧间的对话或叙事。
  [二六板] 有快、慢之分,慢二六为一板一眼,2/4节拍,节奏适中。快二六为有板无眼,1/4节拍,节奏较快。因起板与落板的不同,又有[摇板][原板][七棰摇板][慢带摇板][小带摇板]等。
  [二导板] 又名[二倒板],慢速为2/4节拍,快速为1/4节拍,有硬起二导板与带序二导板,是一种必须和其他板式相连接而不能单独使用的板式,一般使用在唱段的首句,起着导入大段唱腔的作用,或用于唱段中间,起着过渡性的桥梁作用,如[二六板]转[慢板]时,就必须经过[二导板]。
  [带板] 是阿宫腔唱腔中戏剧性很强的一种板式,它能突出语言和节奏的特点,常在戏剧矛盾发展到高潮、人物情感非常冲动时运用。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他板式相互连接,因节奏特点的不同,带板有各种不同名称,大致可分为[双棰带板][拉棰带板][五棰带板][七棰带板][剁棰带板]等。带板唱腔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是一种紧打慢唱形式。[带板]的落板形式有三,留板——表示一段唱腔唱完后,需要暂停,而音乐不停,下面还有接唱之意;[齐板]——表示一段唱腔已完全结束,下面接道白或动作;[荒板]——表示全剧唱腔到此全部结束。
  [垫板] 有慢垫板、僚子、垫板砸等,是一种无板无眼,节奏自由的散板,擅长表现激昂豪放、紧张激烈、内紧而外松的感情。
  [滚板] 唱腔具有半吟半唱的性质,无板无眼,常用于表现极为悲伤的感情,一般用在大段唱腔之中或开始,抒情性很强,在表现剧情高潮时,有特殊效果。
  以上各板式除[滚板]只有苦音外,其他都有欢音苦音之分。
  2.伴奏曲牌
  阿宫腔像陕西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有自己独具风格的400多种丰富多彩的曲牌。分为弦乐曲牌与唢呐曲牌两大类。
  (1)弦乐曲牌:一般常用的弦乐曲牌有:[小桃红][金钱][柳生芽][苦相思][宝箱芽][蟠桃宴][读书曲][过板梆子][八板][花梆子][点花开][欢音八步][苦音八步][钻烟洞][鬼推碾子][杀妲己][永寿庵][小开门][普庵咒]等。
  (2)唢呐曲牌:唢呐曲牌有300多种。吹歌纯用西凉龟兹之乐,朝王起銮纯用庙堂之乐,行举破陈纯用举中之乐,悲欢离合纯用闺房之乐。苦乐声调最易感人。一般常用的有:[两句腔][上中山][反调流水][小楼流水][流水][马道仁][朝天子][山坡羊][水龙吟][哪吒令][赞皇陵][小柳摇金][石榴花][慢起][太极阴阳][万道][菩萨台][进洞空王][收江南][北调][漂皮][唢呐皮][玛瑙冠][雁儿落][耍孩儿][三眼腔][四季功曹][绿帽令][番王令][贼娃子令][小乐][紧起][合头][清江令][连云起驾][船歌子][喜相逢][正调尾声][反调尾声][地溜]等。
  (三)唱词结构
  阿宫腔唱词结构基本以规整句为主,多为十字句与七字句,长短句则很少出现。上下句相对应,平仄韵辙都很讲究。
  (四)角色行当
  阿宫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一应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特别致。唱腔基本保持原遏宫腔唱调,唯花脸吸收了眉户的[老龙哭海]调,学习秦腔行腔技巧而不用“将音”,创造出[连音慢板];旦角唱腔吸收碗碗腔行腔技巧,糅进蒲剧发音方法,突出遏止特点,细腻、婉转、刚柔并济。同时,在表演上采用了塌城、断壁、排把、接棍、剑出鞘、踢打、出手等武打特技。
  (五)器乐
  1.文场器乐
  阿宫腔的文场乐器有二股弦(硬弦)、月琴、胡琴、唢呐、笛子等。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阿宫腔的武场乐器有小锣、大锣、马锣、手锣、云锣、暴鼓、干鼓、堂鼓、铙钹、击子、铰子、梆子、牙子等。
  阿宫腔的锣鼓经基本分为外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三大类。
  开场锣鼓必奏[十样景开场],这是由阿宫腔中10种以上曲牌联套的。未看其戏,先闻其声,令人强烈地感到阿宫腔在吹打乐上别有风趣。
  动作锣鼓用于剧中人的表演、吟诗、道白以及上、下场等。有[列棰][拥棰][四击头][结底风][勾棰][退棰][豹子头][锦添花]等。
  板头锣鼓主要起着掌握速度、击节合拍的作用。如原板起的[二六板]、摇板起的[二六板]、塌板起的[慢板]、三棰起的[慢板]等。
  (六)阿宫腔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阿宫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600百余本。其特点是说繁唱简,通俗易解。剧目的唱词浅显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取材于历史的剧目,大都为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荒淫无耻、残忍凶暴以及批判卖国求荣、表彰民族气节的戏,如《七箭书》《重耳走国》等;取材民间故事的剧目,多为反映伦理道德、男女爱情、抨击忘恩负义与颂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清官戏,如《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取材现实生活的剧目,大都是抨击恶势力和恶少劣妇的讽刺喜剧,如《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打锅》《抹牌》等。新编和移植剧目有《兵发十八湾》《争儿记》《新家风》《彩虹》等50多本。
  改革开放以后,又排演出《白蛇传》《台风》《泵房春曲》《牵牛上山》《竹嫂》《丰收时节》《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大唐巡按》等剧目。
  阿宫腔的有影响的演员有:郭民荣、傅传东、赵相公、任相公、乔娃子、友娃子、金马驹、金盆子、王石娃、段相公权立民(生)、傅新元(生)、党碧侠(小旦、闺门旦)、刘宝琴(青衣)、赵子侠(女小生)、周正中(须生)、雷天民(花脸)、慕建玲、李玉玲(小旦、闺门旦、青衣)、刘立萍(彩旦)、王会莉(武旦)以及女小生康小莉、杨小莉,宋彩萍(小旦)、李曼(小旦)等。
  出 处: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