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表演艺术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云飞



  王云飞皮影社 岐山县王庆皮影戏班第六代班社。王云飞,1941年生,陕西岐山县王家皮影戏班第六代传人,“王云飞皮影班”班主,原名王明君,艺名王云飞,皮影技艺高超、知识丰富,堪称陕西西府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秦腔皮影演出艺人。戏班共有10人,分工如下:1.挑线的:王云飞,兼唱花脸,也唱生、丑、净、旦,领班长,包戏,写戏,箱主;2.扁雷子(敲鼓的):李启劳,77岁,鼓(班鼓、战鼓、干鼓)、牙子,兼唱须生,宝鸡陈仓区阳平镇红远村人;3.赶台铃的(打锣的):赵怀斌,70岁,锣、梆子,兼唱小生,岐山何家村人;4.拍栓子的(拍钹的):林志兴,钹兼唱须生,住在岐山雍川镇解刀村;5.赶小铃的(提手锣的):景爱仙(女),40多岁,手锣、旦角,凤翔县宏水镇刘家塬人;6.板胡:周广田,74岁,板胡兼唢呐,宝鸡阳平镇联合村人;7.二胡:赵宗禄,50多岁,二胡兼唢呐,阳平镇安来村人;8.打扬琴的:杨仁权,50多岁,阳平镇宝丰村人;9.旦角:王秋占,女,40多岁,旦角兼帮签子的(协助挑线),宝鸡市阳平镇曹家村人;10.机动:可有可无者,若戏价高就叫个唱花脸的来,若低就不叫了,由王代替。
  师承技艺情况:王云飞的皮影技艺既有家传成分,属皮影世家,也向其他名艺人广泛学习,汇众家之长。第一代:王庆;第二代:王忠清、王忠朝、王忠实;第三代:王振彩、王振顺;第四代:王静荣;第五代:王禄才、王堆财、王积财、王积玉;第六代:王世明、王云飞(王明君)、王武魁。据王云飞介绍,王家戏班六代人中,他对前几代的情况知道的不多,只听长辈说是唱弦板腔和灯盏头碗碗腔的。第四代王静荣,小名王杜荣,能唱400多本戏,没有文字剧本,都记在脑子里,是“三口腔”——花脸、须生、旦角都能唱,唱的戏很正规。王静荣吸大烟,死时50多岁,当时孙子王云飞才2岁多,被抱在大人怀里捧着灵牌给爷爷送葬。俗言道唱戏伤气,抽大烟也伤气,王静荣两样都占,是得气管炎一类病死的。第五代王积财(1906—1984),包戏,鼓、挑线,有箱子,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一些戏未能传承下来。第六代王云飞,因属小龙,爷爷给起名王明君——中国式长辈对晚辈的厚望显而易见。不过他本人似乎更喜欢叫王云飞,毕竟在皮影界里王云飞这个名字是响当当的。王云飞8岁随父学秦腔耍皮影,14岁就当了领班长(班主),包戏,签手。他的皮影技艺来路较多,师从非一,有从父亲那儿学的,也有向其他著名艺人学的——王家有皮影箱子,谁来用箱子他就跟着去学。岐山过去有名的皮影戏艺人四海、董步荣、杜好力等,他都跟着学过。跟四海学《青龙关》、《淮土关》、《天水关》,随董步荣学《周公征东》,向杜好力学《抱琵琶》、《白蛇盗草》、《张良归山》等等。这些名艺人对他一点都不保留,既教剧本内容(口传),又教挑线演技、唱腔道白。这些戏他父亲都不会,过去爷爷会,可惜爷爷死时他才2岁多。王说自己挑线的技法与东路的有所不同,如武戏中的武打厮杀,东路的是人身连头一卧地就算杀了,而王的则是真砍真杀,杀人头落地还要用刀枪挑起来,东路的没这技术。王擅长武戏,所用的影偶枪刀都比东路的长。同时,王喜欢说唱丑角、花脸、须生,特别是丑演得好,凡有戏,其中丑的说唱都由王一人包了。应该说王家的皮影戏班已传到第七代了,即传到王云飞之独子王同兴了。王同兴生于1970年,14岁学艺,先学的挑线,18岁出师,能挑、唱(须生)三四十本戏,也能写戏、包戏,当领班长。但因现在戏少,没台口,王同兴唱不出名气,只好外出打工。虽然甘肃还有些皮影戏演出,可戏价太低,一台150—250元,平均每人一天10—20元,不如打工挣的钱多。
  唱秦腔皮影的没有剧本,都是师傅口口相传、学到肚子里的,戏中有很多象声词、语气词,用剧本不方便,艺人也多不识字。王云飞能唱七八十本戏,生、丑、旦都唱,包戏嘛唱啥像啥,经常唱的剧目有:周朝戏《请石令》、《请龙宫》、《周公征东》、《文王聘贤》;列国戏《淮土宫》、《王元伐赤国》、《鸡阳关》、《斩金堂》、《王喜岐回归》、《伐子都》;晋朝戏《蛟龙驹》、《司马冒断阴曹》、《大香山》(又名《香山还愿》)、《玄武楼》、《月南洞》、《宋北龄下山》、《同台面礼》、《七雄盗桃》;汉朝戏《尧刚征南蛮》、《富贵图》、《柱子山》;隋朝戏《全家福》、《临潼山》、《秦琼表功》、《关武山》、《打邓州》、《马烂淤泥河》;唐朝戏《罗通扫北》、《斩秦英》、《洞庭湖》、《九公桥》、《五行山》、《万字山》;宋朝戏《程翔劈华山》、《五鼠大闹东京》、《鸳鸯带》、《贺国楼》;明朝戏《麒麟送子》、《百凤图》、《六合川》、《孝廉卷》;清朝戏《财神图》、《香莲串》、《人游观》、《百塔观》;新中国成立后新戏《李双双》、《夺印》、《槐树庄》、《红嫂》、《红树木》、《梁秋燕》、《电杆河边》;“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8本。王说,过去常常是没箱子的艺人比有箱子的唱得多唱得好,因为有箱子的一般是自己写下戏或被邀请才去唱的,而没箱子的不管谁写下戏只要叫了都会去,演的机会多场次多,加上有“得卖劲唱,要不人家下次不叫你了”的心理,自然就唱得卖劲,技艺水平也就提高得快了。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