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梨园动态

秦腔真的没人爱了吗?

  昨日,由光明日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现代戏关注现实,关注大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发展暨陈彦作品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汇集一堂,热议“西京三部曲”现象并探讨了秦腔现代戏未来的发展方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副省长郑小明等省上领导,及仲呈祥、王蕴明、王安奎、陈忠实、肖云儒、晓雷、李星等戏剧界专家及文化名人出席了研讨会。
  在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充斥人们业余生活的时代,秦腔真的没人爱了吗?古老的戏曲艺术真的在逐渐凋零吗?众多学者认为,虽说戏曲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但戏曲应当是既能把握历史,也能把握现实的艺术门类。从《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再到《西京故事》,这三部被誉为“西京三部曲”、反映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秦腔剧目,不仅频频获得国家级奖项,更在普通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秦腔热。这表明只要真正贴近生活、表达倾诉出百姓心里话的舞台艺术,仍然有其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就能在观众心中长久留存下去。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使用过去的脸谱化的单向思维,像类似好人坏人泾渭分明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已经过时,当代的戏曲舞台应当更加关注人性和人精神、性情逐渐演变的过程。塑造出丰富立体的多样人物。因此在作品中说人话、不讲套话。接地气,关注底层民众的精神生态,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这才是现代戏曲立足发展的方向,更是现代戏创作道路上的基石。面对精神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些现状,艺术家应当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艺术信仰。
  著名作家陈忠实表示,戏剧比小说制约性更大,将舞台中的人物和情节写好并不容易。一部好戏,绝对离不开剧本文学性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表示:秦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鲜活的活态创新艺术,纵观现代戏发展的历程的格局,秦腔不革新肯定没有出路。我觉得戏曲工作者正在研究着一种连接城乡草根观众的渠道,探索着、推动着秦腔都市化道路的进程。 
您是第 位访客!